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敬老纵横谈     
我国已将传统的“九月九”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老人得到社会应有的关心和尊敬。古在今来,尊老敬老作为一项社会美德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养老尊老的法规。据甘肃武威新发现的  相似文献   

2.
肖华  孤水 《思维与智慧》2008,(10):64-64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云:“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也叫“重九”。我国政府干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届时全国各地都要积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2013年斋月期间,湖北省伊协响应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伊协关于开展“斋月尊老敬老爱心行动”的号召,向全省各地伊协和清真寺发出倡议,要求各地积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并号召阿匐以《做尊老敬老爱老的穆斯林》为主题宣讲一次主麻“卧尔兹”,  相似文献   

4.
严定成 《天风》2014,(10):8-9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根据国际上通常对老龄化社会的认定,我国人口老龄化明显,而人口老龄化将会使中国面临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从老年人自身情况来说,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观念和行为、经济和社会需求等,如果得不到满足和保障,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从家庭和社会角度来看,如果制度或措施不健全不完善的话,老年人的赡养及赡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等,同样会给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传承尊老敬老这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更显重要,笔者将对此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5.
2013年,中国伊协继续开展了“尊老敬老爱心行动”活动。8月2日,中国伊协在青海省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举行了“尊老敬老爱心行动”慈善捐款,中国伊协捐款10万元,西宁市穆斯林企业家、各族穆斯林群众捐款共73万元,该项活动捐款将全部用于青海省的养老事业。  相似文献   

6.
“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思想是近代佛学大师欧阳渐先生提出来的。该文考察了欧阳渐对“佛法”的理解,并在对“如何正确理解”、“如何客观评判”、“如何合理发扬”欧阳渐“佛法”思想等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简要分析了该思想的成因、价值及其学术意义。该文认为:要客观评判欧阳渐的“佛法”思想,应该正确区分“佛法”与“佛教”、“佛学”的关系,全面理解其“佛法”思想,并根据“佛法”的实际来加以评价;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始终为人类所必需,乃是欧阳渐“佛法”思想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值得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发扬。  相似文献   

7.
作者从历史感、现代观念与世界意识三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生活方式问题的视野和方法论问题。所谓历史感,首先是应该看到中国现代生活方式中,凝聚着悠久、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淀。历史感的意识,就是既要看到我们民族的优势,从而发扬它,又要清醒地对待我:们的劣势,从而克服它。因此,需要很好地认识和理解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民族特征,在“生活方式”这个“综合指示器”上的表现。对于我国近代社会在与西方文化接触后所发生的变化的认识和评价也是历史  相似文献   

8.
杨鑫辉 《心理学报》1984,17(2):24-31
王廷相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家。他比较广泛而系统地论述到心理学问题。主要是:在形神、心物关系上,坚持“神籍形气”和“在外之资”的唯物心理观;在禀赋与习染对人性的影响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习与性成”的观点;在认识过程问题上,提出“内外相须”的认知论;在发展才能方面,主张“患其无学”的才智说;在情欲方面,既承认它的合理性,又提出要“各中其节”予以节制。以上见解都是宝贵的。  相似文献   

9.
稷下学讨论     
山东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主持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于1982年10月6日至11日,在吉齐国稷下学宫所在地山东省淄博市举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稷下”之学研究讨论的盛会。到会代表共50余人,向会议提交论文22篇。代表们发扬了稷下学宫所创始的百家争鸣的精神,对有关“稷下”之学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发言和提交论文所涉及的主要问题,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0.
围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展开的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研究的又一热点.这一研讨以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的动机为发端,以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为中心,其内容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 以及社会形态演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及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二)历史发展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三)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其中的底蕴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寻找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包二奶”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本对“包二奶”行为进行了社会心理归因,指出了其社会危害性,并对如何遏制这一社会丑恶现象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伦理学会于1992年6月12日召开了第四届年会。上海市社联副主席林炳秋同志出席了会议。蔡子文同志代表学会做工作报告。近两年来,上海市伦理学会立足于澄清道德问题上的理论是非,主要探讨了“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导向”“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对待传统道德文化”“伦理学研究的方法”等问题,举办或组织参加了“改革开放与社会道德价值导向”和“新时期道德建设问题”研讨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与会同志就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进行道德建设交  相似文献   

13.
晓望 《天风》2002,(12):26-27
尊老敬老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应尽的义务、人类文明的标志。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由各地基督教两会主办的老人公寓、养老院、老人之家约有30多家,每年为社会及家庭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孤独老人无人看护、陪伴等问题。2002年9月初,记者来到徐州爱德老人公寓采访,耳闻目睹徐州市基督教两会在见证基督信仰、爱人如己的事工上所作的美好见证。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植于中华沃土的道教有着崇尚和谐、促进和谐的优良传统,道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今天的道教界如何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为促进社会和谐做贡献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江泽民同志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强调: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如何才能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呢?笔者认为,改革佛教教义和创新佛教伦理道德思想,发扬佛教伦理道德思想中优良道德原则,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佛教适应社  相似文献   

16.
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时起早已解决了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毛主席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1页)类似的话,革命导师讲了很多,而且都讲得非常明确和肯定,本来不应有任何的歧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论断本身又是一个被无数事实、人类实践总和反复证明了的重大的实践问题。单从粉碎“四人帮”前后我国面貌巨大变化的事实就充分证明,抹煞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17.
此文从当代道教实际出发 ,围绕道教如何践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课题 ,着重探讨了 :什么是辩认道教义理规范中“积极因素”的准则 ?如何利用与发扬这些有“积极”意义的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作者认为 ,道教界爱国人士应本着新时代文明的要求 ,审慎研析道教义理规范 ,在政府积极引导下 ,参与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不忘全国各族人民前进的方向 ,作国家的好公民 ,作社会主义制度坚定的拥护者 ,“爱国爱教 ,团结进步”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与现代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矛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社会发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历史观意义上的发展,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的过程;二是指“后发展”,即非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运动过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属于“后发展”范畴。实际上,整个当代社会发展理论都是在“后发展”的层面上展开的。无论是“现代化”理论、“发展主义”,还是“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关注的都是“后发式”的现代化,即“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朝鲜族礼俗中的伦理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之一的中国朝鲜族在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适应新时期的实际,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独特特点的新的道德风尚。 一、尊老敬老,注重礼节。朝鲜族很讲究礼貌礼节,在使用语言上有严格的要求。晚辈对长辈必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以示尊敬,有礼貌。大人对小孩、小孩对大人,老一辈与下一辈,同辈之间,互不相识的人之间,男女之间的用语,都有比较严格的区别和要求。在  相似文献   

20.
学校中的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儿童社会”也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人和个人进入社会生活的通道之一。班集体对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将会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公认的事实。在学校生活的场所里,围绕着交友关系,师生关系,学习上的问题,未来的出路和人生的问题等(也包括家庭生活的问题在内),会产生种种的适应上的“不安”与“烦恼”。本文就如何克服这种不安与烦恼的问题进行了有意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