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思真 《天风》2001,(10):43
《天风》2001年第8期刊登了顾约瑟同工写的《神的创造》一文,我读后静思,觉得有些话必须说一说。 此文的释经方法和神学思想在同工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天风》刊登此文,证明了中国教会加强神学思想建设不是一派压一派;神学思想是可以多样化,不定于一尊;不同的见解应当彼此尊重。这是全国两会反复强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风》选登此文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对此文的不同意见,也应当说一说,说出了不同意见,可以促使思考,也符合“慎思明辨”的经训。笔者和顾同工的基本信仰是相同的,我们都相信神创造了天地万物。所以,我们是在  相似文献   

2.
天风信箱     
《天风》2002,(1):45-45
《天风》编辑部: 最近从网上获悉中国教会所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结束了,丁主教的书统统被逐出书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江苏一信徒自1998年“济南会议”以来,中国教会开展神学思想建设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沪、苏、浙三地起步较早,其他省市也积极跟进,目前正呈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有人却说“神学思想建设结束了”,为什么?因为有人害怕中国教会觉醒,害怕中国教会思考,害怕中国教会强大,害怕自己“分化”和“西化”的言论无人肯听,企图造谣惑众,一手遮天,这正表明了造谣者底气  相似文献   

3.
葛晋卿 《天风》2002,(8):53
非常高兴地看了6月份《天风》转载了丁主教在浙江省第五次神学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神学思想也要与时俱进》一文,受益匪浅,令人茅塞顿开,心亮目明,卸掉了许久未能解决的疑虑和包袱。上帝恩待中国就体现在神学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中国教会前途堪忧,堪虑。  相似文献   

4.
文摘     
生根建造蒙爱的教会胡蒙爱在《天风》2004年第六期撰写题为《生根建造蒙爱的教会》的文章,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提出神学思想建设的主张,使基督徒对圣经的认识有了新的开启。神学思想建设是中国教会在新的历史处境中,对自身进行调整的必要步骤,是自身主动追求进步和争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勇敢探索。神学思想建设的原则是在不违背纯正信仰、尊重圣经权威的前提下,找准时代的脉搏,建构中国教会神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要树立在中国公众中的认知度和可信度,使中国教会在中国大地上有美好的形象,且被中国社会大家庭所…  相似文献   

5.
正神学教育事业关系到中国教会思考的深度、新思维的高度、新举措的广度,进而关系到基督教中国化的进度党的十九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步入新时代,中国教会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如何以新思维、新举措继续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已然成为中国教会的新使命、新课题。然而,正如丁光训主教所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神学教育事业关系到中国教会思考的深度、新思维的高度、新举措的广度,进而关系到基督教中  相似文献   

6.
正丁光训与教会同工一起思考:中国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究竟何在?他明确地表示,我们要真正努力实现这样一个理想的中国教会:能够帮助我们中国教会里的信徒爱国爱教,都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很光荣;我们的神学思想要建设、要提高,使得我们中国的基督教变成"很有人性、讲道理、讲道德,为上帝所喜欢、也很喜欢‘爱的上帝’的教会"。  相似文献   

7.
<正>丁光训主教曾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相应地,我们可以说,中国神学就是中国教会在思考,是中国教会在自己处境中的思考。有人说,中国的教会缺乏教会性,要办好中国教会,就需要加强其教会性,让教会成为教会。历史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差传的教会,曾经宗派林立,基督的身体被撕裂。现实地说,中国教会是一个后宗派的教会,或者更合适地说是一个联合中的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6,(1)
正[篇首语]"中国神学三人行"是由汪维藩老师提议,于2015年第六期开始在《天风》开设的一个栏目。但未承想,就在我们的旅程开始后不久,我们敬爱的汪老师竟于2015年9月15日离开了我们,而回归天家。"哲人其萎,梁木其坏!"绵绵哀思,言语难尽。汪老师离世后,我们曾打  相似文献   

9.
<正>神学教育至少包括教育、研究、培训这三方面的内容(神学教育的内容),这些方面与中国教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息息相关,神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就会直接影响中国教会什么样的"发展",神学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国教会在当下的生存及其未来的发展(神学教育的落脚点)。神学教育要立足中国的处境和教会的实际(神学教育的道成肉身性,即神学教育的"此时此地"性),才能为中国教会培育符合时代  相似文献   

10.
赵美庆 《天风》2012,(8):24-25
为进一步办好中国基督教两会网站和《天风》杂志,为中国教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在基督教全国两会在上海举办中国基督教网站、《天风》通讯员及部分作者培训会之际,《天风》编辑部和中国基督教网站召开了部分编者、作者(包括通讯员)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基督教协会副总干事、《天风》杂志主编单渭祥牧师主持,30多位同工参加。两个小时的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既交流了参加培训的收获,也畅谈了文字创作的心得,并对《天风》、网站等中国教会媒体事工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意见。以下是部分同工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1.
严锡禹 《天风》2020,(1):17-18
“中国神学三人行”自2016年6月开创以来,深得广大读者欢迎与厚爱.正如创栏“前言”所说,“三人行”旨在记录三位作者点滴神学思考的旅程.尽管很像“自说自话”,但编者与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基督教中国化.诚所谓殊途同归.立足中国教会、浸润于中国文化,其思考必然同心同向.今年,三位作者的思考将主要集中于圣经.我们期待他们的点滴亮光,也为他们默默祈祷.  相似文献   

12.
肖安平 《天风》2022,(2):30-31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教会也投入到了祖国的这一事业中去,正像各国基督徒为自己的国家独立和发展做贡献一样,我国不少基督徒也用自己的行为将信仰实践于此,他们的价值和贡献是在中国为基督做见证.这使得中国教会进行神学思考富有实际内容,我们从神学上去理解和诠释教会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是有神学依据的,并看到教会参与中国...  相似文献   

13.
余国良在《天风》2004年第2期上撰写文章,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督徒需要很审慎地思考受造的物质世界在上帝整个计划当中的地位:既要承认其内在价值,又要肯定物质世界受到人类堕落的玷污,需要仰赖救恩方能恢复其荣美和地位。现今中国教会中存在两种物质观:一是某些富裕地区的教会趋向世俗化,表现为奢华浪费、攀比、传道商业化,成功神学等等;二是有相当一部分信徒,尤其是农村信徒当中存在着否定物质世界,消极遁世的倾向。对此在中国教会内正在推行的神学思想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全备的中国神学体系,这其中需要包含对“神恩遍在”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4)
正"天风+中国基督教网+发行点+"模式传统上,中国教会是通过"以文载道""以字传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以福音为主题的报纸、杂志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教会宣传救恩真理、传扬基督的主要媒介。《天风》创刊之初就有别于单纯的福音小报或会刊会讯,初创时期的《天风》紧紧抓住纸质媒体这一功能属性,放眼天下,以基督教的伦理及世界观检视千  相似文献   

15.
金容福 《天风》2004,(12):31-34
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建设,决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更为宽广的神学视野,博采众长,对中国教会建设发展有益的普世神学成果,本期编者节选了由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上帝在亚洲人民心中》一书中,韩国神学家金容福有关民众神学的论文,以促使我们更多思考根植于本土处境的神学探索。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15,(9)
<正>任何神学思潮都是一种回应"当下"的神学。任何神学都离不开具体的处境,中国神学也不例外。赵紫宸在其《神学四讲》中曾清楚地指出,中国神学家不能在真空中做神学,而只能在具体的处境中做神学。离开了自己生存其中的具体的历史一文化、社会一政治处境,中国神学家就无法真正进行中国神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灵修神学是一门着重"内在"的神学和有"个性"的神学,"内在"反映其教会性,"个性"反映其在处境中的独特思考。教会性和独特性应该是神学必须具备的要素,也是基督教中国化思考中必须具备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中世纪三位灵修神学家的思想,他们都强调"爱",可称为"爱"的灵修神学传统。我们将从他们的思想中探讨一下神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1998年,中国基督教“两会”全委会在济南召开,全体同工一致赞成和支持丁光训主教的倡导,并一致通过了《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我感到“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充分体现了中国教会在思考,充分揭示了调整神学思想的必然,为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和生命活力。神学思想与基本信仰 神学思想与我们的基本信仰之间虽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所谓基本信仰,是指我们所信的对象和所信的内容而言。基督教的基本信仰的对象和内容,都集中地归结在《…  相似文献   

19.
曹圣洁 《金陵神学志》2000,(2):34-36,63
本期“妇女神学与释经学”栏目刊登的前三篇文章,是今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妇女事工与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在这次研讨会上,有十几位同工分别从妇女神学与释经学,如何提高妇女自身素质,如何发挥妇女在教会中的作用等方面作了专题发言。这次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不再是停留于对西方妇女神学的平面的介绍,而是以《圣经》为依据,以当前中国教会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为契机,以妇女神学和释经学的视角与方法,努力探求《圣经》中有关妇女的教训在今天的意义。本刊将陆续刊登其中的一些文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和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中国基督教从第一次代表会议到第十次代表会议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在教会论方面的成长和深化。吴耀宗先生提出的"三大见证、十项任务"在教会论层面为中国教会绘就了美好蓝图。丁光训主教带领中国教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教会基本实现了"三大见证和十项任务",而且在某些方面,尤其是教会论和神学思想建设,又向前推进一大步。2018年11月,《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所表达的教会论比较清晰和全面,是中国基督教建设历程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