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所谓个人道德主体性就是指个人在道德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表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与客观制约性是辩证统一的。个人道德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以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它植根于个人与道德的本质联系,因此它深刻地体现在道德  相似文献   

2.
论坛荟萃     
陈先达: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 在哲学领域里,主体是个热门课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它拓宽了哲学研究领域,展示了新的哲学视角。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恩格斯逝世,特别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主体这个哲学问题变成了一些人手中掷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砖头”。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主义,与他们在主体问题上倡导的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唯主体主义是一刀两刃。这种思潮对我国是有影响的。我们同样经历了从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明显的人本主义,转向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隐蔽的人本主义。有些人还给主体性问题以明显的政治涵义。这说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确实存在理论甚至政治分歧。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人类学转向是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趋势特点。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复兴下的存在主义人类学转向和趋势影响了具体学科的研究路径,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基点、研究内容和方法。"人之主体性"的研究基点、哲学人类学的方法特色、存在主义的伦理阐释方式、对道德主体的价值定位、对道德精神史的认知、对后资本主义社会新矛盾的判断等奠定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存在主义人类学范式的研究基础。存在主义人类学既是当代俄罗斯伦理学阐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史的方法,又是线索。历史逻辑与主体认知相结合的方法,是将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规律与主体观念结合在一起论证道德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道德的基本方法,是当代俄罗斯伦理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论原则。在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具体问题的研究中,从人的角度出发,突出人和人的主观性之研究特点日渐突出:它反映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认识中,呈现在当代俄罗斯伦理学家的研究内容里,还表现在对未来发展的道德预测中……  相似文献   

4.
道德人格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继霞 《学海》2001,(6):189-19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理想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当今中国的理想道德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和实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是我们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指南;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和自我教育则进一步说明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真正形成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由此,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不仅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发展,提高了人对自然、社会的主体地位。世间许多原来的“自在之物”,现在成了“为我之物”。研究主体、主体性,研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利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扬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要不要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主体性论争中,核心意见有两种:一是从人本主义价值哲学出发,视主体者个人为本原,主张“工具主义道德论”;二是从社会关系总体制约出发,强调客体的必然性,主张“道德主体性的客观原则”。笔者认为,“工具主义与“客观原则”的对峙,实质上涉及三个问题:其一,道德主体与规范客体的关系;其二,道德主体性动因;其三,由此对道德价值的观念建构。  相似文献   

7.
道德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性的根本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对道德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解和规定,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甚至制约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目前,学术界的一些争论,比如围绕道德的主体性问题,道德的规范、约束、调节职能与道德对主体个性自由发展的肯定激励职能问题,以及群体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关系问题等等的争论,其实质都归结于对道德本质的理解问题。这些争论主要反映在下列同志的文章中:肖雪慧:《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载《光明日报》1986年2月3日;夏伟东:《略论  相似文献   

8.
关于道德的本质,说法种种,在笔者看来,道德的真正本质是主体性(包括群体主体性和个人主体性)的集中表现的确证,是主体规约和完善自身的社会工具和社会形式。群体道德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和功能,一是要协调群体内部的各种道德关系、规范约束单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使群体得以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文明》1987年第一期登载了“‘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观点综述”。在“观点综述”中一共综述了四篇文章的观点。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感到文章的作者们主要是强调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觉的人应该“发挥自己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创造性”,个人“既对集体负有社会义务,又享有集体中的个人权利”。这个基本思想是对的,但对有的文章中出现的“道德主体”的提法,我认为值得讨论。 第一,“道德主体”要作为伦理学范畴有点不妥,因为“道德客体”不好确定。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人格袁贵仁我国学术界现在主要在三个不同领域和意义上理解和运用人格概念。(一)道德人格。在哲学伦理学范围内,人格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二)心理人格。心理学、教育学的人格接近于“人的性格”。(三)法律人格。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类似于“人的资格”。在哲学看来,真正的人是在生理因素基础上由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构成的完整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哲学意义上,人的规格,就是具备基本素质、能够从事现实的活动。人格,也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所谓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法律人格,实际上不过是对活动主体资格的伦理学、心理学或法学的表征或评价。把人格理解为人的主体资格.是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联系在一起的。人的主体资格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凝结和升华。人有了主体性,符合了主体规格,才具有主体资格和人格。在哲学中.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人格总是能动的,人格主体必然是能动的活动主体;人格的基本特征也包括自主性。“自主”离不开“独立”,所以人们常把自主的人格又称为独立人格。人格的基本特征还  相似文献   

11.
关于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问题,不仅是伦理学说史上多所论及的问题,关系到对道德的本质、功能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理解;而且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关系到对人的价值、社会进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近几年我国伦理学界关于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伦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中透示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伦理学研究的客观要求。当然,对于其中表现出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则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加以综合的分析和评判。本文就此略陈己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讨论的焦点性问题之一。此问题的讨论,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批判和反省。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到“主体性原则”的讨论,再到国内  相似文献   

13.
苏联伦理学专业工作者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草案中,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规范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它是当前苏联学术界对这一科学命题的各种看法的总结。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被理介为“关于道德发展的社会本质和规律性、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形成的规律性、关于道德原别与道德规范和它在争取共产主义社会的斗争中的作用”的科学。对这一概念,肯定要做仔细的分析研究工作。这  相似文献   

14.
人的尊严、价值及其实现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的不衰主题之一,更是当今世界具有时代意义的突出课题。我国哲学界自7O年代末以来开展的关于人及其价值的问题、主体性问题、道德主体性、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等问题的讨论,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如有些讨论过多地在抽象概念层面上徘徊,理论脱离实践;有些讨论则理论深度不够。由是,悉读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岩崎允岚主编《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刘奔泽,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尊严》)一书,便确有耳目一新之感,其深沉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思潮,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为理由,抓住“人”这个概念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大作文章,形成一种人本主义思想的回潮。于是“人性自私”论、“人的主体”论、“人的需要”论、“个人本位”论等,便在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里活跃起来,并成为各种“创新”的理论依据。在道德科学的领域里,同样受到这类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人的需要”为研究道德问题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从而引伸出一系列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人们都把卢卡奇看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其实,卢卡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而言,就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卢卡奇不仅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也对东方社会主义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目前,在中国和苏联理论界讨论的实践与实践本体论、主体与主体性、人与社会、社会异化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与改革等热点理论问题,都可以在卢卡奇那里找到关于它们的富于创新性的深刻论述,有些论文所阐述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卢卡奇在二、三十年代已提出的观点的进一步展开。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要想研究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要想发展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不去深入研究卢卡奇的思想。不管我们在研究中给予卢卡奇何种评价,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评价,卢卡  相似文献   

17.
<正> 主体意识集中体现在吕坤的心性论中。它讨论的中心是“人是什么”这个中心课题。具体地说,也就是要解决人的本质(即道德性命之源)、本性(即人本性的善恶)和自我价值等内在主体性问题。一、吕坤的“心论”  相似文献   

18.
算法决策是设计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工程设计人员通过算法模型构建人工道德主体的设计路径存在着“知”“情”“意”三重伦理困境,其产品应用会引发哲学上的主体性问题,即算法及其设计主体、用户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形成的决策行为引发主体责任分担的难题。在设计哲学看来,单纯以从自我出发与从他者出发为依据的设计思想,都不能很好地化解算法决策引发的主体性问题。列维纳斯的他者性伦理思想避免了设计者和用户的对象性关系,但绝对的他者性容易导致设计主体的自我迷失,从而降低设计主体的创新意识。经过批判的温和的他者性思想有助于解决创新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对立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算法决策中的主体性问题,并将主体性增强明晰为算法决策中的设计者责任。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自由及其培养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肇基 《道德与文明》2002,(5):54-56,65
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与规范必然性的关系 ,构成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最基本的问题。道德自由不能仅仅在认识范围内实现 ,而必须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去获得 ,并以道德主体的主体性体现出来。道德主体性的培养途径应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行为训练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简论“实践主体”及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实践性是主体性的基础,主体性是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其实践性批判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性的近代唯心主义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其主体性批判了“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的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形而上学。正是以实践的主体和主体的实践为理论的切入点,马克思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以,正确澄明实践主体的内涵及其品质,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