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懵懂中感觉“鬼”。 我出生在大别山下一个山村里。小时候,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尤其在夏夜乘凉时,听故事是我的乐趣。记得六岁时,第一次听“鬼”的故事,是隔壁王大爷讲的,他说一次在夏夜他路过我们的村头时,听见村头的小河里有些东西在啪啪的击水声,他大声吆喝,那些东西“呼呼”地跑了,一会儿就消失了,那时我听罢觉得毛骨悚然;不久乘凉时,后院的宋老爹讲“鬼火”一事,说是人死后会变成“鬼魂”到处飘,并且当时他一边讲,一边手指着面前的大山上一闪一闪的光说,那就是的;随着听故事的内容增多。“鬼”在我心中扎下了根:有一次,我在村前的小河逮鱼,一不小心栽到河里去,  相似文献   

2.
鬼故事和魂灵的传说一直伴随着人类,鬼魂是否真的存在以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英国科学家经过两年时间的大规模科学调查后,终于得出结论: “鬼”是不存在的, “闹鬼”  相似文献   

3.
鬼魂信仰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台山地区,人们对鬼魂的认识表现出典型的地方特色,人们心目中的鬼与魂是两个不同的无形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的神秘而虚幻的意念。  相似文献   

4.
李贺“鬼诗”有独特的抒情视角,即“鬼眼看鬼”.“人眼”看鬼,人觉可怖;“鬼眼”看鬼,鬼显可亲.在李贺的“鬼诗”中,人有死气,鬼有活气;人为客,鬼为主;人觉寒,鬼觉暖;人有恨,鬼有情,死神在李贺笔下变得可爱可亲.李贺的“鬼眼看鬼”与他的悲惨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苟活的现实世界根本不属于他,只有在诗中的“鬼世界”才能为绝望的心灵找到一个温暖的家.而这,正是李贺诗心之隐秘处.  相似文献   

5.
记得,孩提时代在故乡听大人们讲“鬼古”曾有此一说:大凡泥水匠、木匠和其他手艺人均会秘藏一本叫“下册”的书,到底是“下策”,还是“下册”,因当时年幼,缺知少识的,确也没有弄清楚,反正就是一本教人如何装神弄鬼兴妖作怪的书吧。只是听说泥水匠和木匠们如果碰上对工价不够大方或者在生活上服侍不周,在桌面上的酒肉不够丰盛,他们则会启用这本书中所教的伎俩,在其宅屋和其他什么地方搞些“小动作”,于是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这里,农历的7月15日,是人们传统的“鬼节”。这天,活着的人要向死去的亲人烧“纸”。这种“纸”不是一般的纸,那是向死去的亲人送去的“钞票”。因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定成为鬼,而鬼也象活着的人一样,离不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也需要钱花,所以这天要送去“钞票”,大概就像我们这活着的人月中发工资,年终发奖金一样。  相似文献   

7.
少女鬼“妮日”是凉山彝族民间信仰中常常作祟于人的厉鬼,因而成为人们诅咒和驱赶的主要对象。本文通过对“妮日毕”法事中所使用的主要经文的翻译和对彝族民间文学及民间盛行的民俗事象的剖析,认为凉山彝族民间对“妮日”的信仰是彝族古代崇拜少女、处女的遗风。  相似文献   

8.
2001年农历腊月15日的晚上,我遇上了"鬼".现在谈谈我遇上了"鬼"的故事. 我和朋友师金明乘座北京南--邯郸的火车到达终点后,恰好赶上夜里由石家庄开往长治的火车,到我们涉县下车时,时间已指向午夜.朋友坚持要住旅店,我却催逼着步行赶路回家.天上一轮圆月,把旷野照耀得如同白日,两个人走路相互谈说着,走路往往不觉得累乏,朋友见说服不了我,只有同意跟我一起上路.我们村离县城四十华里,夜间走路不象白天那样躲车让路,也没有稀奇古怪的事情须驻足观望分散精力.思想单纯,无惹眼的地方,三个小时就到家了.  相似文献   

9.
人死不为鬼     
(原文)世谓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试以物类验之,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有以验之?验之以物。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世能  相似文献   

10.
原文:   或问:死者无知,世言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何也?曰:张读宣室志云:“裴渐隐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当今除鬼,无过渐耳.‘时朝士皆书‘聻‘于门上.“按裴渐人品端方,道士所谓除鬼者,乃隐语耳.鬼者,佞幸、壬人之谓,非鬼神之鬼也.朝士书“聻“于门,重裴之人品,法裴之德行,岂欲驱鬼崇乎?后世讹传,谓书此字于门傍,则百鬼远离,遂谓聻为辟邪之符,又从而益之以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之说,其妄孰甚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间有清明节和“七月半”节(农历七月十五,民间又称“鬼节”)给已故亲人上坟烧纸的习俗。烧纸的时候,有时会  相似文献   

12.
我的童年是在没有电灯的时光里度过的.记得,当时如果是碰上连月光都没有的晚上,村里一片漆黑,孩子们除了搞一些捉迷藏、老鹰捉小鸡和砍龙纱尾的游戏以外,就只好去听大人们讲故事了.讲的又大都是"鬼古",听起来很有味,可听完了就不敢走了.为什么?因为讲的大多是本地"鬼",且越讲越近,直到讲到你屋边,有时甚至讲进你屋里,你还敢回家吗?……后来阿爸就慢慢地发现了问题,先是再也不准我们去听那些胡编乱造的"鬼古",一边就给我们讲"鬼怕书"的故事,也不知阿爸是为了鼓励我们用功读书,还是为了驱鬼镇邪,以抵消"鬼古"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如果只是因为认识到地狱的折磨,又害怕这种折磨,因而热衷于天堂,那么,对地狱的观念和对沉沦的恐惧一旦冷淡了,他们对天堂和得救的渴望也会跟着冷淡下去。  相似文献   

14.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农村老百姓许多人相信鬼神,小时候就常听人们说起“活见鬼”的故事,说得活龙活现。但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对这些传说总是似信非信。后来,有一件事情却深深惊动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1月4日铁岭县蔡牛乡4个男人陪着一个女病人,乘一辆白色面包车于晚上9时来我诊所看病(相距35公里以上)。先下来一人到屋叙述病情:说该病人父亲的“魂”附在病人的身上了,管自己母亲叫老伴,管自己的大姐叫大女儿。问医  相似文献   

16.
1971年,是我下乡后在生产队当保管员的第4个年头。这个春天,我与车老板到镇粮库拉种子,由于车辆多,等我们领出种子就已经是中午了,我领着车老板在镇上惟一的一家国营饭店吃了一顿。当天夜里我先是感到浑身发冷,腹痛,然后就是上吐下泻,俗话说“好汉架不三泡稀”,天亮时,我  相似文献   

17.
笔者家在前门西大街8号楼,属于宣武区大栅栏街道辖区,实属首都北京人口最为密集、繁华地区,因天气酷热,故本人买菜多在19时以后出门到紧挨琉璃厂东街的延寿街市场买菜。发现有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