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自我分量表》对44063份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阶段我国青少年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自我得分从小学五年到高中一年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不大,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上升。构成整体自我的各维度、因子也大多具有相同的年级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应对风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4063名青少年的应对风格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在应对风格的行为—生理策略、行为—表达策略、认知—表达策略、防御策略和混合策略上,我国青少年的得分从小学五年级逐渐上升至初二年级,之后下降,到高三年级和大学回升。(2)在认知—情境策略和行为—情境策略上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阶段逐渐下降,从高三年级后开始回升。  相似文献   

3.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4063名青少年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青少年人际素质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2)青少年在整体人际素质及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等各维度上的年级变化呈现一定差异,整体人际素质与人际交往、人际调控维度得分随年级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人际知觉维度得分随年级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适应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4063名青少年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适应状况处于较好的水平。(2)青少年适应及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等各维度得分在小学五年级较高,从初中阶段开始呈下降趋势,高中阶段继续下降,到大学阶段又逐渐回升。生理适应维度得分在小学五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较高,大学阶段下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4063名青少年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青少年人际素质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2)青少年在整体人际素质及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等各维度上的年级变化呈现一定差异,整体人际素质与人际交往、人际调控维度得分随年级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人际知觉维度得分随年级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4063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个性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个性素质总体状况良好。在内外倾维度上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外倾程度较弱,至初二逐渐外倾,初三达到最外倾,高一至大学逐渐变得外倾程度较弱;在意志、责任、耐挫折、独立维度上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从初中呈下降趋势,高中前半阶段继续下降,高中后半阶段到大学又逐渐回升;在冒险、乐观悲观维度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从初中到高中直至大学阶段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个性素质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4063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个性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个性素质总体状况良好。在内外倾维度上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外倾程度较弱,至初二逐渐外倾,初三达到最外倾,高一至大学逐渐变得外倾程度较弱;在意志、责任、耐挫折、独立维度上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从初中呈下降趋势,高中前半阶段继续下降,高中后半阶段到大学又逐渐回升;在冒险、乐观悲观维度表现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从初中到高中直至大学阶段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8.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不同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是常态的;(2)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得分出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不同层次的大学982名大一与大三年级学生进行分层整体取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适应和应对风格分量表上的得分大三年级高于大一年级,在归因风格分量上的得分大一年级高于大三年级,年级差异显著;(2)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认知风格分量表上性别差异显著;(3)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适应、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应对风格分量表上均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艺术类、文史类学生得分高于理工类学生。  相似文献   

10.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Most previous studies in Western societies have demonstrated a general decline in school motivation.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motivational decline occurs uniformly for all students.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dividu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tudents' motivational decline need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ims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grade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reading motivation, including self‐efficacy,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social motivation, in a Chinese educational context. Grade by gender and grade by school‐average achievement interactions were also checke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motivational changes. Sample A total of 1,794 students (860 boys and 934 girls) volunteered to take part in this study, of whom 648 were Grade 4–6 students from 11 primary schools, 627 were Grade 7–9 students from 12 junior secondary schools, and 519 Grade 10–11 students from 6 senior secondary schools. Method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tivation for Reading Questionnaire (CRMQ) was administered to all participants during regular class periods by their teachers. Reliability analyse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were first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psychometric quality of the CRMQ. Then, multisample CFA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RMQ was equivalent across students at different grade levels. Grade differences in various reading motivation constructs as well as grade × gender and grade × school‐average achievement interactions were examined using multiple‐indicator‐multiple‐causes modelling. Resul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pported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RMQ in measuring the reading motiva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at different grade levels. The factor pattern of the CRMQ was invariant across primary, junior secondary, and senior secondary students in multisample CFA. As far as the scores on the four reading motivation constructs were concerned, students scored most highly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followed by self‐efficacy,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social motivation.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all reading motivation constructs whereas only a few grade by gender and grade by school‐average interactions were found. Conclusion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motivational decline is also a common phenomenon among Chinese students in Hong Kong. In addition, the pattern of motivational differences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s and from schools with different achievement level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students' reading motivation and for planning effective reading i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ir motiv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对陕西地区1299名城乡初中生进行分层整体取样调查,结果表明:(1)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在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归因风格方面城乡差异显著;(2)在适应、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归因风格方面初二得分高于初一和初三,年级差异显著;(3)在动力系统和归因风格方面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认知风格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城乡中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有智 《心理科学》2003,26(2):240-243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北地区9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呈现由附属性动机→威信性动机→认知性动机→成就性动机的强度递增特点,成就性动机是支配学习的优势动机;随年级升高城市生动机总强度下降趋势明显,农村生存在一定波动性;四类动机和归因在城乡、年级、性别之间存在差异,与学业成绩也有密切关系。教育教学改革应重视学习动力问题,加强对中学高年级学生、女生和城市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对442名初、高中学生进行测试,考察中学生应用学习策略的一般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2)中学生在应用学习策略方面有随年级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在调控策略的运用上女生显著多于男生,而在认知策略的运用上男生多于女生。深层加工策略和反馈调节策略存在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3)初二和高二年级学习优、差生之间在学习策略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深层加工、检索应用策略和反馈调节策略在各年级的优、差生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考试成败归因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韩仁生 《心理学报》1996,29(2):140-147
从小三、初二、高二随机选择有效被试410名,探讨了中小学生对考试结果的归因、期望和情感反应的特点。结果发现:(1)中小学生对考试成败原因有不同的认知,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失败后的期望显著地高于成功情境,且极显著地认为失败的结果能改变。(3)成功后学生主要产生了感激、自豪与欣慰,失败后主要产生了内疚;成功后的情感反应更强烈。  相似文献   

16.
对459名初一到高二学生施测自恋、自尊以及社会适应问卷,以探讨中学生自恋的年龄特征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自恋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年级差异显著,初三学生的自恋水平要显著低于高一学生。由于年级差异的效应值很小(G2=0.025),要谨慎分析该年级差异。(2)自恋与中学生自我报告的社会适应良好呈显著正相关。(3)自尊在自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自我表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以294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的中学生为对象,考察自我表露的6个维度在中学阶段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中学生在态度、爱好、学习、金钱、个性、和身体6个维度的自我表露水平上,从初中到高中均呈上升趋势。但从初一到初二、从高一到高二的发展变化不大,从初二到高一普遍表现出自我表露的明显而快速的发展。从初二到高一是中学生自我表露发展的转折年龄。(2)中学生在自我表露各个维度的表露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爱好和学习上表露的最多,其次是态度与个性,身体与金钱表露得最少。(3)在中学生自我表露的6个维度中,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初中生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在两者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两所初中学校的857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结果如下:(1)总体而言,男生的父子依恋水平、集体自尊水平和生活满意度更高,女生的同伴依恋水平和消极情绪更高;(2)男女生表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特点,女生在亲子依恋、集体自尊和消极情绪,男生在集体自尊上表现出明显的初二现象;(3)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水平越高,初中生的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水平越高,其主观幸福感程度也越强;(4)母子依恋、同伴依恋、个体自尊和父子依恋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并依次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消极情绪;同伴依恋、个体自尊、母子依恋和集体自尊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积极情绪;(5)亲子、同伴依恋不仅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而且通过两种途径(依恋→集体自尊→主观幸福感;依恋→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主观幸福感)间接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部分线索效应指让学习者学习一系列材料, 在随后的测试阶段, 给学习者提供先前所学材料的一部分作为提取线索, 让其回忆剩余的材料, 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提取线索时回忆成绩差的现象。通过3个实验, 以图片为实验材料, 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特点。实验1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 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 以物体名称为线索时, 不存在部分线索效应; 而以图片为线索时, 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跨域线索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2利用图片作线索, 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发展特点, 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 不同年龄被试均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年龄不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3考察不同年龄被试对部分线索消极作用的记忆监控的发展变化趋势, 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儿童即使经过多次学习, 也不能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 小学五年级儿童经过二次学习后, 方可意识到这种消极作用, 并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一次学习, 即可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 他们均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长的学习时间。结果表明: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能力在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年级之间有一个质的提高; 与初二学生相比, 高二学生对部分线索带来的消极影响做了更多的时间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