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民间外交是中国佛教的传统之一,也是官方外交的拾遗补缺。本文系统地考察了佛教民间外交的发展,指出唐代以后,中国的民间外交开始发生变化,佛教向外传播成为后来的主流。在盛世大国佛教的背景下,宗教信仰市场决定了佛教民间外交必须走出去,文化输出作为佛教民间外交的一个最重要的表达方式。现在我们重新进入了盛世,大国中国的佛教民间外交再次有了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遇,充分利用佛教民间外交的传统,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公共外交中应充分发挥南传佛教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使南传佛教成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共同话题”,实现南传佛教“地缘优势”与“中国叙事”的良性互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传输中国正能量,真正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囤家问的民心相通、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17,(1):61-63
近年来,深圳弘法寺积极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佛教界开展高层次、高频率的交流。推动汉传、南传佛教融通合作。以佛教为桥梁,通过高层次的民间外交深化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友谊。  相似文献   

4.
蒋坚永 《中国宗教》2014,(10):26-31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战略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在国外演讲中都强调宗教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国宗教要发挥独特优势,进一步走出去,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作用。围绕中国宗教如何进一步走出去这一战略性主题,2014年9月26日至27日,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兴起的信仰外交中,印度的佛教外交尤为突出。印度推行的佛教外交,既不同于早期官方主导的佛教外传,也有别于民间自发的佛教交流,其受到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明等多个因素驱动。在地理上,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等佛教传统领地,是印度佛教外交关注的重点地区。在平台上,涵盖了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和国内等不同层次。印度推行佛教外交,拥有地缘文化和历史资源等优势,也面临国内外诸多制约因素,成效有待时间检验。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公共外交中应充分发挥南传佛教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使南传佛教成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共同话题",实现南传佛教"地缘优  相似文献   

7.
正一近年来,深圳弘法寺积极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佛教界开展高层次、高频率的交流,推动汉传、南传佛教融通合作。以佛教为桥梁,通过高层次的民间外交深化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为亚各国的友谊。(一)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佛教界、政府宗教部门开展高层次、高频率的互访交流。一方面,通过高频率的交流,促进汉传、南传佛教的相互理解。弘法  相似文献   

8.
明代佛教方志是研究民间信仰佛教化的一个重要资料宝库。本文通过大量明代佛教方志的记载,探讨了明代寺院供奉民间俗神的种类、空间分布,分析了明代佛教寺院僧众从内心上接受民间俗神的真正原因。明代是民间信仰与中国佛教完全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段,对清代、民国以至现当代民间信仰与佛教寺院的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开疆辟土,建立了成熟的译官制度。到了东汉,随着对外联系的削弱,译官被省并。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主要发展与西域的关系,而南方则向扶南、临邑扩展势力,译官时置时废。隋唐的外交事业趋于鼎盛、译官众多,但由于史料的阙失,对其具体人员构成至今仍然没有清楚的认识。正是在这段时期内,佛经翻译如火如荼地进行,佛教译场也逐步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不仅如此,佛教官方译场与中古的外交事业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译场的翻译人员与朝廷的外交译官之间有着高度的重合与相互流通。也就是说,中书省、鸿胪寺的译语人往往也参与佛教译场的翻译工作。其二,由于其特殊身份与语言修养,佛教译场的译主往往也分任鸿胪寺的部分外交事务。其三,在官方外交之外,译场也成为沟通西域、南海的中心之一,以作为外交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阿合作论坛的发展、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对阿民间外交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在更好地回应阿拉伯国家"向东看"倾向和服务中阿各领域友好合作方面,民间外交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当前,对阿民间外交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建设上还面临诸多困难,需要从内容、机制、渠道等方面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1.
王祥伟 《法音》2022,(4):14-19
<正>佛教中“教化”一词最初的基本含义是通过讲经说法等方式教导感化众生。在佛教发展过程中,教化的目的除了劝导众生行善去恶外,还逐渐有了劝人布施的功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教化劝施之风愈来愈盛,甚至出现借之聚敛财富的不良现象,故至唐代还曾被官府明令禁止,如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颁布的《禁僧徒敛财诏》中云:“近日僧徒,此风尤甚。因缘讲说,眩惑州闾,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广施教化的当属儒学,无论精英们的科举取士,还是百姓的伦理纲常,无一不以儒家思想指引着。直至清朝末年的政治变动改变了儒学的命运,延续千年的科举制被废,维系人际秩序的纲常被弃,儒学被迫与具体的生活形态分离,逐渐退回理论界成为批判的对象。生活依旧向前,而儒学的教化没有跟上它前进的脚步,儒学衰微之时,佛教界把视野指向了丧失导航的社会生活,以人间佛教的形式渗入教育、文艺、传媒、商业乃至政治等各种社会生活形态,大有承接传统社会中儒学教化的趋势。但是佛教的教化终究不能等同于儒学的教化,并且人间佛教也不会因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而丧失其对涅槃成佛彼岸世界的追求。通过辨析人间佛教的教化与儒学教化的差异、人间佛教的人间面向与佛教出世追求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人间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福建省坚持在依法管理基础上,注重正面引导,发挥民间信仰在文化传承、道德教化、公益慈善、民间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晏婴作为齐国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对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晏子春秋》为据,就晏婴佐政期间提出并践行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进行了论述,认为晏婴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外交家。晏婴根据齐国国情及国际形势提出了“外归其义”,“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的和平外交思想并践行之,使齐国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在外交实践中,晏婴还创下了折冲樽俎,面对强手而不辱君命的光辉外交业绩。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清末之时,国家内外交困,朝廷昏庸腐朽积重难返,佛教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衰败困顿之中。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一些佛教界精英人士,由于因缘际会得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杨仁山居士为代表,积极开展佛教民间外交活动,致力于构筑世界佛教事业,革新佛教;给国内佛教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同时也将近代中国佛教推向了世界舞台,期冀中国佛教能够与社会改革的现实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1]  相似文献   

16.
觉灯 《法音》2003,(12):31-33
早在1996年的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上,赵朴初居士将三国佛教在21世纪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概括为六句话24个字:“广施教化,启迪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环境,协和社会,维护和平。”这里的“广施教化,启迪人生”,就是体现佛法的圣理妙用,促使社会大众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利乐有情,净化环境”,就是庄严众生的依正二报,利益众生的生命主体和生存环境;“协和社会,维护和平”,就是奉行佛教的慈悲、和平精神,转化人类社会的恶业暴行。更早在1993年的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大会上,赵朴初居士在工作报告中郑重指出:“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  相似文献   

17.
南海佛教是世界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南海历史、特点以及现代意义。笔者认为,南海佛教既是一个地理范围,又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佛教文化圈,在人数和国家数量上占整个世界佛教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影响是全面的,涵盖了整个世界。中国大乘佛教是南海佛教体系里最有影响的宗教,它与南传佛教一起构成了南海佛教的最大特色。作为当代世界佛教重要一支的南海佛教,其影响已经超过了北传大乘佛教,达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传统大乘佛教流行的中国等国家。只有充分认识到南海佛教在当前世界佛教所处的位置,及其在发挥民间外交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才能将南海佛教的正常功能发挥出来,让南海佛教真正成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中国佛教界的爱国爱教的传统,为南海和平与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不仅是现代人间佛教一位卓越的倡导者,也是现代人间佛教一位卓越的创立者。为了说明星云大师在现代人间佛教发展上作出的重要贡献,为当代人间佛教的继续前行总结经验,本文分别从系统建构人间佛教思想理论,深广推进人间佛教实践事业,创建高素质规模化的人间佛教僧团,积极发挥佛教信众主体性作用,倡导对全体佛教文化、知识、信仰的整合,成功推进佛教现代化转型发展,大力拓展佛教的国际弘法空间,努力以佛教加深两岸社会民间的友好交流,引领台湾现当代佛教的健康走向,启迪大陆佛教今后的改革和发展这十个方面,予以了系统和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汪诗明  王艳芬 《学海》2003,1(5):146-151
20世纪见证了澳大利亚外交管理机构的萌芽、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澳大利亚外交由依附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嬗变 ,反映了它的外交功能范围由重视政治和安全防务的传统外交向关注经贸事务的新型外交的巨大转变。这一过程也是澳大利亚民族本位意识逐步增强和英帝国与自治领关系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认为《大乘起信论》“性觉”修行观体现了中国佛教最根本的修证方式和教化方式,是中国佛教修证和教化的出发点与不可违背的根本前提。中国大乘佛教这种“自性自度”的修证和教化方式,深刻影响并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教化系统对待互补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