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耀法 《天风》2005,(3):30-30
圣经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4;太19:5)是不是意味着婚后可以不供养父母,远离父母?绝对不是。有人因不喜欢跟父母(公婆)同住,于是引用圣经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与圣经的原意和历史事实不符。 人在结婚后是否还要与父母同住,可按个别情况而定,如只据以上几节经文就说要与父母分开,分住,这  相似文献   

2.
《天风》2020,(2)
正"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我曾是一名律师,后来转行成为心理和婚姻家庭咨询师,从一名帮助他人达成离婚意愿的人,转变成帮助他人修复婚姻情感的人。我深刻经历了自己身份的转变,明白当事人意愿的转变所带来的效果完全不同,这是一个神奇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张效法 《天风》2004,(5):52-53
创 2:24;弗 6:2-3 有一天,一位信徒来问笔者,说现在有些信徒错误理解圣经,以为与妻子连合就可以离开父母,把“离开父母”错解为不供养父母,远离父母。其实圣经是说我们要孝敬父母。但是我们讲不清楚,是否请牧师在讲台上把这件事讲清楚,消除误解,正面引导信徒。鉴于这事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属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社会,"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核心家庭结构成为主要形式。"新空巢"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空巢家庭"是指随着最小的孩子长大,因求学、就业、结婚或其他原因离开家庭,使原有家庭进入大部分时间只剩下父母两人单独居住或夫妇中的一人居住的阶段[1]。"新空巢家庭",则是指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后出现的一批以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家庭成员的中年"空巢"家庭[2]。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法,对北京905名中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了问卷测量,并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父母关爱行为的维度结构进行了检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与西方研究者所使用的单维度关爱结构不同,中国父母的关爱行为具有多维度结构,除了情感关爱之外,物质关爱(包括行为关爱和饮食关爱两种)也作为独立的维度单独存在.此外,数据分析显示,中国父母在情感关爱和饮食关爱上有较高的水平表现,小学生父母在情感、物质层面上的关爱表现水平要高于中学生父母,父母的情感关爱表现水平与其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并且,父母不同维度的关爱行为与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儿童的发展之间,展现出了不同的关联程度,因此也从另一侧面支持了父母关爱行为的多维度结构.  相似文献   

6.
"离开"、 "联合"、 "一体"构成了婚姻帐篷的三大支架,缺少其一,这帐篷就支搭不起来.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创2:24)这是上帝给完美婚姻的一个概念.当神在伊甸园创造了第一对情侣亚当和夏娃后,当亚当向夏娃唱起了第一首情歌:你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内之后,圣经就给人一个打开婚姻之门的按钮: "离"、 "合"、 "一".这是完美婚姻的秩序和基本要素.婚姻在"离开"、 "联合"、 "一体"之后,这个婚姻组成的条件就已经完满了,是以句号作为结束的.有了法律的保障,有了爱的联合,有了和谐一体的生活,这就是一个最完美的婚姻.  相似文献   

7.
今人对"道"的理解,多受《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以及《道德经》"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等的影响,强调其超越的、形而上的含义。若从字源考察则发现,在先秦等早期文献中,"道"的本字之一作"导"(導),本义为"导人行"。由"导人行"引申出"直"、"正"两义。"直"为物理上导人行,"正"为人事上导人行。此外,"道"还有"理"、"通"等义。"理"指文理、梳理,"通"指通达、通顺。总体上看,在早期文献中,"道"的所谓超越的、形而上的含义并不明显;即使后世作为一个重要思想范畴的"道",其主要含义也是引导人们更好或正确地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生活。因此,"道"本质上是一个此岸取向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今天说到"性命"二字,似乎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生命。其实"性"与"命"二字,无论是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还是在儒家文化中,都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把儒家称为"性命之学",也是这个道理。一旦把性与命分开来看,我们对生命的体验自然就多了层哲学思考。简单地说,"性"指生命的内在部分,是对自己而言的;"命"指生命的外在部分,是对天地、自然、历史而言的。比如没有人可以挑选自己的父母、出  相似文献   

9.
当代学者基于幸福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指出孔颜二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带给他们的不是乐而是苦,孔颜二人只有或超越或辩证地转化这些外在条件才能获得"道德之乐"。从这一幸福观出发,"孔颜之乐"就是从"物质之苦"中获得的"道德之乐",是"苦中作乐"。而从《论语》文本出发,孔颜二人拥有知足常乐、视贫贱如富贵的幸福观,他们能够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箪食、瓢饮、陋巷"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获得幸福。在这一幸福观下,"孔颜之乐"不仅是"道德之乐",亦是"物质之乐",即是"乐中之乐"。  相似文献   

10.
“缺氧”与“醉氧”是一对相反的概念,“缺氧”易于理解,“醉氧”则是指已经习惯于在缺氧状态下生活的人来到正常生活环境中,反而因氧气充足而不能适应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感到孤独无友,缺乏情感依赖和心理沟通时,会做出热衷交  相似文献   

11.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感觉寻求问卷,对4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及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的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与手机依赖正相关,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手机依赖负相关;(2)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密切联系,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该联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是指父母与孩子共同对过去发生的生活事件进行回忆和交流, 是实现自传记忆社会功能的一种重要形式。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社会功能有教育和指导孩子、保持亲子亲密性等作用。在父母-孩子自传叙事的风格、结构和内容三个层面,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对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自传记忆表征等方面有重要影响; 另外, 父母-孩子自传叙事中还存在有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未来的研究应注意线索词材料的类型以及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社会层次、纵向研究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和合"就是指人人共同协作,从而能得生时和居、死时合聚之欢。首先,从"合"上讲,"和合"主要是指与父母亲人在生时的聚合,并且这一聚合在其死后也能继续延续下去,即通过思慕使人得生死合聚之全。其次,从"和"上说,"和合"即调和人心以得其同。一方面,(声)乐以调和的方式使人心同好公道,使人能得和乐境界;另一方面,君子调和人与万物的关系,使人能合群居住、和睦相处。"和合"既有对人的生的考虑,也有对死的思考;既有对个人修养的探讨,也有对整体人群之道的考量,是人生之乐的重要方面。和合在荀子那里是一个有着全面和深层次内涵的概念,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4.
"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罗8:6)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 圣经中"肉体"与"身体"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正确理解、区别对待,不要混淆,否则会闹出笑话.比如有的基督徒为了不"体贴肉体",绝不吃肉、蛋、奶之类的营养品,甚至虐待己身.我们的圣经新约部分最初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在希腊文中"肉体"是指有罪的人性或犯罪的本性,"身体"则是指我们物质的身体,有时也指我们整个人.  相似文献   

15.
儒家"修身"之"身"有两层含义:"体察本心"和"身体力行"。在此意义基础上的"修身"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培养德性;把德性恰当地运用于生活。在儒家看来,圣人是拥有德性并恰当而娴熟地运用德性的典范,因此,"成圣"就成为"修身"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儒家的功夫论中,道德的主动性与道德落实的能力之间需要一个转化点,否则从道德动机到道德行为就难以顺利实现。儒家特别重视的道德情感作为这一转化点,保证了"修身"到"成圣"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恍惚"是老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是指"道"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态,又是人们借以体道的方法与途径。就前者而言,"恍惚"显示了"道"超越日常感觉经验、不可把捉的绝对、独立的一面。就后者而言,"恍惚"成为人与"道"共鸣、邂逅的契机。就后者而言,"恍惚"意味着排斥外在感官欲望的干扰,放弃有为与偏执,保持精神上的虚静。因此,"恍惚"在精神层面上可以解读为"虚静"与"凝神"。而这与老子的"载营魄抱一、抟气致柔"思想以及庄子的"吾丧我"、"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思想均有相通之处,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揭示出道家形神修养工夫的某些特质。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9,(3):5-11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阐明了美好生活的基本属性,即美好生活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政治、社会等非物质领域生活的统一,劳动与生活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群体幸福的统一。以此为观照,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维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活困境,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物质生活的相对贫困化、非物质生活的异化、劳动与生活的分离、个体与社会的对立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马克思美好生活思想的历史起点。在逻辑与历史统一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如何实现美好生活进行了设想:在实现路径上,美好生活指向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制度保障上,美好生活依赖自由人的联合体;在价值引领上,美好生活旨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不仅完成了美好生活思想的理论范式重建,而且为人类创设美好生活指明了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采用人际能力问卷(ICQ)、UCLA孤独感量表第二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量456名高中生,以便分析不同人际能力在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五类人际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五种人际能力与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五种人际能力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效应不同。因此,父母情感温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孤独感,也可以通过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19.
"养生",就狭义而言,在于保养人的身体,以至延年益寿.因此,就有了养生学、医药学之类.但是,人是物质肉体与精神性情的结合体,而且,二者既为结合体,就必然相互影响,人的性情一定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因此,要保养身体,就需要有良好的性情.人有良好的性情,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社会的和谐,是十分重要的;高尚的性情对于保养身体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从广义上讲,"养生"除了在物质方面保养人的身体之外,还包括在精神方面的性情修养,即"养性".  相似文献   

20.
"五蕴"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原的历史过程中,"五蕴"曾有不同的翻译,如"五众"、"五聚"、"五受阴"、"五阴"等。每一种不同的翻译,其背后都隐含有对"五蕴"涵义的不同理解,这也反映了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之过程。组成"五蕴"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功能,色蕴主要指的是物质的要素,但又不限于物质,其余四蕴指的是精神的要素。佛教认为,"五蕴"相互作用,共同积聚成每一个人的人身,人们不知自己的真性被覆盖,痛苦就会多一些,只有认识到"五蕴"的假合作用,才可令真性显发,而且,还要从空性的角度来认识"五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