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陈立胜,山东莱阳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校人文社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儒家修身学、宋明理学与宗教现象学。近年来致力于儒家修身之道的缘起、演化与转折历程之研究,以期揭示儒学从先秦"德行的经营"("修身")中经宋明"心灵的修炼"("工夫")到近代"国民品德教育"("德育")的内在理路,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一种儒家现代修身哲学。著有《"入圣之  相似文献   

2.
王鸣盛,字风喈,号西庄,江苏嘉定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到京参加殿试,中一甲二名即“探花”。曾官至侍讲学土、内阁学士、光禄寺卿等显要职位,后来因父母之丧回家,不再复出做官,而是专心从事著述。他在研究儒家经典和考订史籍方面,有许多卓越成就。在个人生活上,则是异常节俭宽以待人。史书说:“鸣盛性俭,素无声色玩好之娱,晏坐一室,咿  相似文献   

3.
朱陆为学工夫之异同的争论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本文专就二位大儒对"读书"工夫的看法为主题来进一步展开这一争论。象山为学工夫虽以尊德性为宗,但"何尝教人不读书",朱子虽以道问学为重,但也提出"读书已是第二义",这说明二位大儒在尊德性、道问学关系问题上有交融的面向;但紧接着就如何读书,以及读书工夫的具体地位问题,二位大儒却又显出鲜明的不同之见。可见二位大儒的为学工夫确有趋同的面向,但差异却是更为根本的,而这正是区别象山之学与紫阳之学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一、前言王弼易祖尚费直,历代学者多同此论。《汉书·儒林传》言费直治《易》"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表明的是费氏解《易》不同于汉易诸家之师法:以且只以《十翼》解《易》或曰以传证经。"亡章句"一语清儒王鸣盛以为:"直未尝自为书以传,解经者乃口说其义耳。"~(1)可见费易原无章句,惟依经本口传其说。后世所辑费氏易注  相似文献   

5.
善读无字书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的是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但是,写文章如果单凭“读破万卷书”是不行的,重要的还在于要对客观事物有深刻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古代有见识的文章家都主张读“无字之书”。清人王葆心转引廖燕《答谢小谢书》云:“昔者亦常有学矣,于古人书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糟粕,无所从入。退而返之于心而有疑焉。意者其别有学乎?然后取无字书而读之。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古人常取之不尽而尚留于天地  相似文献   

6.
陈建《学蔀通辨》设专编批驳陆九渊及其后学以至王阳明之学为一部部禅学,认为"作弄精神"、"识心见性"是诸学为禅学抑或近禅之共性。在陈建问题视域之意义上,陆、王隐然成为一共"禅"性之"心学"学派。"精神"一词的意蕴成为陈建批驳陆、王诸学之一大关节,然事实上亦成为衡定陈建立论得失的一重要关节。仅就"精神"意蕴之于陈建、朱子,较之陆学以至王学则皆似同而异趣,甚而涉及儒释道之异旨。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指导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国宗教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学习、贯彻文件精神,现将新华社通稿内容摘编如下: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以"宗教"自称的是中国佛教。袁昂《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道:"但应宗教,归依其有"。释法经《上(隋)文帝书进呈众经目录》,其中有"发明宗教,光辉前绪"语。这是将"宗"、"教"二字相联的开始。后来,  相似文献   

9.
明初,王守仁时的思想界较少关注杨简,随着嘉靖以后王学的兴起,杨简成为了王学后学讨论的重点。王畿从本体论的角度,将杨简的"不起意"与"四无论"结合起来,论证了"无意"就是"无善无恶意之动"。季本等人则从功夫实践的角度批评王畿对"不起意"的诠释。泰州学派将"心之精神"诠释为"百姓日用之心",使"心之精神谓之圣"成为泰州学派倡导的"满街都是圣人"的注脚。到刘宗周时,王学后学由以往的本体派和功夫派的两极对立,走向了本体与功夫的融合,刘宗周对杨简思想的评价也是这一做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邹德涵乃阳明弟子邹守益之孙,江右王学后期重要人物之一,然目前学界对其理学思想几无研究。通过对其生平、学思历程和主要思想的总体考察,可知其学是在邹氏家学的熏陶和泰州学派师友的夹持下,以自己的体悟而成,所谓"以悟(即悟本体)为宗"也。总体上他由邹氏家学走向了泰州学派,反映了江右王学在晚明受泰州学风的影响,但在具体的工夫上,仍保留了不少家风。邹德涵融合二者形成了自家独特的风格:一方面强调良知现成说,一方面又重视工夫之紧切,从而克服了泰州学派后期出现的轻工夫、情识而荡之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考辨"西学"原型、追寻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上立说,运用概念辨析与历史重构相结合的哲学史方法,分析论证了晚明新起的学术思潮,及"预流"于其中的"少数创造者"士大夫与传教士群体之学术旨趣及其"近代"意义.认为:晚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输入的"西学"原型,是以"天学"为核心的亦宗教亦哲学、亦政治、亦科技的复合体;以李贽、焦竑为代表的"三教归一"论和以徐光启、王徵为代表的"中西会通"论,这两股学术思潮共同导致了晚明王朝的理论危机;利玛窦立足于"天学"的宗教立场,徐光启立足于"理学"之哲学立场,共同确立了"易佛补儒"的"中国式"传教总策略,利本想依此进入中国士大夫上层社会以传播福音,徐本想依此恢复"朱学正脉",以挽救王学末流丧失儒家经学支柱之危机,结果却因意想不到的宗教角色向学术角色的转换,造成了千载难逢的"中西会通"之历史机遇,出现了"会通中西"之大量科技成果.<畏天爱人极论>是泾阳王徵的哲学创作,它是以"理学"会通"天学"的神哲学范例,其价值不在科技著作之下.  相似文献   

12.
2012年6月28日下午,应"宗教文化论坛"邀请,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哲学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客座教授王卡先生做了题为"敦煌道经研究的过去与现状"的学术报告。王教授师从著名道教学者王明先生,主要从事道教历史、教义及文献学研究。王教授首先对敦煌学的历史进行了概述,其次着重强调了宗教与艺术的关系,建议加强道教研究  相似文献   

13.
北宋易学史上,司马光、王安石皆以扬雄之学为切入点,因<太玄经>而准<周易>,反映了儒学复兴进程中,中国学术转向"内在"的总需求.但是,二人尊扬之造次深浅、易学旨趣之远近,各有差异:温公治学,行贵于知,经由"<周易>-<太玄经>-<太玄注>"的思路,"心学"未见规模而"笔学"已成,"天人之论"未通而<资治通鉴>已大行于世,结果让易学做成了"涑水史学"的注脚.相反,"王学"建构,先知后行,力主回归原儒"乐天知命"、"天人合一"的易学精神,并经由"<周易>-<太玄经>-<孟子>"这一逻辑,贯通"五经"、"四书",为脱离佛道、重建心性道德之学,寻出了"内在性"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绝地天通"是中国上古文明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本文以为:理解这一事件的关键乃在于"属神"、"属民"之"属"的意旨,证之古文献与民俗事象,"属"解为"连接"为最佳,此事件是中国古代宗教多神性格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来探究基督宗教与儒家精神的意义及作用,对之展开比较研究。基于"和谐"这一核心观念,文章一方面将对作为中国"和而不同"这一社会共在及相互交往之基础的儒家精神修养及其"仁爱"观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基督宗教所追求的精神超越及其信仰传统中神人关系的"彩虹"之约所展示的"和谐"蕴涵加以阐述。本文认为,"和谐"观念作为中国基本社会交往的理论、及其所指导的历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内在的宗教境界及情趣,因此,不应该将儒家精神与宗教精神截然区别开来;并进而指出,儒家"仁"、"礼"观念体系中均有"宗教性"的因素,其"仁爱"之说亦与基督宗教"上帝是爱"的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二者可以比较、对话。本文为此阐述了儒家精神修养与基督宗教精神超越的不同,从界说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来解析其"内在超越"的追求及意义,由此说明了其"现实关照"与"终极关切"的不同意趣,并对"现实性"向"终极性"的升华、以及"圣爱"与"人爱"之互动、"超然"与"内在"之呼应在当代儒家精神复兴与革新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证。基于这些分析,本文指出,人类所追求的"和谐世界"的确需要"从心开始";而要真正实现"世界和谐",则也应朝向人性修养所想达到的"超越自我"之升华境界。  相似文献   

16.
"内圣外王"的本义是指无所不备、无所不在的"古之道术",其后起义是指"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的学问。若"接着讲",韩非之学亦是"内圣外王"。道体沿着两条途径向下落实为"内圣"与"外王":一是道体内化为人的精神,精神积聚而成"德",而"德"的最高层次是心中主道而虚静,是为"内圣";二是道体落实为事物的内在法则,形成了"理","理"又落实为君主的统治手段"法"和"术",是为"外王"。"内圣"与"外王"是并列统一关系。在理想政治中,圣人兼备"内圣"与"外王";而在现实政治中,韩非所论偏重于"外王"。道家、儒家、法家均有"内圣外王"思想,故"内圣外王"应是先秦学术的共性,而非某家之专利。  相似文献   

17.
我们几乎都能肯定,诸宗教之问或多或少都有"排他"倾向,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他宗教信仰或多或少是错误的.一般宗教都在宣传自己的优越性,为自己的存在合理性寻找依据,即使是那些自认为是"非宗教的宗教"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中国宗教实践中家户宗教服务供给者这种形态及其在中国宗教实践中的角色.文本首先介绍了中国大陆近来出现的一个新叫法:"迷信专业户",并将之放入改革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脉络中进行分析.这一称呼显示了现在中国政府怎样将仪式专家概念化的,譬如灵媒、阴阳先生、算命先生及其他依靠民间宗教挣钱的人,包括在寺庙节日表演的民间乐师和戏剧演员、寺庙看管人、家户型的佛教仪式专家和道教法师、迷信用品制造商等等,此种轻蔑和非难的称呼却把这些人归类为备受赞美的个体户并使之显得合法化.然后,笔者展示了自己在陕北做的民族志田野调查中的两个场景,以说明家户型宗教服务供给者是如何运作的,场景之一关于灵媒,之二关于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和灵媒是依照不同的原理经营的,阴阳师依靠秘传的知识和仪式作法,灵媒依靠神的威力与灵验.二者都是充分利用"家户形态"的宗教生意人,跟附属于制度性的寺庙或者行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接着介绍了笔者称为"法事互助"的实践,指家户型宗教供给者通过临时聚集的办法以作更大的法事来满足一些客户更复杂的仪式需要.笔者也透视了家户型宗教供给者这一形态,并考察其与宗教团体形态在基层的法事服务提供相比所体现的优势,以及它是怎样平安通过政治压迫的.最后,笔者就中国宗教文化的家户型宗教服务供给者的未来提出了一些推测.  相似文献   

19.
南大吉是明代中期关学学者之一。因王阳明曾为其座主故称门生,后与王阳明有过一段特殊的交往关系,深受阳明心学之影响,其思想也从原来笃信程朱而转向阳明心学。其学"以致良知为宗旨,以慎独改过为致知工夫",以追求"道化"为理想境界,并特别告诫人们要警惕陷入"物化"之中。他不仅笃信"致良知"之学,且尽力在关中传播其学,此为"关中有王学之始",关学学术走向亦由此而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孙氏注疏《尚书》主要基于时代需要,江声、王鸣盛、段玉裁三家《尚书》研究尚存不足及其自身对《尚书》的浓厚兴趣与长期积累。该书采取自注自疏的诠释体例,运用网罗旧说、选择旧说、突破旧说、重组旧说的诠释方法,兼疏今古文,注取五家三科之说,疏取先秦诸子唐前旧说之涉《书》义者及时近人说,不取宋元明人之论,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乾嘉学派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及治学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