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个亲子节目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从节目出发,节目中的父子依恋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论。对父子依恋这个概念界定,从父亲与儿童两方画来加从分折,寻找影响父子依恋关系的因素。安全依恋有助于促进儿童形成整体的自我价值观和归属感。使得儿童在父子依恋关系中得以获得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做出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让人费神费力。在面临种种生活琐事时很多人难以取舍,如周末究竟要宅在家里睡大觉还是呼朋唤友出门游,究竟要喝一杯奶茶还是选择继续减肥的目标这样的日常小事让人费尽精神,磨磨唧唧,决定不了。而面对人生的重大决策更是让人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抉择:如究竟要考研深造还是要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究竟要结婚生子还是要再享几年单身生活这些人生大事真是让人耗尽心力,拖拖拉拉,难以取舍。这种难以做出选择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冲突中的选择冲突。  相似文献   

3.
李彩娜  孙颖  拓瑞  刘佳 《心理学报》2016,(8):989-1001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安全依恋启动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考察了特质依恋风格的调节效应。实验1采用回忆书写任务启动安全依恋,采用3(启动分组:安全依恋启动,积极情绪启动,中性启动)×3(目标词类型:信任相关词,信任无关词,非词)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不同启动分组对信任词汇反应时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积极情绪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相比,安全依恋启动能显著提高信任的词汇决策反应时,特质依恋焦虑起调节效应。实验2采用被试间设计,考察安全依恋启动对信任博弈任务中信任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安全依恋启动组被试在信任决策中分配的金额显著高于中性组被试,特质依恋焦虑起调节效应。研究结果验证了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拓延–建构环"效应,对于促进社会信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初步比较了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斯特恩的婴幼儿心理发展层阶理论以及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连接和分离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两个侧面,一方的发展会促进另一方的发展。因此,“斯特恩理论的连接”与“马勒理论的分离”是相反相成、相互促进的,它们在心理发展效用上是等价的;依恋理论侧重于依恋和连接,但安全型依恋可以促进分离和个体化的发展。通过临床案例讨论,发现斯特恩理论的临床应用相对有限;分离-个体化理论和依恋理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精神分析的临床解释力,但需更进一步临床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马原啸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67-1979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是借助认知启动技术(例如安全依恋启动)使非安全依恋个体长期处于敏感和支持性的环境中, 从而唤醒个体积极的依恋经历, 使其对依恋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最终实现非安全依恋个体内部工作模型的重构。本项目针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认知加工缺陷, 采用安全依恋启动的方法探索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及相应的神经生理基础。项目拟从单次安全依恋启动对非安全依恋个体认知加工缺陷的改善效应、多任务条件下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以及重复安全依恋启动效应的追踪研究三方面开展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 研究手段采用行为-生理-脑成像的技术, 从安全依恋启动的性质、方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系统地探究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与神经基础。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为安全依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提出的依恋图式重构理论是对安全基地图式理论的印证与发展, 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及追踪研究试图为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研究成果对于非安全依恋人群的干预训练、提升依恋安全感、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roshansky提出的“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 1978)一词, 是环境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对居住环境的自我认同, 用于理解和测量“人-地关系”。已有研究分别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论证了“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地方感”及“地方依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 并在个体、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上均发现了影响地方认同的因素。未来的研究将采用社会认知的实验技术、以及纵向研究设计方法等, 一方面探讨地方认同的内在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则利用此概念探索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跳一跳是一款非常容易上手的小游戏,界面清爽,操作简单,是各个年龄段都很喜欢玩的小游戏。时常在吃完饭的午后,在午睡之前,玩上几局,顿感神清气爽。在和朋友吃饭聊天的酒局,它也常常派上用场,开一局多人对战,输了喝酒,友谊也在嘻嘻哈哈的气氛中升华了。它一局的时长可以像弹簧一样,短至十几秒,发挥的好的话可以长至几分钟,如果遇到大神级别的人物则上不封顶。  相似文献   

8.
催产素被誉为“爱的荷尔蒙”, 与依恋有着密切关系。以往研究已证明不同来源的催产素对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内源性催产素水平越低, 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越差; 外源性催产素增强了依恋回避个体的人际适应性, 但降低了高依恋焦虑个体的人际适应性; A、G等位基因与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有关。此外还借助依恋理论和社会显著假说解释了上述影响, 不安全依恋者的防御性排斥、环境因素和个体差异调节了催产素的效应。未来应比较催产素受体基因与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关系的差异, 催产素影响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的性别差异问题, 并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研究催产素对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的影响, 以增强催产素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9.
阈上或者阈下的安全依恋启动可以使个体获得暂时的依恋安全感,并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揭露行为以及更少的欺骗、歧视行为和道德脱离行为。这可能是因为启动激活的依恋安全感迁移至外显行为。脑神经活动是迁移顺利发生的生理基础。今后的研究可以设置更具生态效度的实验条件,以其它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或者结合当前研究提出的迁移视角,进一步探索安全依恋启动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进化心理学视角看两性冒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化心理学研究发现,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 男性冒险行为有社会助长和性别助长效应, 求偶动机与异性高魅力均可助长男性冒险行为。按照进化心理学观点, 冒险行为能表现男性作为潜在配偶的积极特征, 可增加其获得异性配偶的几率。择偶偏好研究也证实, 女性青睐敢于冒险的男性。作者认为, 女性冒险行为与求偶动机的关系主要受社会文化影响, 如中国女性在中意的异性面前更避险, 冒险行为领域中进化和文化的交互作用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焦点。  相似文献   

11.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指以增加其他个体的福利为最终目标的行为, 它既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共情(Empathy)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 是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已有研究证明, 安全依恋风格和安全依恋启动对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根据依恋理论和相关文献可以推测, 情绪调节和认知图式可能是安全依恋影响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的两种心理机制。未来可以探讨利他行为实施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远近及双方依恋风格匹配程度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验证安全依恋影响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 探讨利他行为对安全依恋的反向促进作用以及开发通过安全依恋培养个体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2.
安全依恋启动具有一系列积极心理效应,且表现出启动效应普遍性与特异性的共存。两种属性的区别在于个体非安全依恋风格是否参与调节,这一调节与个体的依恋策略使用和概念联结程度紧密相关。当前,对于安全依恋启动内在机制的探讨集中在情绪缓冲与认知调控过程,本文回顾现有关于安全依恋启动的主要结论与解释,整合安全依恋启动的神经基础,并纳入依恋风格的调节因素,提出一个安全依恋启动的情绪/认知协同作用模型。最后围绕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考察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轨迹以及亲子和同伴依恋对其的影响。三所中学的442名初一学生和501名初二学生参加了三轮追踪调查,初测平均年龄M =12.83,SD =0.74。结果发现,初一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轨迹可分为中-降组(79%)和高-升组(21%)两个亚群组;且初一上父子依恋或母子依恋水平越高,心理素质发展轨迹为高-升组的概率大于中-降组。初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轨迹可分为低-稳组(84%)和高-升组(16%)两个亚群组;且初二上父子依恋水平越高,心理素质发展轨迹为高-升组的概率大于低-稳组。结果表明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群组类型,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初中生心理素质发展有积极作用,这些发现对于初中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钟歆  刘聚红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149-1158
同伴依恋是青少年时期的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目前测量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工具主要包含IPPA、PIML以及近年来才出现的AFAS量表等。在同伴依恋的影响因素中, 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性别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同伴依恋的发展状况, 性向和同伴的性别也会影响青少年对同伴依恋对象的选择, 而年龄与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此外, 安全的依恋风格预示着青少年较高的同伴关系质量, 而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未来的研究应该着力于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切入点的变化以及研究方向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刘晨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590-1599
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个人生活的记忆, 依恋理论为自传体记忆的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框架。本文以个体依恋风格的差异为视角, 根据Conway和Pleydell-Pearce’s的自我记忆系统(Self-Memory System)总结出在自传体记忆提取的过程中, 依恋系统具有目标导向、防御排斥和情绪调节的作用。安全型相较于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自传体记忆提取的数量、具体性、准确性、通达性和情绪强度、情绪唤醒度上具有优势。未来研究可以从依恋系统的激活, 焦虑型、回避型依恋在记忆提取中具体成分的差异, 依恋与不随意自传体记忆提取的关系上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爱情关系中,情感是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这种动力的发展模式可追溯到婴幼儿期与父母形成的依恋风格。本文综述了成人不同依恋风格在爱情关系中的特点,探讨了不同的依恋风格在爱情关系中指导依恋行为的依恋策略。未来研究应在儿童依恋与成人依恋的连续性以及关系破裂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钟年 《心理学报》2008,40(6):748-756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三个汉字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学科都摆脱不了社会文化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亦曾受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和大众常识等方面的影响。近年中国学者对心理学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心理”和“心理学”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与其他国家的心理学一道发展出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相似文献   

18.
王秀娟  王娜  韩尚锋  刘燊  张林 《心理学报》2018,50(11):1292-1302
分别从特质依恋和状态依恋角度考察施助者的依恋安全在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求助者面孔可信度影响助人行为, 面孔可信度高的求助者得到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面孔可信度低的求助者; (2)施助者的依恋安全调节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安全依恋能有效缓冲低面孔可信度带来助人行为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依恋安全有助于提升社会安全感和促进亲社会行为, 因此应注重依恋安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在心理学的视角下,文化可以通过至少两个方面来展现。首先从文化特征这一层面来看,它和人类的心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形成不相同文化中的心理行为风貌,这也就是文化心理;从文化负载的层面来看,文化能够和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关联,从而形成价值取向不相同的心理学研究传统。本文主要是对心理学视角下的文化认同进行深入的剖析,希望通过此次的研究能够对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释衍空 《法音》2001,(12):12-17
引言在今天的社会,压力已不是问题,而是必然的事实。问题是如何处理和面对压力及因未能适当处理压力而引生的身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一般人对心理学的理解及需求,亦从以往注重精神病的治疗而发展至预防,从预防继而发展至促进心灵成长,这样的发展实在是自然和必须。在香港2003年中学会考佛学科新课程,我们把佛学和心理学融合,希望能为同学们设计出一套个人心灵成长的课程,让同学们能藉着佛法的理论和智慧,透过现代心理学的阐释,达至心灵成长和懂得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佛法自从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宣说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