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无疑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进行的伟大创举。虽然,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本身与社会主义不存在根本矛盾,但是,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必然存在着诸多的对立、磨擦以至冲突。目前改革中的一系列困境,诸如国有经济的产权问题、劳动力市场与按劳分配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的冲击问题、腐败问题等,无一不系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正视矛盾、分析矛盾、从对立中求得统一以…  相似文献   

2.
新自由主义是人类社会经济思想史演进和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大影响的重要的经济思潮,80年代以来国际范围内资本主义的系列危机与新自由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资本的贪婪性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推波助澜,是国际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之源.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主张与实践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要正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广泛影响和精神实质,不能忽视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不良渗透;要正视美国次贷危机后新自由主义思潮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美国政治上的破灭现象,不能偏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走向;要正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合理内核,不断处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实践史上,邓小平同志首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在这里,他不仅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区分开来,而且进一步把市场经济视作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马拥军 《学海》2015,(4):5-10
按照斯密的看法,市场经济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一条是非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之路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一条非资本主义道路。土地公有制和国有经济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两条"社会主义"底线,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对这两条底线的坚持是分不开的。正如土地公有制避免了中国农民的彻底无产阶级化一样,公共资本为中国的福利社会建设提供了保障。中国决不能搞土地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否则就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邪路。  相似文献   

5.
揭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阐明规范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建构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相协调的新文化,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本文拟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以及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层面上来论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作为同“自然”相对的总体范畴,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独有的存在方式和特征。所谓文化,实质上是指与人的发展本性相一致、对人作为社会主体、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的社会性本性、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本性、现代人的普遍交往特征和人的历史发展过程等方面论证人的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社会化。分析了商品市场经济对人的社会化、现代化的矛盾效应,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是人的社会化、现代化的唯一通途,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成为推进人的社会化、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7.
节俭还是奢侈--资本主义起源的消费精神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玲 《学海》2005,1(5):166-170
在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上,究竟是何种消费精神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韦伯的禁欲主义的"节俭说"?还是桑巴特的"奢侈说"?通过对这两种学说与资本主义的内在关联及其历史功用的分析与比较,本文认为韦伯的节俭说主要着眼于节俭精神对资金的维护与积累的意义,而桑巴特的奢侈说则关注于消费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他们各自抓住了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一个环节.资本主义起源的消费精神并不只是节俭或是奢侈,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消费精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消费精神是否起作用,究意是哪种消费精神在起作用,其本身就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它的蔓延正在撼动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恩格斯晚期作品中,关于资本主义的分析重心是资本主义经济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发展进程存在根本性矛盾。一方面,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高效国家行政机制逐步完善,在削弱封建贵族特权的同时,促进了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求成为欧洲殖民扩张的驱动力。恩格斯和马克思都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迟早会触及自身不可逾越的边界,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恩格斯预言,西方国家在此情形下会承担起经济操控的职能,即作为“资本主义机器”施行国家职能。因此,不断升级的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终将集中爆发,恩格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25年便预言了战争的到来。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之后,资本主义发展有所复苏,但其发展态势却在近几十年中愈发颓败。恩格斯关于西方国家将由于系统性危机成为“资本主义机器”施行国家职能的预言,完全契合当下形势。同样,恩格斯关于脱缰的军事冲突升级的警示,也极具当下意义。北约组织(NATO)的再定义,即从原来的“北大西洋防御共同体”到当下的“全球性干预力量”,正是西方资本主义试图以军事力量维系摇摇欲坠的全球霸权的尝试。这种尝试不仅注定失败...  相似文献   

9.
梁玉成  贾梦真 《学海》2023,(5):118-131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国际力量深刻调整,为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因此,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之间的区别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认为中西方现代化道路差异的核心在于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之争。美国视市场经济为价值理性,发展到以新自由主义为意识形态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中国坚持发展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市场经济视为工具理性,妥善处理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本文通过中国和西方社会结构对比和历史对比,将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作为理想类型,用以分析中美社会。置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中国社会学需要回应中国社会的真问题,具备时代性和国际视野。最后,本文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值得关注的社会学议题。  相似文献   

10.
自由,作为经济伦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或范畴,作为经济活动的准则,是近代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产物,它是交换价值的理想化表现。古代世界不存在现代自由所要求的经济关系,所以也不存在反映这种关系的经济伦理的自由范畴。经济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商品生产为主,...  相似文献   

11.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导向了人的抽象化、片面化发展,以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蕴含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为这一理论构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蕴着剥削与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社会的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性。就人与资本的关系而言,资本主义创造了资本凌驾于人之上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和宰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展现了重新颠倒人与资本关系的现实性。就交往形式而言,资本主义使国家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并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秩序,社会主义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探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普遍交往之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新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交往形式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对"自由市场"神话的历史性反思——布罗代尔的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布罗代尔的历史视野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垄断性,它是与“市场经济”不可混淆的领域。它利用对市场的垄断同时又反对市场,因而使“自由市场”成为神话并常常幻灭。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着种种垄断。其中,最根深蒂固的是:大商人对某种大销量商品的垄断、硬通货对软通货的垄断、经济世界中心区对半边缘区和边缘区的垄断。这些垄断总使“自由市场”无奈地失效。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然遵循着自利和利他相统一的互利原则.从历史发展来看,根植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个人主义是西方市场经济遵循的核心道德原则,而整体本位则最终成为中国传统道德原则的灵魂,两者都不能从根本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对两者的超越,实现道义原则与利益原则、外在功利价值与内在精神价值以及道德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才真正克服了对个人和整体的抽象、片面的理解,才真正完成了对历史上所有价值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赵守运、邵希梅:市场经济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探讨在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大致存在着五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社会才能全面进步,即“同时论”。二是认为“西方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初期,也经历过经济发展与道...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过程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迄今为止的全球化过程是资本主义利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发展的过程,此过程的社会实质在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和与之相适应的资本主义伦理全球化。然而,诸如反全球化浪潮之美的国际现象和国际事件表明,原来作为全球化之推动力量的资本主义,如今正在走向其反面,愈来愈成为全球化的阻碍力量了;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更其表明资本主义再也不能按其固有的方式存在和发展了。因此,客观上要求变革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伦理——包括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人理性和科学理性。适应解决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需要,一种新伦理——生态伦理正在形成之中,它有望最终演变为取代传统资本主义伦理的全球伦理。  相似文献   

16.
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主义是西方化发展的一条主线。个人主义可分为极端个人主义与合理个人主义两种。过去人们认为个人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道德原则,与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实际上个人主义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有市民社会,社会主义有市民社会,个人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只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建立“真正的”集体主义为道德目标,所以它极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只允许合理个人主义存在和发展,并且限制于市场社会领域,反对泛滥于国家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课题张维久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课题,特别是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课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唯物史观提出了多方面问题,主要有:(一)关于市场经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其中包括: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不可超越性;市场经济对推动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与意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大生产;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等等。(二)市场经济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关系问题。其中包括: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的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它如何与社会主义国有制实现内在结合;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基本矛盾带来那些新变化;根本变革我国的经济体制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问题;等等。(三)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问题。其中包括: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的主体性;市场经济对实现人的主体性的意义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要求;如何实现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人翁地位;市场经济对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从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对内、对外的开放政策。这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必然性所决定,又是中国与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内在辩证联系所要求,从而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丰富和发展了历史辩证法。一 19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上,表达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论点是,社会主义在客观物质生产力基础层面上只能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顶点上,社会主义存在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实基础只能是高度发达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石秀印  许叶萍 《学海》2005,16(4):15-3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结构的演变,其主要特征是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在权力、收入方面的分化与两个阶级之间的对立,这一对立由于其不可调和性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本文通过对市场经济在当代中国所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特别是所引致的劳资关系状况的研究,认为在变化了的情况下,中国尽管同样出现了劳方与资方在权力、收入维度上的分化,但是因中间阶层的出现而更多地呈现出"层级谱系"特征,这一多阶层的共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克思时代的"二元阶级对立".但是,由此出现的阶层间的结盟和风险转嫁会使社会低层处于不利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全球政治伦理的现实基础与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一面是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一面是民族和地区的矛盾和冲突。它既是一个合作和整合的历时性过程,又是一个分化加快、多样性纷呈的共时性过程。自资本主义诞生伊始的全球化进程,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全世界的支配和控制过程。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跨国公司日益强盛,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文明冲突论、多元文化论盛行,民族主义势力抬头,本土化趋势加强,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人类进入了多元差异与整合统一并存的新全球化时代。这里的全球化在实质上仍不能脱离资本主义的主导,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跨国化发展以及对当代世界的总体控制,仍具有阶级、制度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