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联书店编辑的《逻辑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目前已出版的有《名理探》、《穆勒名学》、《辨学》、《名学浅说》、《论理学纲要》、《新论理学》、《名学纲要》、《逻辑》、《逻辑指要》和《逻辑史选译》共十本书。这套丛刊所选印的,是中国历来出版的比较重要的和有影响的形式逻辑科学的译本和著作,此外还选译了过去没有翻译过的外国的逻辑史的著作。就已出版的《丛刊》来说,大体包括了从明末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术界知道有“络日伽”(Logic)是自1631年李之藻译出《名理探》始;1896年英国人艾约瑟译出《辨学启蒙》,人们才较系统地知道了西方逻辑学;1897年孙诒让受西方逻辑学及印度因明的启发,首先关注“中国逻辑”的探究,认为《墨经》“必有微言大例,如欧士亚里大德勒(亚里士多德———引注)之演绎法、培根之归纳法及佛氏之因明论者”(方授楚,第219页),受此启发,梁启超开始在普通逻辑语境下研究墨家的“论理学”(梁启超译“Logic”为“论理学”),1904年,其著作《墨子之论理学》问世,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墨家逻辑学。1917年胡适完成了《先秦名学…  相似文献   

3.
形式逻辑(这里主要指传统逻辑)在我国的传播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从明末李之藻第一次传入西方演绎逻辑的著作——《名理探》开始至“五四”运动前近三百年时间里,传统逻辑基本上还处在传入阶段。“五四”运动以后,数理逻辑开始传入,国内学者自著的逻辑著作也开始大量出版,一些大学、中学和师范开始设置了逻辑课,一批逻辑教学用书大量发行,于是传统逻辑进入了普及阶段。这时,逻辑界开始对传统逻辑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广泛的探索,并展开了不同意见的争论,其中不少问题是解放后继续争论的问题。下面我仅把与今天逻辑界的争论有关联的一些主要问题作些概略的介绍,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明末西方传教士出于抬高西方宗教、传播宗教福音的政治考量,翻译出版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西方演绎逻辑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在明末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这其中,尤以利玛窦推动译介的<几何原本>及傅汎际推动译介的<名理探>最为知名.这其中,自然也毫无例外地带有浓厚的为宗教传道先行的色彩.但也在客观上帮助了中国人了解西方演绎逻辑的思想,带动了其后国内学界对挖掘本土以名辩学为基础的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5.
戊午榴花满九城,喜逢学会聚同人。西泠月榭探名理,桂水扁丹细论文。求真求实明思辨,刻意文章虚亦真。逻辑语言相料简,因明工具墨辩亲。一九七八年五月,第一次全国逻辑讨论会在京召开,与会一些在中文系讲授逻辑的同志倡议编写文科逻辑教材,于是组成编写小组着手编写,其后相继在杭州、桂林开会讨论书稿。初稿甫成,同志们复又提议成立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以便共同切磋、促进语言逻辑的研究。此项提议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等  相似文献   

6.
张立文主编的《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对中国哲学的至尊范畴分十章作出纵贯的优异探索。绪论似推广唐君毅“理”之六义说,释理为九义:由治理引申而成的规律、礼义、名理(逻辑)、无或有(玄理)、空(佛)理、天(实)理、心、气、公理,指出理范畴具备包容性、动态进、多样性,修正了“道动理静”的偏见。“理”,常作动词,如明  相似文献   

7.
何杨 《现代哲学》2017,(2):147-152
关于20世纪前期现代逻辑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前贤已有诸多论述。但通过更为细致的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笔者发现还有许多值得补述之处。首先,清末张君劢译《耶方思氏论理学》和王国维译《辨学》已含有现代逻辑知识,而前者却常被人遗漏。其次,罗素访华期间及其前后仍有可以补充的材料,如张申府译《精神独立宣言》涉及对罗素的介绍。其三,何兆清译《逻辑之原理及现代各派之评述》是当时颇为新近的现代逻辑史著作。最后,20世纪30年代我国中等教育中所含的现代逻辑知识也是值得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张立文主编的《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对中国哲学的至尊范畴分十章作出纵贯的优异探索。绪论似推广唐君毅“理”之六义说,释理为九义:由治理引申而成的规律、礼义、名理(逻辑)、无或有(玄理)、空(佛)理、天(实)理、心、气、公理,指出理范畴具备包容性、动态性、多样性,修正了“道动理静”的偏见。“理”,常作动词,如明代潮阳萧与成(宗乐)《萧太史铁峰集·赠邑侯邬前郊先生》以医喻政道:“良医者,岂推攻击之药不敢妄投,虽补助之药不敢多用,惧夫助长之为害也。惟以中和之剂,徐而理之,积累渐渍,以滋养其血气,而潜消夫邪气,使病者以渐而入于安乐之域而不自觉,惟民亦然。”  相似文献   

9.
张炼强先生近著《修辞艺术探新》是一部令人瞩目的修辞论著。是80年代中国修辞学的重大收获。这部论著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开拓意义,表现在新颖的研究视角,具有创见的论析,自成修辞研究的一个新体系上。也就是从逻辑、语法和心理学的窗口探视了修辞的奥秘。《修辞艺术探新》不同于一般的修辞著作,是具有新颖的研究视角的。它是从逻辑学、心理学、语法学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分析修辞现象的.这样就打破了研究修辞现象自身的传统习惯,拓宽了研究的天地。作者借助与修辞学邻近的学科来观察和研究修辞现象,这使人们耳目一新。例如论著中的《修辞中的逻辑问题》、《根于联想的修辞现象初探》、《汉语语法修辞结合问题》等论文就是分别从逻辑心理、语法的角度去观察、研究的。这给人以“另辟蹊径”之感。“词语的活用”这是人们已经总结、归纳出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古代逻辑史的研究上,梁启超最早于1904年撰写了《墨子之论理学》一文,试图用西方传统逻辑的观点概要介绍了《墨经》中的逻辑思想。1922年,作为我国第一本中国逻辑史专著、胡适的英文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在国内出版,也肯定了《墨经》六篇中有重要的逻辑推理学说。自此以后,《墨经》逻辑就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几乎所有涉及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通史或段史著作都把墨经逻辑作为中国古代逻辑的重点和主要代表,对墨经逻辑思想的发掘也越来越丰富。解放后还先后出版了四本墨经逻辑的专著,而且都把墨经逻辑描述为一个相当完整、相当科学的理论体系,称之为“墨经逻辑学”或  相似文献   

11.
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之"中"的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的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的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的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之"中"的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之"中"训为"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李军政 《中国哲学史》2013,(1):41-44,65
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之"中"的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的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的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的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之"中"的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之"中"训为"常"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读了《一种新妁推理形式》一文(见本刊1982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新形式》),我是赞成的。不过,说‘新’实已不新,古书上广泛运用这种形式进行推理,现代语言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只是逻辑专门家没把它俯拾进各自的著述里而已。尽管它不能在逻辑书上有一席之位,可是实际思维里扣文章、讲话中则往往无法避开,避开了它,有许多的推理和论说就不能进行了。关于这种推理形式,我认为还需补充如下几点。一、《新形式》一文只是论证了这种推理形式在复句里和句群里的运用。其实,还不止于此。它还可以作为整篇文章的基本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严复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也是对中西逻辑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代表。他翻译的《穆勒名学》是第一部传入我国的有关西方归纳逻辑的重要著作,也是最早向我国全面介绍西方传统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他的另一本逻辑译著《名学浅说》对在我国普及西方传统逻辑有重要作用。严复在对《穆勒名学》所加的按语中,对《名学浅说》的“更易”以及其它论著中,表述了关于正名的思想。本文将就严复的这一思想及其特点作些探讨,以期进一步认识严复的逻辑思想,以及西方逻辑思想的输入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百顺同志的专著《西方逻辑史》(以下简称《史》),于1984年3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7月重印。《史》是我国较早的关于西方逻辑史的著作之一,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罗由沛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发表了一篇充满溢美之辞的书评,在读者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仅从方法论角度,就《史》中几个主要问题谈些不同意见,就教于杨百顺同志。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逻辑方法论的源头——《周易》逻辑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的卦爻符号系统及其语义说明,已经使用了一定的逻辑方法.建立在阴阳两爻这种初始语言上的符号系统,有一套自定的格式语言和规则.《周易》中的其他逻辑方法,如关于“象”的方法,关于“辞”的方法,关于“取象比类”的方法,都有其正确、合理的方面,但也都有随意性的缺憾.这些逻辑方法,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源头基础,应当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与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之前的形式相比,逻辑和数学哲学是最具逻辑经验主义特征的。逻辑经验主义不仅因此得名,而且也为科学经验主义的成功点燃了希望。然而,经验主义者的心理主义与实证主义者的逻辑主义对数学本质的探讨始终不能达成共识。基于这种背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发表对于维也纳小组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逻辑经验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的数学哲学都是植根于《逻辑哲学论》的。本文在第一部分阐释了它何以成为该学派在"哲学上的转折点"。而维也纳学派从一开始就试图对《逻辑哲学论》进行革新,使之服务于其本身的纲领。本文在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他们关于这些问题所展开的激烈讨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1年卡尔纳普提出了"句法"纲领,该纲领从根本上超越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原有框架。但由于当时欧洲逻辑经验主义者受到纳粹的迫害而四分五散,"句法"观点并未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第三、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逻辑经验主义如何由《逻辑哲学论》向"句法"思想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路 《哲学动态》2003,5(5):25-29
1982年,格雷林出版专著《哲学逻辑导论》,1997年又出了修订版。他认为,哲学逻辑不是关于逻辑的,也不是逻辑;“哲学逻辑是哲学,尽管是充满逻辑信息和对逻辑敏感的哲学,依然是哲学”。书中讨论的题目是:命题、分析性、必然性、存在、同一性、真、意义和所指。选择这些内容并把它们称为哲学逻辑,主要有三个理由:第一,“哲学逻辑”  相似文献   

19.
《易之道》     
苗孝元、姜在生著,齐鲁书社2002年9月第1版。全书20万字,259页。本书是一部关于《周易》数理探原性质的著作,作者对某些易图、卦序、卦位以及大衍之数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周易》是中国古代贤哲依据生命现象创造的一个用严密的数理逻辑语言表  相似文献   

20.
周云之同志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中提出了重新评价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基本性质问题。在此之前,周在另外两篇文章《公孙龙关于名(概念)的逻辑思想——“白马非马”纯属诡辩吗?》、《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也谈到同一问题(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根本不是割裂个别与一般的‘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