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周易》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大传·系辞上》中"生生之谓易"一句极其重要,不可轻易放过。它告诉人们应从一个"生"字去把握《周易》的全部内容和根本精神。明代著名学者、东林党人领袖高攀龙对此五字之真义心领神会,提出:"易之本体只是一个生字。"(《高子遗书·札记》)此语很有见地,点明了《周易》的核心内容是生命哲学。《周易》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持久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其中的生命哲学这部分内容造成的。们司易》的生的观念开拓了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的发展道路,也使《周易》本身全部内容和整个思想体系成为一个不断自我更…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寻《中庸》文本的内容,逐节读懂它的哲学意义。作者按“自己”与“他者” 的关系,对“天命之谓性”提出了一种看法,把“性”理解为万物(包括人)在宇宙、世界中的“位置”, 是在“他者”的关系中开显出来的“自己”,因而“自己”不受抑象的,“中”和“庸”也都有各自的具体 含义。从这个基本的角度,文章探讨了《中庸》中的“率性”、“忠孝”、“诚”等概念的意思,力求在哲 学理论上有一个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稷下学宫具有后世大学的基本要素,是以教育功能为主体,兼具学术研讨争鸣及为现实政治服务功能的高等教育大学堂。稷下学宫绝不是历史上官学的复归,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变革中重生:使官、私学结合,让官学走出官府,成为社会之大学;变"政教合一"为政教结合,提升了大学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内涵;稷下学术的交流、发展,创新、突破,哲学大师的不断成长和涌现,使其真正具有了后世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本质属性。稷下学宫在继承、发展了孔子私学的本质属性和诸多优势的同时,对私学的创新、超越展现在:变一人之教为大师云集的众人之教;变一家之学为百家之学的传承与争鸣;变传授历史知识为主为研究现实、面向未来为主;由个体私学向私学教育联合体性质的实体发展。并以国办官学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影响和导引了战国私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者提出“宗教的历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它的历史同文化史一样久远”的主张,已成为文化界人士共识的话题。宗教学者王志远,在他主编的《宗教文化丛书》总序中说:“宗教不仅是信仰者和研究者的事,而是涉及几乎所有文化界思想界的普遍性课题。”这种看法与赵朴初居士所说的“宗教是文化”之命题达成了一致,说到底,宗教既是人们现前的情感需要,又是人们未来的精神寄托,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精神食粮与文化。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内容之丰富,特别是作为外来文化能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媲美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对于“儒教(或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尽管参加争论的学者并不很多,但它确是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最具挑战性,也是一个颇有争议并使众多中国学者甚感困惑的问题。然而,争论的文章发表在不同的书刊和专著中,查寻起来颇费周折。为使关注这一问题的广大学者较为便利而又全面地了解争论的情况及其发展脉络,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有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宗教文化出版社独具慧眼,特邀“儒教是教”说的提出者──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做主编,选编儒教问题不同观点的典型文章,于世纪交替之际(2000年11月)出版了《儒教问题争论集》。《儒教问题争论…  相似文献   

6.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特别关切的问题之一。在现代思想史上,孙中山、毛泽东等也都曾给以高度重视。今天,当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时候,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一问题,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人们认识一件事情,知道它的道理并不难,但真正实行起来却很难,这也就是古人所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古文尚书·说命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知行分离的现象,怎样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这是儒家学者着力研究并力求给以解答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知”一般是指知“道”、知识、认识;“行”…  相似文献   

7.
论文化转型与人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处于十分深刻的剧变时期,从整体上来考察这种剧变,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它所涉及的不只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有限区域或者某一个特定层面,它既不单是“经济的”,也不单是“社会的”,同时也不单是“文化的”(这里指狭义文化)或者“思想的”;因而,用上述引号中的术语的某一个来描述这场宏伟的变化,都是不确切的。显然,这是一场伟大的、全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整体变革。在“大文化”这个术语的意义上,我们把这种包含着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整体性的变革称作为“文化转型”。本文也正是在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直谓现象普遍存在于许多领域中。在数学中,对集合的最小元的定义是非直谓的。在逻辑中,罗素悖论的产生是由于允许非直谓地定义一个集合,即“所有不包含它自身的集合的集合”。莱布尼兹对“同一性”的定义——“a与b是相同实体当且仅当对所有性质f,如果f(a)则f(b),反之亦然”——是非直谓的。罗素构造分歧类型论的动机不是来自形式系统的悖论,而是来自日常语言中的悖论。本文的目标是构造一文化景观命题逻辑来刻画关于特定的非直谓语句的推理。一个非直谓语句的表达预设了一个语句集,一个典型的非直谓语句是“拿破仑具备一名伟人将军的所有德性”(罗素的例子)。本文所关注的是“一阶”非直谓语句,即仅预设直谓语句集的非直谓语句。非直谓语句的一个性质是:一个非直谓语句等价于它所预设的语句集中的成员(可能无穷)的合取。这一性质需要在要构造的逻辑系统的句法中被表达出来,而针对此本文所采用的手段是在命题逻辑系统的符号中加入“命题量词”,也就是说本文要构造一个量化命题逻辑系统。在形式化部分,本文给出了这个逻辑的句法、语义、希尔伯特公理系统和它的完全性证明。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七年我在《法音》写了一篇《佛教在美国──纽大教学十年记趣》,客观地介绍美国的“佛学”和东方热,特别是关于佛教文化和道德观念。较早于一九七六年在芝加哥大学《宗教史》学报发表的《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台湾慧炬中有译),也格于研究限制,不涉“感应”。老同学社会学者方民希认为“美中不足。”佛教究竟是一种身体力行,以奉献为宗旨,置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观,教导人们掌握自己的命运,破除迷信,凭自己坚固的信心、愿力和行为,在“苦恼忧悲满世间”的短暂人生中,面对现实,“悯己复怜他”(《水忏》)的走出一条自在…  相似文献   

10.
《荣辱篇第四》:故君子者,信矣,…··提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杨惊注:“隐,谓人不能隐蔽。”博山《苟子评注》:“隐,忧也。”按:“穷则不隐,通则大明”,即“穷则名不隐,通则名大明”,“则”后的主语“名”,蒙下“名弥白”而省。《儒效》篇(本文几只举篇名的,均属《苟子》本书):“(大儒)穷则独立贵名”,《君道》篇:“故君子之于礼也,敬而安之,…··提故穷则必有名”,与本篇“穷则(名)不隐”意同。杨注“隐,谓人不能隐蔽”,所释欠明,傅山说:“隐,化也”,则误甚。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新孔学”研究70年(上)董德福,史云波时值“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日方中之际,梁漱溟(1893—1988)于1921年发表了饮誉海内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站在比较哲学的高度检察西洋、中国、印度三方文化之异同,追溯过去、展望未来,寻求中国文化及世界文化的出路,力o.4“新孔学”。[B于梁氏所论“是现今哲学界最重大的问题”。“是“在当时大家热烈批评中西文比的大潮流中,比较有系统、有独到的见解,自成一家言,代表儒家,代表东方文化说话的”,“既道出了旧派文人的心声,又高出“国粹派”、复古主义者一筹,对西化派形成了真正的、有力量的挑战,使得他所倡导的“新孔学”一时间成为学术界关注、讨论的焦点。赞誉附和者有之,同情批评者有之·激烈反对者也有之,到193D年该书差不多已再版了8次,可见影响之大。30、40年代,梁本其“新孔学”主张,又先后发表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等重要著作,声名日隆,他也因此成为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人物。70年来,人们基于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念,对“新孔学”进行过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和批判,其中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崛起于本世纪中叶并在当代西方愈益走俏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近来成为我国知识界的热门话题。从哲学上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当代哲学发展的关系、现代“哲学革命”与辩证法理论的关系,也为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所关注。诸如:“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思维条件是什么?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是否可以归结为多元化?在思想的传播、接受与构建以及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看待语言(语词、指称、指谓)、隐喻、符号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看待当代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伴随着所谓“意义统一性的失落”、“上帝之…  相似文献   

13.
医学院校STS教育模式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国际医学教育界的一个重大课题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斯诺(C.P.Snow)揭示了“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存在和对立。他认为二者之间的鸿沟具有不可逾越性[1]。假如按此说法推演,大学必将成为两种文化持续紧张的主要场所。现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相当多的人的看法是:隔行如隔山,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有幅“无知之幕”(theveilofignorance),二者缺乏必要的对话、交流和相互理解。从大学学科建构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大学的新兴和改造可以追溯到18世纪晚期。那时,神学已变得无足轻重,科学开始大获全胜。与科学…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思想源远流长,作为中国文化之源、中国哲学之蕴的《周易》正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源头。《周易》开显的天道均平、人道法天、天人通泰的共同富裕思想丰富而清晰:生生之谓易,然而,大化流行的易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与万物共生共享;万类皆有而不独有,谓之大有,易道之神,要在天下大有,而非私有;独富之谓凶,独富独享之凶,祸及三才,咎及三代;称物平施之谓泰,师法自然、裒多益寡之君子,方可适天配地;大易之奥,在于损益之间,彰显共同富裕大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的要求与《周易》中的共同富裕智慧具有内在的会通逻辑。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历史也许不会太长,但是它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却能远泽后世、流芳千载。齐文化是以先秦齐国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优秀的地域文化,随着历史的潮起潮落,它既经历了自己的辉煌,也身受过某种尴尬。但无论沧桑如何变迁,齐文化毕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秦文化的核心和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与支柱”(王阁森等:《齐国史》导论,第6页)。因此,它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以其特有的深沉与厚重,对后世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清朝初年,以“生济南文献之邦,宦江左清华之地”(郑方坤语)的王士祯为…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文化为本世纪最主要的大众传媒,在大众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电视文化对大众的思想、情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西方学者对电视文化的批判态度及其观点,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电视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有其独特的性质。电视文化是现代社会或信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和印刷文化(书本文化)有本质的不同,电视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这为众多学者所公认。贝尔明确指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冯契在建构“智慧”说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做了开拓性探索。首先,将价值界定为为我之物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物与我的关系中,是主客观的统一。其次,价值的形成包括两大环节:一是主体在评价活动中运用评价的语言将蕴含意向、意象、意味等构成的评价意义(即“意蕴”)表达出来;二是主体在包含理想、意愿等观念结构的“意蕴”规范下从可能界中创作、实现价值。再次,价值具有真善美统一的特征或属性。价值的“真”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真理,促使自己的目标现实化,也就是使自在之物化为为我之物;“价值”的善是广义的好,即为我之物能满足主体道德、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需要;价值的“美”指为我之物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成了审美对象。最后,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创造的文化蕴含了价值,不同的文化体系承载了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既蕴含了权威主义和独断论的负面价值观,也培养了勤劳、勇敢、爱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正面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忠恕”在孔子儒学中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朱熹解释其意义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就准确地指出了它在词性上既有形容词性又有动词性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它的含义不会局限于道德一域,而是具有极丰富的内涵。具体说来,它同时具有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政治实践和知识论三个层次的含义。当然,这三者在“忠恕”中是一个以一贯之的混融整体,我们这样区分,纯粹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相似文献   

19.
“礼”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先秦,尤其是西周时代对于治理社会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史载“周人尊礼尚施”(《礼记·表记》),因此才有后人的“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的说法。然而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  相似文献   

20.
<正>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的跨国界交流日益明显,文化的多元化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二次元文化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亚文化,其影响对象主要是在校青少年学生。“二次元”主要指A (Anim ation动画)C (Com ic漫画)G(Game游戏)N(Novel轻小说),意思是“二维虚拟世界”,它与“三次元”(即现实世界)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