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哲学研究》1988年第5、6期上发表了拙文《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前不久又发表魏发辰先生专题论文《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魏发辰先生在文章中不但对我关于“问题”的定义提出了讨论,而且也提出了建立“问题哲学”或“问题论”的任务。就他对我的文章的质疑,本文作些澄清和说明。就他提出应当建立问题学或“问题论”这一任务来说,这是与笔者近十年来的努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我曾在《一个ZO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浅绎》(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一文中,对冯契先生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作了初步的解说:主要探讨了这一做人理想与传统“大人理想”、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英雄人格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了这一“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在当代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在中国的现实意义。由于当时只看到冯契先生发表在1995年第6期《学术月刊》上的《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一文,故对冯先生关于“自由”、“人格”等概念的界定皆不知。现在…  相似文献   

3.
经训箴言     
“我的主啊 !求你使我的心情舒畅,求你使我的事业顺利。” ——《古兰经》第 20章 25— 26节 经训箴言@马益平  相似文献   

4.
邓晓芒 《学海》2007,4(1):5-24
几年前,在中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关于儒家“亲亲互隐”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导火索是刘清平教授发表于《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的文章《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引发了该杂志同年第10期郭齐勇教授的商榷文章《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杂志上公开反复辩难的文章达30多篇,涉及辩论的学者有30多人。这场争论的一些文章收录在由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一书中。从收录文章的状况看,如果我们将捍卫儒家“亲亲互隐”的一方称为“正…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古兰经》第2章第201节“主啊!你为我完善我的宗教,它是我事业的保证;你为我改良我的现世,它是我生活的领域;你为我改善我的后世,那里有我的归宿;你使我活着增加善功,你使我死了摆脱罪恶。”——《利雅得圣训集》“都阿(”祈祷),因与伊斯兰教信仰的纽带关系,成为与穆斯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常见性宗教功修,无论是集体性的“都阿”,还是个人性的“都阿”,都在穆斯林的社会和宗教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都阿”的…  相似文献   

6.
一鲁克俭同志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发表的《“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以下简称《鲁文》)一文中,谈到我“把‘古典古代’与‘奴隶社会’划了等号”,并指出“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事实上,不是我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而是鲁克俭同志既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又误解了我的思想。我在与段忠桥教授讨论的两篇文章(《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的《对质疑“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中,确实把马…  相似文献   

7.
实践唯物主义和“自我中心论”——评《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肖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走出自我中心困境》(见《哲学动态》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我》)一文涉及面较广,我现在仅就它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批评谈点意见。《自我》指出:关于“实践的观点是否也作为马克...  相似文献   

8.
中国伊协应巴基斯坦宗教事务部和哈穆达德基金会的邀请,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吴葆真阿訇、教师苏敦理,于1985年11月18日——28日,参加了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的“先知圣纪”国际讨论会和第三届国际《古兰经》会议,约二十个国家的代表参加。 国际《古兰经》会议于21日至23日,在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1962年《文史哲》第5期发表了《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理解》;1963年11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霍伟光、方克立的《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异化”的思想》;1964年《江淮学刊》第1期发表了郭月争的《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思想和资产阶级对它的曲解》;同年《江海学刊》第5期发表了肖焜焘的《科学的利剑,革命的号角一读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当时总的趋向是  相似文献   

10.
1 一个重要的决策 《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30周年,我仅致以热烈的祝贺。在《医学与哲学》杂志30年的办刊历史中,一直重视“医学、健康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杂志刚刚创办的次年,即1981年第3期,就开始设置了“医学与社会”的专栏,并发表了时任副主编杜治政撰写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医学、  相似文献   

11.
据《哲学问题》1977年第5期报导,1976年11月末,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执行局召开例会,讨论两个问题:(1)逻辑和科学方法论研究方面的当前任务(总结讨论上述问题的全苏第七次讨论会);(2)关于“实验——模式——理论”国际讨论会(1976年10月,柏林)的总结。 M.B.波波维奇和德施列维就第一个问题作了报告,萨奇科夫就第二个问题作了报告。波波维奇说,逻辑和方法论是一个鲜明地显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一本“需要有些理论勇气和眼光”(张岱年(序》的著作,对这点我有同感。学术无禁区。能够超越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结论,找出第四个“学脉渊承”——中国传统哲学,确乎“需要有些理论勇气和眼光的”。当然,“研究起来难度很大”。(同上)因为这个问题在张允烟博士的论文《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学脉渊承),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1期)和著作出版之前,还很少被触及到。正因如此,我才仔细阅读了本书。读后,受到不少启发,但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该书需要…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与文化”课题组:研读《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后,感触良多,得益非浅。既然一定要我提些批评意见,提提问题,那我只好班门弄斧了。(一) 作为“七五”规划项目的“哲学与文化”课题,《提纲》在展示实践与文化方面尽  相似文献   

14.
周穗明同志在《也谈“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0期)一文中,对我曾经论及同一问题时阐发的观点(参看拙文《应当怎样理解“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期)提出了商榷。读后,觉得有必要对提出商榷的问题再作一番研讨。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化劳动”周穗明同志在文章中说,我的失误的“关键”在于:“把‘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  相似文献   

15.
两个疑问     
读你刊去年第2期所载《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我有两个疑问。一、“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试析》说:“这是一个恰当的假言判断。——这个“会”是可能的意思。”《试析》的意思大概是说这个假言判断的后件是或然的,因而整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按,“会”表示有可能实现,但它所表示的可能性却偏重于必然,而不是或然的。它通常用来表示将来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问题”是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中的极其重要的范畴。我在《问题·科学问题·科学目标》一文(载《百科知识》1987年第11期)中,曾对“问题”以及有关概念作出如下定义:问题——某个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问题求解——设法消除给定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疑难(Puzzle)——求  相似文献   

17.
对《说明》的答复《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发表了我整理的一份动态资料:“关于‘国学’研讨中的几个问题”。文章发表后,一同志批评我对他的文章观点的介绍“有明显的误读”,于是在《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国学’热讨论的几点说明”(以下简...  相似文献   

18.
一部《圣经》,谈到“家”的地方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国”了——它只谈“天国”。“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圣经》谈到兄弟的地方很多,但指的是“人人皆兄弟”。 基督教在西方淡化了家庭观念。《马太福音》说:“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亲为  相似文献   

19.
对200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文艺点评”——胡山林先生《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以下简称“点评”)一文观点,作者不敢苟同,特提出质疑,求证于专家学者。 “点评”说,“终极关怀所指向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按作者所概括,第一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第二是“人的处境问题: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第三“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及人的根本困境  相似文献   

20.
去年(指1978年。——译者注)11月3日,唯物论研究协会的第一次学术讨论大会在法政大学召开了。在这次讨论大会上,进行了“自由问题——以公民的自由为中心”、“辩证法和矛盾”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有十位先生发表了个人的研究成果。在“关于自由问题”的讨论中,清真人、藤田勇、宫本十藏几位先生分別以《社会主义民主的‘伦理基础’和‘公民的自由’》、《自由的问题——关于公民的自由》、《公民自由的历史性质——以‘无产阶级革命’和‘公民’的自由为中心》为题作了报告。清先生首先要大家注意这个问题:“个人自由”、“自律的个人”、“个性”等资产阶级的“公民自由”,应该怎样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伦理基础”加以继承呢?从这一点出发,他注意到黑格尔等人的德国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