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其教育的理念、态度和方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进而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团体辅导已被证实是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采用家长成长团体的形式,通过18次团体辅导,探讨其在改变家长教养态度、改善亲子沟通和家庭氛围上的作用。选取"父母教养态度量表""亲子沟通问卷"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78名团体成员及其伴侣和子女进行前后测。结果表明:家长成长团体提升了家长家庭教育的素质和家庭建设的能力,将家长成长团体辅导运用到亲职教育中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父母在亲子沟通上的差异 ,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家庭环境系统中各因素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 :( 1 )初中生的亲子沟通没有年级差异 ;初中生在与父亲的沟通内容上、与母亲的沟通时间和态度上存在性别差异。 ( 2 )父母教育水平对亲子沟通的直接影响很小 ,它主要通过对家庭结构的影响而对亲子沟通施加影响。父母与孩子长期形成的亲子关系质量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 ;家庭结构影响父亲与孩子的沟通 ,而很少影响孩子与母亲的沟通。 ( 3 )家庭功能对亲子沟通也具有影响力。其中 ,情感反应既影响父子之间的沟通质量也影响母子之间的沟通 ,总的家庭功能影响母子之间的沟通质量 ,而不影响父子之间的沟通。 ( 4 )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3.
王金红 《大众心理学》2020,(2):29-30,23
2019年4月的一个上午,接到家长的求助电话。这位家长的孩子上初三,原来学习成绩挺好,马上要体育考试了,但孩子就是不上学了。孩子老师、同学、家长、亲戚试图和孩子沟通,孩子基本都不搭理。家长很焦虑,感觉和孩子仿佛突然在两个世界了,彼此没有信号。如何才能和孩子沟通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学校课程教学调查项目”中1811名八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的关系,考察亲子沟通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向影响数学成绩;(2)亲子沟通、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亲子沟通、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数学成绩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亲子关系作为家庭关系的核心成分,作为个体最早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亲子关系会对子女与他人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模式产生影响:在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更多的友好、信任,反之则会表现出更多的怀疑和恶意。  相似文献   

6.
计文 《天风》2014,(3):1-1
<正>前不久,有个很火的电视亲子节目——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短短时间,这档"真人秀"以其温馨不失真实,在感动之余又令人顿悟的效应,占据了周五黄金档的首席之位。那些温馨的小幸福深入观众骨髓,歌词中"他的手掌也有一点粗,牵着我学会了走路",把人们带进了曾经的孩提时代。节目之所以火爆,在于它切中了现代社会热点:人们将过多精力放在赚更多的钱上,而忽视了与家庭成员在精神层面的沟通与互动。"爸爸去哪儿了?"无疑是对长期"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家庭文化中存在的"父亲角色缺位"现象的重新检视。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往往更多凸显的是母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担当,很少关注父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认为带孩子的应是母亲,而父亲能在外挣奶粉钱就够了!于是,在子女成长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普遍出现留守家庭。由于家长的监护缺位,留守儿童面临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是每个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是平凡生活的幸福点滴,更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5,(12)
<正>[中国经济网]近日,重庆一名小学生的"心酸作文"《爸爸看手机》在网上热传:"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有一次,我叫爸爸进来跟我一起看书、玩、画画,可我叫完后,爸爸没听见,还是没有进来,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终于把爸爸叫进来了,爸爸进来的时候还拿着手机……"孩子对"看手机家长"的真实刻画,戳中了很多爸爸妈妈的心。有教师就此做课堂调查,超过1/3的孩子举手表示,家长常常玩手机忽视他们,让人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而幼儿生活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相互交往的频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孩子们在一起有说有笑、协同游戏,当然是很快乐。可他们在交往中发生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常常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而陷入与家长沟通的尴尬,家长们也难免因了孩子之间的纠纷而大伤和气。究竟该如何对待和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如何利用好纠纷这一教育契机促进孩子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潘婷婷 《大众心理学》2020,(4):30-30,18
家长和孩子一起玩,可以帮助孩子和家长建立稳固的关系,哪怕长大后孩子和同伴互动的时间增加,亲子间的良好沟通也会保持。但和孩子玩游戏时,家长要保持"端正"的心态,家长是"玩伴"而不是"老师",需跟随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是教育性的。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天然的启蒙老师,而且是对孩子一生影响最大最深的老师。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子女个性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在管教子女时却有着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使孩子的成长偏离了正确的方向,造成了不少难以弥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的道路中,我深深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教育者也不仅仅是教师。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家庭是培养孩子的重要课堂,因此我必须要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让亲子和谐、师生和谐、亲师和谐、家校和谐。只有学校与家庭互相协作才是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力量,因此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如何来运用好家校合作这座沟通的桥梁呢?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家长与社会对少年儿童的精神成长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度,相关的儿童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孩子们的生活随之越来越"丰满"。以往的成长经历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更多的建筑师、科技工作者、艺术家参与到"为儿童而设计"中来,与其说他们在为孩子们创作,其实质是在纪念自己童年的同时,在为孩子设计的过程中探索、释放孩子的天性以及未经改造和禁锢的自由创想。  相似文献   

14.
“天降奇星” 2011年秋天,临近开学。接到教导主任的电话,让回校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原来,我刚接手的一年级三班里有一个特别的孩子,孩子父母希望能提前与班主任做好交流与沟通。三天后,初次见他,身材瘦削,眉头紧锁,拧在板凳上双手紧紧地抱着爸爸不放,嘴里高嚷着:“我不要你走,你不要走!”  相似文献   

15.
张玲玲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08,40(5):583-592
采用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亲子沟通和朋友沟通问卷调查了1741名高中生和大学生,从探索和投入两个方面考察了中晚期青少年个人规划的基本特点以及亲子沟通、朋友沟通与个人规划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和投入水平高于未来职业和婚姻/家庭;从青少年中期到晚期,个体对不同领域的探索与投入遵循不同的发展模式;女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更多,而男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更多;城市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和投入更多,而农村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更多。亲子沟通对中晚期青少年成就领域的规划具有较大影响,且影响大于朋友沟通,而朋友沟通对青少年未来婚姻/家庭规划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一、背景 2014年3月的一天早上,1.1班的一个小男孩~拐一瘸,艰难地走进了校门,面部大部分淤青,脸上挂着泪珠,孩子的语文王老师赶紧把他背到了办公室。我们轻轻地脱下孩子的衣服裤子,只见背、屁股、腿到处是伤,有的地方还在渗血。王老师哽咽说这孩子前天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于是打电话与家长沟通,没想到孩子的父亲就把孩子反绑双手吊着狠狠地打了一顿。学校立即把孩子送往医院,并报警。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考察上下级沟通对工作应激源-心理及生理应激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上下级沟通的两个维度及时告知和指导、积极表达对应激源-应激有不稳定的、不强烈的调节作用,既表现为及时告知与指导对工作-家庭冲突与心理应激、对工作负荷-生理应激有缓冲作用(负向作用),也表现为积极表达对工作-家庭冲突-生理应激、及时告知和指导对攻击行为-心理应激有增强作用(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早期客体关系对其心理发展与人际关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早期与父母等家庭成员在互动中形成的早期客体关系。个体的心理困扰往往是人际关系困扰,人际关系困扰是个体早期客体关系不良导致的。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初步形成了家庭是如何通过客体关系影响个体心理的机制,并给父母和孩子分别提出了建议,希望能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一些启发,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9.
家庭亲子沟通与儿童发展关系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该文在回顾亲子沟通研究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综述了亲子沟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性行为以及其他行为问题如饮酒、药物滥用、反社会行为等的影响以及亲子沟通与儿童自尊、自主性、自我效能感等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阐述了家庭结构、家庭满意度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和亲子沟通的跨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提高儿科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儿科医患沟通具有其特殊性,其面对的是病患儿及众多的家长,因此,在临床学习中强化医患沟通意识、掌握沟通技巧对儿科研究生尤显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儿科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