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
采用追踪研究考察了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双向关系及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分别在初一和初二上学期,邀请流动儿童(男孩157人,女孩124人;M年龄=13.09岁,SD=1.13)填写歧视知觉问卷,邀请父母及老师评价流动儿童在学校的适应情况。结果表明,男孩知觉到的歧视和学校适应问题显著高于女孩。流动儿童第一年知觉到的歧视正向预测其第二年的学校适应问题,但儿童第一年的学校适应问题不能预测其第二年的歧视知觉,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表明,歧视体验和知觉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具有单向的、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情绪智力对初中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及人际素质与逆境信念的中介作用,对466名初中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1)情绪智力、人际素质、逆境信念和心理适应间存在同时性和继时性正相关;(2)情绪智力正向预测初中生心理适应;(3)人际素质、逆境信念在情绪智力与初中生心理适应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在延时条件下,情绪智力能够依次通过人际素质、逆境信念来进一步影响初中生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709名青少年进行追踪研究,分别以青少年自我报告与教师评价的方式测查了学校氛围与学校适应,主要探讨学校氛围与青少年学校适应的长期预测关系,以及性别在二者间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青少年第一年感知到的学校氛围能预测其第二年、第三年的适应问题和适应能力,第二年感知到的学校氛围能预测其第三年的适应能力和学业成绩;(2)青少年感知到的自主机会对其学校适应有负面作用;(3)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青少年学校适应具有积极作用,但同学支持的作用会随着在校时间的增加而发生逆转,即第一年的同学支持负向预测第二年的学习问题和第三年的学业成绩,正向预测第三年的适应能力,而第二年的同学支持则对第三年的适应能力和学业成绩均有负向预测作用;(4)女生的学校适应普遍好于男生,性别对学校氛围与青少年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选取122名3到5岁幼儿,同时测量了选择性信任、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并控制了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追踪研究进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探讨了幼儿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幼儿的选择性信任与执行功能呈显著正相关,控制了幼儿的年龄和语言能力之后,相关仍然显著;第一年的选择性信任可以正向预测第二年的执行功能,而第一年的执行功能不能预测第二年的选择性信任;选择性信任与心理理论之间不存在纵向的相互关联。该结果为幼儿选择性信任领域的争议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认知易感性模型,本研究拟探讨初中生亲子关系对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8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自尊、情绪弹性与抑郁之间呈两两显著相关,且亲子关系能显著负向预测抑郁;(2)自尊和情绪弹性在亲子关系与抑郁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包括三条路径:一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情绪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自尊和情绪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初中生亲子关系通过内在心理因素对抑郁水平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追踪设计,考察了138名儿童4岁时的自我控制对其7-11岁期间社会适应的影响。分别采用实验室观察法和问卷法测量了儿童的自我控制与社会适应。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4岁时的自我控制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女孩的自我控制水平显著高于男孩;(2)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7岁时母亲报告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以及父亲报告的外显问题行为;(3)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7岁时教师评价的学习问题行为;(4)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11岁时父亲报告的外显问题行为;(5)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教师报告的挫折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交叉滞后设计,以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和儿童显在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北京市13所中学1419名初一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测查,探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年间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焦虑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焦虑的关系基本符合互惠效应模型,且相比于父母效应,儿童效应更稳定,表现为:初一的青少年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同时,初二的青少年焦虑也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父母心理控制;但只有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青少年焦虑;(3)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焦虑的互惠效应模型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白马藏族初中生的文化适应程度与其智力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编的文化适应问卷包括的三个维度(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对教学语言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与智力、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在剔除学业成绩对智力的影响后,文化适应对白马藏族初中生的智力水平有显著的预测力。这一结果有助于人们对智力本质的理解,也为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测量法对某省立孤儿学校520名在校孤儿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师生依恋、同伴依恋与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并行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师生依恋、同伴依恋均可以正向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但师生依恋预测作用更大,因而更重要;(2)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是依恋预测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并行中介变量,自我污名负向中介作用大于心理韧性正向中介作用;(3)师生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完全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同伴依恋对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部分以自我污名和心理韧性为中介。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福利性集中供养制孤儿学校开展孤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追踪设计检验了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特定成分和问题行为跨情境和性别的关系。选取101名学前儿童(48名男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任务测量儿童的执行功能,一年后采用母亲和教师报告分别收集儿童在家庭和学校情境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控制儿童年龄后:(1)在男孩中,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和工作记忆负向预测一年后家庭情境的外化问题,认知灵活性负向预测一年后学校情境的外化问题,抑制控制正向预测一年后学校情境的内化问题;(2)在女孩中,执行功能三个成分均不能显著预测家庭情境的问题行为,认知灵活性正向预测一年后学校情境的外化问题。执行功能三个成分与问题行为间存在不同效应模式,且存在跨情境和性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354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与心理弹性在其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的中介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中学生的性别、年级及父母文化水平后,欺凌受害能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内化性问题。(2)心理弹性在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在欺凌受害以及心理弹性对内化性问题的影响中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evaluated adolescents', parents', and teachers' self-reported distress and wishes to change adolescents' emotional/behavioral problems in a sample of clinically referred adolescents. Parents reported being bothered more than adolescents or teachers by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behavior. Both parents and teachers rated adolescents' externalizing behavior as more bothersome than did adolescents. Adolesc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likely to want to change their behavior than were parents or teachers. In addition, adolescent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want to change their internalizing problems than their externalizing problems. For all three informants, being bothered by adolescents' behaviors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 desire to change the behaviors.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The authors wish to thank John Iriye and Alisa Waldman for their invaluable help as research assistants.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考察应对方式、元情绪在不同类型调节聚焦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调节聚焦量表、特质性元情绪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安徽省四所初高中89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调节聚焦、应对方式和元情绪能显著预测心理复原力。(2)促进聚焦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还能够通过元情绪、积极应对以及消极应对间接预测心理复原力。(3)防御聚焦能够通过消极应对、元情绪以及积极应对间接预测心理复原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元情绪与应对方式能够解释青少年调节聚焦与心理复原力关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究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的延时影响及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同伴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及长处与困难问卷对604名小学三年级留守儿童进行间隔半年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内化问题的预测均不显著;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内化问题之间均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1012名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3年的追踪研究, 采用潜在剖面分析与潜在转变分析考察了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亚组分化与转变情况, 以及学校资源与性别在青少年发展适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初一时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分化成2个亚组:适应良好组与内化问题组, 初二与初三时青少年分化成4个适应亚组:适应良好组、内化问题组、外化问题组和同伴拒绝组; (2)从初二到初三, 适应良好组和内化问题组的青少年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 同伴拒绝组和外化问题组的青少年向适应良好组转变的概率最高; (3)拥有更多学校资源的青少年更可能处于或保留在适应良好组, 同时在初二时拥有更多学校资源的外化问题组和同伴拒绝组的青少年在初三时更可能向适应良好组转变; (4)初二时女生更大概率地进入内化问题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早期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发展模式多样性的理解, 并提示教育人员有必要对青少年适应状况进行全面筛查和动态监测, 以便针对适应亚组和性别特点制定更为复杂的预防和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社会认同及文化适应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量表、流动儿童文化适应困难量表对北京市93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调查。经过分析发现:(1)女生、未转学、家庭收入高、父母教育程度高、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更好;(2)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文化适应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3)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可以分别通过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间接影响文化适应,也可以通过老家总认同和城市总认同的整合更好地间接影响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502名11岁城市青少年为期2年的追踪调查,考察了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发展的稳定性及母亲教养对1年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预测.结果发现:(1)青少年早期的内化问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男青少年相比,女青少年保持较高的内化问题水平;(2)母亲控制惩罚教养可以正向预测1年后男青少年的内化问题,母亲温情引导可以负向预测女青少年的内化问题.青少年先前的内化问题对母亲教养与其1年后内化问题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对于先前内化问题水平较高的男青少年而言,母亲较高的温情引导和控制惩罚教养正向预测其1年后的内化问题;对于先前内化问题水平较高的女青少年而言,母亲较多的温情引导则负向预测其1年后的内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