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舍勒情感现象学的起点是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这一批判所指向的是康德哲学 中的先天论。针对康德认识论中的“形式先天”,舍勒试图代之以“质料先天”;针对康德 伦理学中的“理性先天”,舍勒试图代之以“情感先天”。由“质料先天”与“情感先天” 主张所构成的新“先天论”,确立了舍勒情感现象学的基础。通过强调“情感先天”,舍勒 试图将伦理学建基于“情感”之上,以克服康德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理性主义倾向,实现 伦理学的精神转向。舍勒对康德先天论的批评昭示了伦理学理应充满对人的关怀,直面人的 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入揭示情感的本质和意义,并使人在情感活动中服从本心的召唤。  相似文献   

2.
尼古拉·哈特曼属于现象学运动的边缘人物。但他的确可以被视为现象学的伦理学或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主要的和系统的构建者。他的伦理学通常会带有两个不同的名称:伦常价值的现象学和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这两个名字指称的是同一个对象,但重点不同:前者强调方法,后者偏重内容;前者主要与胡塞尔有关,后者则更多源自舍勒。哈特曼本人的相关伦理学思考既有助于对现象学的价值伦理学的基本要素的把握,也有助于一门价值回应的现象学的展开。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舍勒建构的质料伦理学从多方面批判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舍勒的价值序列理论、现象学方法、人类学理论带有非常鲜明的现代特色,是富有现代性内涵的道德哲学.由于舍勒的批判更多地将人的神性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所以在人性的某些层面又不可能颠覆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康德道德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斯·莱纳是20世纪中后期现象学价值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在结合康德与舍勒伦理学的基础上构建了独特的现象学价值伦理学,并称之为"伦理学新体系"。莱纳这种伦理学新体系继承了舍勒的价值概念并对价值种类进行重新区分,类似康德的结构形式在此基础上对道德价值进行的重新规定。莱纳不仅区分了道德善恶,而且区分了道德正确和道德错误,并且为了确保道德正确提出了十一条价值优选原则。  相似文献   

5.
戴兆国 《世界哲学》2009,(4):118-127
马克斯·舍勒建构的质料伦理学从多方面批判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舍勒的价值序列理论、现象学方法、人类学理论带有非常鲜明的现代特色,是富有现代性内涵的道德哲学。由于舍勒的批判更多地将人的神性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所以在人性的某些层面又不可能颠覆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康德道德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形式先天,或质料先天——论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08,4(1):74-80
先天(a priori)这一概念是康德哲学原则性的主题之一,他将先天等同于形式,这不仅成为其理论哲学的起点,实际上也构成其伦理学的基础.舍勒正是将其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建基在他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判之上.本文将主要着眼于"形式先天"与"质料先天"的区分,集中讨论并初步检讨舍勒对康德先天概念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舍勒的质料先天主义试图在康德主体性的形式先天之外发现经验世界之中质料内涵的先天性。这种发现通过精神行为的本质直观来实现。通过现象学经验的两个特征和纯粹事实的四种规定性,舍勒说明了如何从实在的经验领域剥离出先天本质内容。而明见性秩序学说则试图进一步指明质料内涵的本质联系(奠基秩序)。最后依据本质认识的功能化理论,舍勒说明了理性认识是如何从这些本质性联系中构成出来的,并确立精神的感受行为对理性认识的奠基作用。质料先天主义其实从根本上表明了这样的哲学立场:世界的本质性的质料内涵向我们敞开与精神行为对世界本质性的观看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就是舍勒所谓的客观主义与情感先天主义的结合。但这种哲学运思仍需要完备的先天奠基秩序学说来充实,而对先天奠基思路的考察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的现代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传统伦理学的价值伦理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伦理学的价值伦理学转向,一是基于研究重心由“应当”问题转换为“德行之所以然”的问题,二是基于研究范式上由目的论、德性论、义务论等转换为价值论。作为传统伦理学的集大成者,康德伦理学一方面因其浓烈的价值论色彩而成为舍勒和N.哈特曼价值伦理学的前奏,另一方面因其“实质”内容缺失而致的形式主义又为后者的拓展提供了空间。舍勒,尤其是N.哈特曼的实质价值伦理学正是在康德伦理学的理论平台上得以建立的。  相似文献   

9.
舍勒认为价值感受先于客体感知,由此将伦理学建立在情感质料的先天基础上。儒家"亲亲而仁"的伦理学与之相通,并可以从舍勒的"情感的价值先天性""善恶的非现成性""爱的秩序""人格生成""榜样追随"等思路中,找到表达自己独特学说的新话语。但双方关于共同体的看法有重大分歧,反映出两边在看待爱的源头、价值等级化方式和家庭中的本己人格诸方面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价值伦理学,又称现象学伦理学,或道德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兼有非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伦理学流派。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坦诺及其信徒德国哲学家舍勒尔和哈特曼等人,是这一流派的创始人。现象学价值伦理学和直觉主义伦理学大致是同时产生的。它和直觉主义有许多共同之点。布伦坦诺的《正确知识与不正确知识的形式》和直觉主义伦理学奠基人穆尔的《伦理学原理》,都是一九○三年出版的。穆尔很赞赏布伦坦诺的著作,说布伦坦诺的观点比他所知道的其他伦理学家的观点“更类似于我的观点”。(穆尔《伦理学原理》,台湾版,第17页)。直觉主义主要流行于英国,而现象学伦理学则主要流行于德国等日尔曼语系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传到美国。  相似文献   

11.
康德道德哲学中"意志的规定根据问题"一直是道德哲学讨论的重要课题。黑格尔、胡塞尔、舍勒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评虽然有其合理性,但这些批评是否一定在康德道德哲学中无法得到合理的回应,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结合康德的文本对他们批判的回应,意志的规定根据问题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胡塞尔和舍勒提出的价值秩序及其法则也仍然处于不完备状态之中。与康德提出的价值法则相对照,也许康德的观点对一门现象学的价值哲学也会有所提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对康德的批判也许能够促成对康德的道德原则的形式部分和质料部分的重新思考,以便更新为一门更为严格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对伦理的现象学复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是现象学伦理学家M.舍勒(MaxScheler, 1874—1928)的 130周年诞辰。中国现象学研究界于 2004年 10月中旬在广州举行现象学第十届年会,讨论题目定为“现象学与伦理”。此次会议吸引了诸多国内外重要学者参加,提交会议论文 50余篇,这里刊登其中两篇。A.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曾认为, 当代的主要哲学思潮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都无力觉察到我们身临其中的道德无序状态, 并且无法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资源。K.黑尔德的文章实际上展示了对这个说法的一个回应, 同时又对麦金太尔给予了支持。倪梁康的文章试图再现舍勒伦理学中作为方法依托出现的“伦常明察”范畴。它是亚里士多德“明智”概念的现代版, 并且以现象学的方式, 帮助舍勒在偏重动机 (意向活动) 的道义论伦理学和偏重成效 (意向相关项) 的目的论伦理学之间找到自己的道德哲学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尚杰 《学海》2007,(3):25-32
与“抽象的”研究伦理学“概念”的做法不同,舍勒在胡塞尔现象学基础上,直接描述具有道德价值的“具体心情”。舍勒试图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地上”,他以描述的方式,分析具有现象学性质的“心情”,在胡塞尔应该说“纯粹意识”的地方,舍勒说“纯粹心情”或“纯粹价值”,让这些心情本身具有道德价值含义。羞耻感是返回自身的心情,是冲向自己的意向的转变,天然具有现象学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又是一门升华心情的学问,就悔悟而言,不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心情,改变从前的心理习惯,让精神生活重新开始。因此,悔悟是战胜自己的积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伦常明察” (sittlicheEinsicht) 或“伦理明察” (ethischeEinsicht) 是舍勒现象学伦理学构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曾把自己的伦理学称作“明察伦理学”, 以此与康德的“义务伦理学”划清界线(参见Scheler,S. 202)。舍勒甚至认为, 伦常明察比伦理学更为重要, 因为“伦常的意愿尽可不必以伦理学作为它的原则通道———很明显, 没有人通过伦理学而成为‘善的’但却必须以伦常认识和明察作为它的原则通道”。(同上,S. 88)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具体问题是: 其一, 伦常明察是什么? 在我们的伦理意愿和伦常行为中起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涉及舍勒…  相似文献   

15.
康德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概括为"我应该做什么",并采取"伦理的形而上学"方法对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应然性和约束性、义务的绝对命令等"老问题"作出了回答。但这些回答从一开始就受到种种批判并延续至今,这表明康德的回答有许多无法克服的问题。哈特曼力图绕过舍勒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而直接返回到本体论,把康德规定为主观的认识关系转向自在的存在关系,从而为应该存在的价值秩序奠定新的基础,以此对伦理学的"老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其价值和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6.
舍勒的羞感现象学是将羞感作为人的特性,从属于意识内在建构的先天形式,羞感的本质源于两种意识等级的对立,是通达"人本身"的开路者。羞感作为"爱的良知"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在新现象学家施密茨看来,"羞感"是一种身体性情感,作为道德权威的自我审判。无论是舍勒还是施密茨的羞感现象学都建立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但舍勒是从意向性角度分析羞感,施密茨是从情感空间角度分析羞感,而且施密茨的"羞感"超出了舍勒"羞耻的先天形式"的理解,而作为社会性与个体的身体性的统一。最重要的是施密茨将"羞感"置于道德规范情境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现象学运动发展过程中,胡塞尔和舍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前者的《逻辑研究》如何影响后者的现象学发展的问题,是令人感兴趣的。舍勒曾回忆说:“当1901年笔者在哈雷的一次由费因格(H.Vaihinger)为《康德研究》的合作者所举办的社交聚会上首次结识到胡塞尔时,我们进行了一场哲学会谈……此刻就触发了一种后来存在于胡塞尔与笔者之间的精神联系,并且这种精神联系对笔者而言是极为受用的。”(Scheler,Ⅶ,S.308)这里的精神联系主要指当时刚刚出版《逻辑研究》(第一版)的胡塞尔在思想上与舍勒的关联。本文试图通过“质料”概念去透视这种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西方伦理学发端于古希腊,自肇始之日起,就陷入了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两大传统之争中。理性主义将理性视为道德的基础和来源,把人的情感当作主观的东西排除在伦理认识之外。情感主义虽然认为情感才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试图扭转情感与理性在伦理学中的建基地位,但是对"情感"的理解带有自然主义的痕迹。舍勒"面向具体情感本身",通过现象学考察,来发掘情感的本质,揭示出"心有其理"。一方面,由强调"情感先天",突出"情感"的伦理学意义,舍勒实现了对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传统的超越;另一方面,由释解"情感"非自然主义的内涵,指出情感的在体性,实现了对以休谟为代表的情感主义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情态动词用法的"应当"和"能够"在舍勒那里以专有名词用法的"应然"和"能然"予以讨论.在舍勒看来,应然和能然各自奠基于价值之中,都与爱、人格等有着本质的联系,是德行成就不可或缺的因素.舍勒以价值伦理学为根基,对以往关于应然和能然的思想作了厘清和批判,形成了讲求应然能然均衡的德行成就论.  相似文献   

20.
价值层级与伦理生活辩证法包利民正如罗尔斯在《公正论》中所指出的,伦理学中的两大基本概念是“公正”与“好”(善)。不同伦理生活实践及理论建构之间的分歧与争论,大都可以还原到对这两个概念的规定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之上。比如:何者第一性?应当从何者推导出另一者来?不同回答便形成了伦理学中“目的论”与“义务论”两大思路。认为伦理学应当建立在“好”(善)这一价值范畴上者,被称为“目的论”。目的论思路在伦理学中影响曾十分广泛,但其地位在当代变得起伏不定了。本文将评介一下当代西方对目的论或伦理学是否可能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