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杂志的编辑向我提出过一个直接了当的问题是:"在1976年你出版了一本叫<合理的诊断和治疗>的书,为什么把你的诊断和治疗形式描述为合理的呢?"回答是简单的.我只是使用了在英语中一般意义上被使用的"合理的"这个词.按照简明牛津英语词典,"合理的"意思是(以及其它方面)"与理性一致的;合乎道理的,明智的;不愚蠢:不荒谬或不过分的",当写这本对临床决策进行探讨的书时,我是赞同这些注释的.当然,不久以后我感到这个词的使用也不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3.
说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魔”这个字或词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比如“你着魔了”、“魔鬼”、“魔法”、“魔爪”、“魔术”、“魔力”、“魔怔”、“魔方”等等。从魔的词意说也很清楚,一指能迷惑人,害人性命的鬼怪;一指某种神秘的、奇异的或者超人的力量或幻术。不难知道,魔这一语词是中国人常用的习惯用语,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它却是一个外来语,一个纯属佛教的词。“魔”,是梵文Mara的音译“魔罗”的略称。佛教传入我国以前,在中国的古文书中并没有“魔”这个字。正如唐人玄应所著《一切经音义》所云:“魔,莫何反,书无此字。”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十年前撰写的一篇《谈谈写信》(载《语文学习讲座丛书。应用文写作》,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的文章中,指出过使用“您们”这个词,是“一个语法错误”。笔者试引述有关原文如下: 近来某些人的来信中常常出现“您们”这个词,甚至在某会议给中央领导的致敬电中也用“您们”这个词。其实现代汉语里这个词并不存在。“您”字,北京念nín,是“你”的尊称。这个“您”并没有复数,北京人从来不说“您们”(nín men)。因此普通活也不应该有“您们”(可以说成“您两位”“您三位”等)。最近某杂志刊登吕叔湘先生的一封信,编辑部把信中的“你们”擅改为“您们”。吕先生写信批评了编辑部。他说:“我从来不说‘您们’!”我们写信时,应该注意避免这一个语法错误。  相似文献   

5.
“可能”有几个义项,各义项的特点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各语法书并不一致。《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可能”有两个义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常用词用法例释》认为“可能”有三个义项。笔者认为,从“可能”的特点看,它的义项应归纳为四个。可能 1 助动词。语义与“能”“能够”相近。如: ①小王那么老实,不可能办这种事。②你想想,他可能放过这个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的一天,在天津市东北角新华书店二楼,一位女士正在全神贯注地翻看一本名叫《心里的豁口》的书,她丈夫轻轻走到她的身边问:“看什么书呢?这么专心?”那位漂亮的女士指着书名对丈夫说:“陈仲舜出书了,一套六本这是其中一本。”他丈夫说:“他出的书咱可得看看,你等着,我去买一套来。”妻子听了,冲着丈夫会心地一笑。当时正在买书的我,把这个镜头看个满眼。在一次聚会中,我将这事讲给陈仲舜教授听。他笑着说:“在天津几百万人口中,如果有人意识到自己得了心理方面的疾病,想到的第一个心理医生是我,我就很满足了,这就是我个人的荣誉吧!”一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仲舜个人心理热线咨询手记,总共有100万字,由《性爱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读了马宁同志《“没有六十”和“没有六十了”》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3期25页),觉得该文夸大了“了”在区分“没有”一词词性时作用。“没有”一词确有动词、副词两个词性。语法上管它叫兼类词。但靠“了”这个虚词,是不能分开特定语言环境下“没有”的词性的。再说例中“A:有六十了吧?B:没有六十了,我都六十四了。”其中的“没有六十了”本来是是句不通顺、不规范的语句,怎能拿出作例证来区分“没有”的词性呢? 请看下面例句: A:今天下午植树,领导要求你班出六十个人。B:今天星期天,同志们都回家  相似文献   

8.
结构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构概念“结构”一词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1959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在巴黎举行讨论会,使这个术语精确划一,以便把它纳入社会科学术语辞典;1962年出版了《结构一词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意义和用法》一书,这本书是由一些关于各个知识领域的单篇文章组成的。这部书之所以需要,是因为“结构”这一概念特别是在社会科学中,有多少作者就这一题目写文章,它就有多少种意义。拉丁字“Structura”是从动词“Struere”(构成)来的,本夹是指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方法。后来这个词的意义显著地扩大了,它被看成和“形式”、“系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极其重要的用语。长期以来理论界以为它只是马恩早期哲学著作中一个不成熟的用语,人们除在追溯其早期理论生涯时间或使用这个用语外,很少再使用它,似乎马恩在晚期著作放弃了这个用语。这种看法中包含着极大的误解。造成上述误解的直接原因是:马恩德文原著中“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这个用语,在中文译著中本应按一词一译原则全部将其译为“市民社会”,但中文译者却把这个用语大量地  相似文献   

10.
乙、异化和物化这里我们集中论述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著作中的物化概念;第二,卢卡奇著作中的物化概念。马克思除了使用Entfremdung和Vergegen-standllchung,即“异化”和“客观化”以外,还用了Verdinglichung“物化”(reification)这个词(来自拉丁语“res”——“物”)。这个词无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还是在近年来有关异化问题的论战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些人已开始认为“物化”这个概念要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常使用“意义”这个词,但是,假如有人要问:“什么是‘意义’这个词的意义?”恐怕很多人都会感到,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这首先在于,“意义”这个词跟自然语言中很多其他词一样,是一个多义词,即“意义”本身有好几种意义。例如,它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所表示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价值”、“作用”等,如说:“这件事很有意义”,就是说:“做这件事很有价值”。我们现在要讲的,只是第一种涵义上的“意义”。但是,什么是语言文字的内容,这仍然是一个不太清  相似文献   

12.
“也”是现代汉语中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副词,它的一个最常用的意义是表示两事相同声而这个“也”,如果使用得当,往往可以收到啻闻展赅的效果。青的侯,还使表达充满了幽默感。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小时候t乡的哥哥常宽自行车载我外出。他一台上车就以最高速度摔下陡峭的山路。我惊恐极了,曾天都紧闭眼请,不敢作声,唯恐地以后不载我去。二十年后,我们两日美同车驶下那条山跨,我问日冕:“你还记得我们常常范自行率猛冲下去吗?我当时惊慌得很,总是闭着眼请。”“什么?你也是?”哥昌惊得大声说。故事到此景然而止,而从这个似乎没有…  相似文献   

13.
计文 《天风》2018,(11):1-1
“财务自由”这个词最早被大家知道,应该是由于一本众所周知的财商书《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说道:“只有实现了财务自由,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它本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一个人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这种状态就可以称之为财务自由了。然而这个理念后来悄悄人们口里被改成了“财富自由”,其意义更多侧重于“我啥时候能有足够的钱,获得真自由?”  相似文献   

14.
谁如果声称想在斯宾诺莎的著作里找出这位哲学家同唯物主义“保持”的关系,谁就立即会遭到各种反驳。这些反驳者会说: “问题提得很不恰当:斯宾诺莎既不是唯物主义者,又不是唯心主义者,他是斯宾诺莎主义者;”“你是用固定的框框去硬套这个独一无二的著作家”;“提出斯宾诺莎,只会使早已过去的旧论战死灰复燃,何况这些旧论战其实只是争论一些虚假的问题”:“唯物主义的概念在斯宾诺莎从事写作的时代还不存在,使用这个概念是违背历史逻辑的”;  相似文献   

15.
旅途闲话     
甲: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你在去年第二期《佛教文化》的《旅途闲话》中和一位作科技工作的读者谈到了对佛的信仰问题。乙:我当然记得,你对我的谈法有什么意见吗?甲:没什么意见,我只是想再和你谈谈“信”的问题。乙:嗅!你信佛吗?甲:我想和你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去年第三期《佛前独徘徊》中你和另一位居士谈这个问题。乙:我明白了,你是不是想说“信佛,但不是佛教徒”的问题。甲:不,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我是一个对佛学很有兴趣的人。通过学习研究后,对于佛教的许多教义我深信不疑,不过也有不少问题没有弄明白,我是不信的。我以…  相似文献   

16.
孙晶 《天风》1995,(5):5-5
经文:可11:12—14;赛37:31 这里记载一棵无花果树因为不结果子而遭主废弃的故事。 我们经常提到“奉献”这个词:在祷告中,我们说:“主啊,我们把自己献在你的祭坛上。  相似文献   

17.
“齐文化”概念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文化”这个词,现在大家使用得很多,但如果问一句:“‘齐文化’到底是什么?”我想大家可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里面牵涉到“齐文化”这个概念内涵的界定问题。现在我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以求抛砖引玉。我以为“齐文化”,可分“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齐文化,是指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从太公封齐始到秦灭齐止,共约800余年;空间:古齐国领地。广义的齐文化,是指齐地文化,是指齐  相似文献   

18.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美日常语言哲学的重要学说。近年来,经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等人的发展,这个理论的部分内容已经成为现代逻辑的一个新分支。所谓“言语行为”是指对话语意谓的内容有所实践的语言活动。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发现日常语言中的许多语句都有这样一种性质:我们一边使用这些语句,一边就实践了语句中动词的某种用意。他把这种叫“行为句(Performatives)”,其中的主要动词叫“行为词”。例如,“我向你保证”,“我警告你以后别再违章”,“我答应你的要求”。人们说出这些句子的时候,同时也在履行着句中的涵义,即做出“保证”,发出“警告”,表达允诺。行为句不同于叙述句(Constatives),后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哲学研究》上展开的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中。争论双方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摘引了不少材料,提出不同解释。为了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准备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查对一些有关的引文,并对“同一性”一词的译释问题提出一些个人意见,供给参加讨论这个问题的同志参考。一、关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所说的那一段话:“但是思维对  相似文献   

20.
名字(和其他初始的东西)如何与其指谓相联系,这种经典的观点在许多方面是极其难以置信的(比如,它说你可以仅仅指谓可以从“逻辑专门的”初始符号定义的事物;它要求有这样一些陈述,比如“如果西塞罗存在,那么西塞罗痛斥喀提林”,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分析的,即它们是由语言学规则保证的并且不受未来发现的修正)。在塔尔斯基写作的时候,这种经典理论是唯一可以得到的理论,我猜测,由于这一理论的困难,因此塔尔斯基的虚假理论DE和DC似乎是有道理的——它们并不令人激动,但是如果你想要某种令人激动的东西,你就得到逻辑专名。任何解释语词与它们所涉及的事物的企图都一定不可避免地要么导致一种非常不可能的理论(像罗素的理论),要么导致一种平凡的理论(像塔尔斯基的理论),这种判断今天似乎仍然得到广泛接受。但是我认为,最近几年来,随着克里普克和其他一些人的因果指谓理论的发展,这种判断已经变得不那么有道理了。根据这样的理论,对于“西塞罗”指谓西塞罗和“μ介子”适用于从介子这些事实,应该以西塞罗(μ介子)和我们关于“西塞罗”(“μ介子”)的使用之间的某种因果网络来解释:即具有某种社会性质的(“西塞罗”这个词从这个名字的原初使用者传到我们,或者“μ介子”这个词从物理学家传给普通人)和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