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至十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学会召开了首届年会,来自天山南北的七十多位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提交年会的论文有三十多篇。中国人民大学肖前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谢韬教授应邀到会作了学术报告。肖前同志作了(一) 生产力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一个根本问题;(二) 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三) 辩证思维的形式和方法等报告。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访肖前教授本刊记者肖前,1924年生,湖北沙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哲学论稿》、《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当代认识论》(即将出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3.
白春阳 《哲学动态》2004,(10):23-25
肖前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体系的创立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2004年5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教学与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协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理论研讨会暨肖前教授八十华诞纪念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17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大会.大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面临的困境、挑战和机遇做了深刻分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发展建言献策.现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由《哲学动态》编辑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联合发起召开的“全国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会,于9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与会40人,会议规模虽不大,但与会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中有我国哲学界知名的老学者肖前、黄楠森、高清海、王若水等,还有半数以上是40岁左右的一代哲学界新秀。会议就实践唯物主义的涵义和基本内容、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以及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十四大”报告中的哲学问题探讨本刊记者1992年。2月11日至12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与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联合发起,邀请首都哲学界30多位同志,探讨“十四大”报告中的哲学问题。气氛热烈,现将其中的三个问题作一概述。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哲学问题同志们在发言中一致认为,实事求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就不可能进行改革开放,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样,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不解放思想,也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这个理论。现在要用14大精神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关键还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有的同志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改革的目标。这也是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高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必然要涉及观念变革问题,如果继续把计划与市场看作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那就无法适应这种转变,这就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一些同志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发展生产力放到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其它方面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的。有的同志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适应改革实践的需要,哲学界在广泛探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新陈代谢问题也展开了讨论。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主要文章有十多篇,涉及到如下四个问题: 一、新陈代谢是不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相对独立的普遍规律目前国内通行的各种哲学教科书,都没有把新陈代谢作为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一条规律加以阐发。一般只是在讲唯物辩证法的三条规律、特别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时涉及到新与旧的范畴和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问题。肖前、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方面把“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不再归入“否定之否定”,而放在辩证发展观的位置上作了比较集中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人的问题历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特别在当代更成为哲学讨论的热点。在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虽然没有专门的篇章论述人的哲学问题,但是在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对人的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以民为本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是他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也是他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因此研究和探讨邓小平同志以民为本的哲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组织中国人民大学肖前、李秀林、汪永祥同志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专业教材审稿会,于五月三日至十四日在华中工学院举行。审稿会是由教育部高级一司主持的。参加会议的除教育部高教一司、湖北省教育局和华中工学院负责同志外,还有中央的有关宣传出版部门、科研教学单位以及全国部分综合大学哲学系、师范院校哲学专业、华中工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同志,共四十余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等十余  相似文献   

9.
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兼与王贵明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贵明同志《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一文,批评了权文荣同志文章(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中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始终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原动因的观点,认为原始社会有其特殊性:原始社会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后来的社会是历史地形成的社会;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力,后来的社会的生产力是既得的生产力;原始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实践生产力观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从实践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不是以实体思维方式或客体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生产力观,而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生产力问题的实践的生产力观(简称实践生产力观)。实践生产力观对旧哲学生产力观的变革和创新,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角度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人理解为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人,即实践的人;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自然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自然,即人化自然;把作为人的活动对象的社会理解为人的实践本质对象化的社会,即人类社会;把作为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当前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呼唤,安徽省哲学学会和合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6月4—6日在合肥市联合召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研讨会”.到会的有省、市委有关领导同志、哲学专业工作者以及一些大中型企业的代表共60余人.与会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会上不少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联系实际应用的哲学.实践是包括人在自然界内的全部感性活动,包括经济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应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自改革和经济律设大战场的企业家们,  相似文献   

12.
实践唯物主义和“自我中心论”——评《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肖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见《哲学动态》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我》)一文涉及面较广,我现在仅就它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批评谈点意见。《自我》指出:关于“实践的观点是否也作为马克...  相似文献   

13.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于1983年11月21日在广东东莞召开理事会,讨论如何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开展研究会的工作。会议由执行会长肖前主持,执行会长赵凤歧作工作报告,秘书长夏甄陶作有关人事安排和组织问题的报告。会议确定研究会今后活动的基本方针是:继续抓基础理论研究,同时突出应用研究,把研究用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为研究会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会议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哲学研究是很有成绩的,但还赶不上社会实践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重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理论界在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大多围绕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哲学著作.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时期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因而在某些同志中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恩格斯晚期哲学中忽视或者没有主体性思想.个别同志甚至认为,恩格斯晚期把精力放在自然辩证法和事物本来面目的研究是“深化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背离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学说关注人,恩格斯学说关注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仍然非常重视主体性问题,而且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研究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有助于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 ,笔者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这一国家课题的研究 ,设计了一份调查表 ,请国内若干著名的学者畅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的理解。令我高兴的是 ,我很快收到了包括黄楠森、肖前、高清海等在内的近 2 0位学者的“回信” (填写好的调查表 )。他们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时 ,不仅扼要地表明了自己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研究思路和风格 ,而且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作出了极具个性的回答。在此 ,我主要就后者予以综述 ,以飨读者。问题一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相似文献   

16.
近读《哲学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根据问题的探讨”栏的数篇文章,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所涉及到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超越等问题,颇有认识,获益甚多。但对其中某些问题,如丰子义同志在《关于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超越问题》(《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以下简称丰文)一文中提出的“具体到某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生产力来讲,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下,借助各种力量则是可以实  相似文献   

17.
读了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之后,颇受启发,获益非浅。由于主编者长期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在编写过程中,又广泛吸取了已有哲学教材和有关著述的成果,集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对实践问题研究的深入,一些同志不满意已有的关于实践的定义,提出了很多颇具启发的观点。现将有关情况简介如下。一、哲学教材和哲学词典中的实践定义 1、哲学教材中比较典型的实践定义有如下两个:(1)实践是“人类有日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个元问题:一是它的内涵问题,它究竟是一种唯物主义还是一种关于人的哲学理论?二是它的性质问题,它究竟是科学还是哲学?三是它的功能问题,它究竟只是一种意识理论还是一种类似生产力那样的实践力量?长期以来,人们在相关问题上一直争议不断。本文认为,问题尽管复杂,但还是可清楚说明,而且,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涉及到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理论问题,有必要通过学术界的自由讨论加以解决。下面我们发表沈步、李哲二同志的来稿,并欢迎理论工作者踊跃参加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