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平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规范之一,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人类具有不公平厌恶倾向(inequity aversion),当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会产生不满和怨恨,并不惜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以惩罚对方。以往研究发现,不公平感知(unfairness perception)会降低个体对不公平实施者的信任,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影响是否会泛化到对无关陌生人的信任(即是否出现溢出效应)?此外,除了亲身经历不公平对待,人们还会作为旁观者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不公平行为。当观察到不公平行为且该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时,是否也会降低个体对无关陌生人的信任?本研究通过两项实验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1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最后通牒游戏(ultimatum game),操纵提议者分钱方案公平性,诱发公平和不公平情境,并通过随后的信任游戏(trust game)考察个体对无关陌生人的信任行为。研究2同样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让被试作为观察者,观察独裁者游戏(dictator game)中的公平和不公平分配行为,并通过随后的信任游戏考察个体对无关陌生人的信任行为。结果表明:(1)在先前的最后通牒游戏中...  相似文献   

2.
异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是一种在面孔加工研究领域中被研究者广为熟之的一种社会性知觉现象。具体而言,就是指个体识别异族面孔的成绩显著低于本族面孔。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个体在知觉他人的情绪面孔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异族面孔效应。但就目前而言,研究者还不了解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top-down emotional prediction)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过程中的异族效应。本研究采用线索-目标范式(cue-target)对该问题进行了考察,实验通过操纵"一致试次"的比率,来区分预期(75%的"一致"实验试次)与非预期实验条件(50%的"一致"实验试次)。本实验招募28名健康的大学生被试(12名女性,16名男性)参加正式实验,这些被试无精神疾病、情绪障碍、视力缺陷等疾病。实验后,每一名被试都获得一定的实验报酬。实验结果发现,在正性和负性情绪不预期条件下,个体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即个体识别异族面孔表情的反应时更长。虽然在负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仍然表现出了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劣势,但在正性情绪预期条件下,个体对异族面孔的这种识别劣势却消失。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的正性面孔情绪预期有效地消除了异族效应。因此,可以认为自上而下的情绪预期可能是一种促进劣势知觉加工的认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工作记忆内容的保持能否影响时间判断,采用难以用言语编码和保持的抽象客体作为刺激材料,操作记忆内容与时间任务中刺激的关联程度。实验1将工作记忆中的变化觉察范式和时间判断任务结合,具体来讲,要求被试首先记忆一个客体,然后在每个trial的最后判断测试刺激是否与记忆项相同;在延迟阶段,被试完成时间判断任务,即判断相继出现的两个刺激的时距哪个更长(或更短)。记忆匹配条件下,时间任务中的一个刺激与记忆内容完全相同,相应的另一个刺激与记忆内容在形状和颜色上都不同,记忆匹配和记忆不匹配各占一半。匹配刺激先短后长、先长后短的顺序在被试内充分平衡;记忆不匹配条件下,时间任务中的两个刺激均与记忆项无关。结果发现,记忆匹配刺激不存在顺序效应;相比无记忆匹配条件,记忆匹配延长了时间判断的时间;进一步分析发现记忆匹配刺激与长时距对应时,正确率更低,反应时更长。为了进一步探讨实验1的结果是由对记忆内容的保持造成的,还是由刺激的重复出现造成的,实验2要求被试忽略第一个刺激,仅完成时间判断任务。结果发现,知觉匹配和知觉不匹配条件在时间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上都无显著差异。研究说明记忆内容的保持引起了注意定向,影响了人们对时间信息的判断和决策。  相似文献   

5.
我们人类当前的生活方式不是可持续的。提升可持续性的途径之一是发展更绿色的科学技术,另一种补充性途径是改变人们的态度、习惯和行为。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6种心理技术,其宗旨是推动或助推(nudge)人们做出更环保的选择和行为。这些心理技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有些可以远程使用,如在通知公告中建构沟通信息,有些则涉及对人们的决策情境做出的改变。因此,本综述关乎到各行业从业人员,如市场营销人员、政策制定者、消费者代表等。对于每项心理技术,我们讨论了其认知和(或)情绪的理论性基础。此外,我们探讨了目前文献中存在的空白,并提出了可填补这些空白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澄清了蒯因的本体论承诺不能回答逻辑理论的本体论承诺的问题。然后分析了Kit Fine(2009)对量化理论的批评。尽管本文同意"本体论承诺"本身并没有解释日常承诺与理论承诺的距离,但是不同意本体论承诺的哲学分析是平常的或者是非哲学的。本文还讨论了Fine(2009)与叶峰(2010)所阐述的两种实在论,并且认为他们的结论下得草率。通过比较弗雷格和蒯因的本体论理论,本文分析了蒯因的本体论承诺的起源以及弗雷格对本体论的量化解释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语境"是知识论、语言哲学和逻辑学领域的经典话题。当我们谈论语境的时候,存在两层意思:首先,语境指在进行解释时的物理或沟通环境,这种环境会为时间、空间、名字、记号、符号所决定;第二,语境指进行讨论所基于的基本理论框架。在本文中,我们通过预设一种理想语言,来避免对语境在第一层含义之下所导致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我们将从特定的文本语料库构造第二层含义之下的语境。在构造的过程中,我们借鉴数据挖掘领域"聚类分析"的思想,将语境视为基于语句之间互信息的语句聚类。  相似文献   

8.
布尔模态(即模态生成算子补、交、并)涉及到了完全性问题。并模态是模态可定义的,但是补和交都不是。这意味着证明包含这三个模态的逻辑的完全性不是一件简单直接的事情。Gargov和Passy使用复制方法从整体上处理这三个模态,但是,这个方法不适用于强完全性,也不能单独处理这三个模态。本文改进了这个方法,使得改进后的方法更具一般性,并且没有这两个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On October 14–16,2013,a large group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ogicians gatheredatTsinghuaUniversitytopresentabroadandlivelypictureofthefieldoflogicin its various ramifications today.As can be seen in the scientific program at the webpage www.tsinghualogic.net,topics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Logic across  相似文献   

10.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风暴的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我们的人际关系网也在不断扩大。当我们做决定时,特别是有社会性的决定,我们关系网里的人时常影响着我们的决定。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一种名为"朋友影响"的信念更新方式,同时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信念更新方式——"专家影响"。在人际网中,这两种更新方式允许非中央控制的合作。我们将显示当两种信念更新方式相互冲突,人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指标——预期影响力,来做出战略性的选择。我们还将讨论人际网络结构对这类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结合反应时和眼动测量方法,采用驾驶经验分组2(年轻新手驾驶员,年轻有经验驾驶员)×危险类型2(明显危险,隐藏危险)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索年轻驾驶员危险知觉的经验优势是否随着危险类型的不同而变化。使用一个基于真实交通情境视频的驾驶员危险知觉任务,对27名年轻新手驾驶员和22名年轻有经验驾驶员进行测试,并使用Tobbi T120记录眼动数据。结果发现,总体上,年轻新手驾驶员对潜在道路危险的反应次数比年轻有经验驾驶员更少,反应时间也更慢。两组驾驶员反应时间的差异,随着危险类型的不同而来源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具体来说:一方面,年轻新手驾驶员对明显危险的反应时间慢,是因为他们对该类危险的评估时间长。另一方面,年轻新手驾驶员对隐藏危险的反应时间慢,是因为他们对该类危险的识别时间长。两组驾驶员对危险的平均注视时间受测试中危险类型的影响但不受驾驶经验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年轻新手驾驶员进行危险知觉训练或测试时,应重视危险类型对他们危险知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刻板印象信息常借助人际关系链得以沟通和传递。而沟通是一种社会情境活动,故人们对信息的沟通和传递依赖于沟通的社会背景,关系亲密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系亲密度指的是沟通者间相互依赖和了解的程度,以自我包含他人量表得分作为判断指标。本研究的目的即为扩展已有的刻板印象沟通研究,采用Ruscher等人提出的二人对话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索关系亲密度如何影响人们在谈话过程中对刻板印象相关信息的沟通和传递。实验1中的关系亲密度由自然存在模式建构,共32对同性别被试参与;实验2中的关系亲密度由RCIT三阶段自我表露任务实验室诱发模式建构,共38对同性别被试参与。所用的沟通材料均为Klein等人编制的刻板印象信息故事,并使用自我包含他人量表检核关系亲密度。实验均为2×2×2三因素混合设计,其中,关系亲密度(陌生人和朋友)为被试间因素,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刻板印象一致信息与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和故事情节的核心性(核心和次要)为被试内因素。在实验1中,三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主效应显著,核心性主效应显著,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和关系亲密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在陌生人关系条件下,被试传递的刻板印象一致信息显著多于不一致信息;而在朋友关系条件下,被试并没有显示出这种刻板印象一致性偏差,反而传递了稍多的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在实验2中,三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主效应边缘显著,核心性主效应显著,刻板印象信息的一致性和关系亲密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在陌生人关系条件下,被试传递的刻板印象一致信息显著多于不一致信息;而在朋友关系条件下,被试并没有显示出刻板印象一致性偏差,反而传递了稍多的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因此,可以认为人们倾向于向陌生人传递显著更多的刻板印象一致信息,而向朋友则未显示出这种特点。谈话中,关系亲密度影响刻板印象信息的沟通和传递。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信念逻辑RB,其特点是将关系信念,将信念看作是引用的公式和信念背景。其主要谓词是三元组:B≤xyb,读作:"在背景下,最多与同样可信。"背景在语义及认知语用目的上起作用。RB的表达力足以表达对角线引理。因此,RB也许被认为是不一致的,如共同认知逻辑。但是,从RB的公理中并不能推出矛盾。事实上,可以找到RB合理有趣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讨论围绕着"想象障碍迷思"这一议题,即为什么人们对某些反事实情境存在想象障碍,而展开。本文首先对BrianWeatherson的"In-Virtue-Of Hypothesis"给出了批评,并提出人们对某些反事实情境存在想象障碍是因为那些反事实情境在概念上是不可能的——概念上不可能的情境,也仅有概念上不可能的情境才是不能被想象的。针对这种对可想象性与可能性关系的理解,本文也讨论了一些可能的反驳并指出这些反驳的不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5.
Fine(2016)给出了几种使真者语义学来解释我们如何理解我们的语言,但是它们是有争议的,特别在我们如何理解全称句子方面存在争议。在Hale未发表的论文中,Hale修正了严格使真者的语义学,来解释我们如何理解规律性的全称陈述句。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如果Hale坚持规律性的全称句子和偶然性的全称句子在严格使真者语义上的区分,那么最好区分这两种全称句子的逻辑形式,尽管前一种全称句子蕴涵后一种全称句子。我还给出了另一种规律性全称句子的语义条件来区于Hale所给出的语义条件。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在非严格的使真者语义学中比较了这两种规律性的全称句子的不同语义条件。  相似文献   

16.
克里普克提出对描述主义的著名反驳已经40多年,直接指称理论已成为语言哲学的一个新正统。杰克逊(F rank Jackson)在论文"关于指称和描述的修正"和其他一些著述中,提出一种声称能反驳直接指称论者所有严厉批评的新版本的描述主义。本文旨在评价杰克逊的观点,并就其对模态论证和语义论证的反驳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7.
愤怒的博弈者是具有攻击性的,为了减少对手的效用,他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本文为刻画该行为模式构建了一个包含更新算子的模态逻辑。与传统的针对偏好的更新不同,我们的逻辑中因应愤怒更新的是博弈者的可选行为,即在更新之后的模型中,愤怒的博弈者只能选择使对手获益最少的策略。我们为这套逻辑构建了一个公理系统,证明了其可靠性以及弱完全性,并将其应用在最后通牒博弈中。  相似文献   

18.
王浩(1921—1995)是国际知名的美籍华裔数理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本文分为三个部分:(1)介绍他的生平与主要论著;(2)论述他在数理逻辑、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包括:集合论、和多米诺理论、王氏机器、定理的计算机证明以及逻辑语义学等5个方面;(3)评述他对哲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陈佳(2020)中,强可能性与弱必然性的逻辑被提出,并在许多框架类上被公理化。本文将称该逻辑为“非现实可能世界的逻辑”。然而,那里的完全性证明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在典范模型的构造中极大一致集副本的使用,以及其他的考虑。在本文中,我们证明陈佳(2020)中某些系统的完全性可以通过翻译归约为文献中一些熟悉系统的完全性,从而在这些系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们也将探讨该逻辑的框架可定义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Robert Aumann的不一致的达成定理揭示了如果两个主体关于某事件E具有相同的先验概率,并且利用私人信息更新了他们关于事件的概率,那么,若事件的后验概率是他们之间的公共知识,则这个后验值一定是相同的。而Dov Monderer和Dov Samet考虑了包含有关于公共知识概率赋值的一种变体,推广了奥曼这个结论。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基于概率和动态认知逻辑,采用多种方法考察了关于他们结论的动态刻画。本文主要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模型,可以描述随着主体彼此间的交互深入和环境变化,主体知识和信念所发生的变化。同时,笔者表明这种逻辑框架对于研究交互社会群体中主体信念改变的动态进程是富足和灵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