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为“它的亲属”。在人类早期思维中,认为本氏族人与某种动值物、非生物种具有亲缘关系,群体成员都是由此繁衍而来,而这种关系体脱于氏族的起源、称呼以及血缘。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联,被当作氏族的祖先或保护神,成为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相信其有超然力,可以获得他们的技能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儒家历来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齐家十分重视。齐家有齐家的章程、法则,此即过去习见的族规家训。孔氏是圣裔,齐家尤严,自明清以来,既有衍圣公颁布的、对一切孔氏族人都适用的“祖训箴规”,又有散居各地的孔氏族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族规家训,并且...  相似文献   

3.
夏竦(985-1051),字子乔,宋朝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夏竦出任洪州知州。洪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巫风相当盛行的地方,也是宋代巫风最为炽盛的地区之一。 当时,洪州活动着一支数量多达1900余户(因为巫师的巫术一般只秘密传授给家人,世代相传,形成了不少巫师世家,故宋人对巫师称“户”或“家”而不称“口”或“人”)的巫师队伍。在洪州各地,到处是巫师的“神坛”,神坛内矗立的鬼神塑像和四周布满的幡旗,使整个神坛显得神秘莫测、阴森恐怖。而当地民众,十分迷信,举凡婚丧嫁娶、修房造坟、生病患疾等,无不求助巫师。在民众的心目中,巫师具有沟通鬼神的“特异功能”,拥有祈福禳祸、治病疗疾、预测人生未来的能力。所以在当地社会中,巫师权比官吏大、话如神旨,无人敢违背,没  相似文献   

4.
在上一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人类对家庭发展的历史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更谈不上预测家庭发展的未来。“家庭史的研究是从1861年,即巴霍芬的《母权论》出版的那一年开始的。”(《马恩选集》第4卷第5页)巴霍芬认为,人类最初有个群婚杂交阶段,母系氏族先于父系氏族存在过。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易洛魁部落的生活进行了长期研究,于1877年写成了著名的《古代社会》一书。他证明,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由母权制氏族到父权制氏族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家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夫一妻制家庭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恩格斯认  相似文献   

5.
《孟子》一书中有“齐东野人”一语,宋代以来,不少学者把“齐东”解为齐国以东,把“野人”解为无知的野蛮人。如朱熹《四书章句·孟子集注》说:“齐东,齐国之东鄙也”。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说:“孟子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大抵是指的莱国和他以东地带”,处在“氏族部落残余状态”的“化外区域”的人民。也有学者把“野人”说成是  相似文献   

6.
互助是氏族成员的天然义务。因为只有通过它才能把每个成员联系起来,同自然界作斗争。共同的经济利益,低劣的生产力水平,培养了单个人、单个劳动部门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 《礼记·礼运篇》中讲道:上古时候“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氏族是一个互助会作、团结战斗的集体。互助是以平等的自然  相似文献   

7.
姓氏学是一门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学科。中国汉族姓氏最早是母系社会氏族部落的代号,以后演变为家庭的标志。在三代时“男子称氏,妇女称姓”(通志·氏族略)。到秦代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出现某一人群共有的标志,即所谓“姓”。后在人群中为把彼此区分开来,又出现所谓“名”。两个标志的结合,即成为中国人的姓名。回族姓氏的起源发展与汉族不同。回族先民是唐、宋时期来华的“蕃客”和蒙古西征时从中亚、西亚东迁而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等,即所谓“色目人”中的回回。他们的姓名是自已名字·父名·祖父名(或家庭、部…  相似文献   

8.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当然不仅是“养生之法”,而是一种做人之道。人喜群居,却常孤独。谁不想万事如意,但挫折与打击时而  相似文献   

9.
智慧的导师     
苏志明 《天风》2010,(9):11-12,31
丹桂飘香,教师节又到了。这又使我想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圣经中有一个人物,可谓并不“听话”的“学生”,他就是著名先知约拿,他坦诚但任性,可爱但顽固,他时而痛悔自己,时而又性情发作,作为他的“老师”——耶和华神是怎样教育、启导这个“学生”的呢?这对作为教师或者牧师的的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而形成和发展的。这是因为,从民族文化的形成来看,中国文化是一种“原生文化”,它与“次生文化”不同,完全是由特定的自身内部的原因而形成的文化,换言之,是从血缘氏族内部直接产生的文化。这种血缘氏族关系纽带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从没有被割断过。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化来看,中国文化不但起源于血缘关系,而且在其发展和演化过程中,也遵循了血缘关系这一基本线索。如传统政治是血缘氏族关系背景下的宗法政治,传统经济是血缘氏族关系下的家庭经济或自然经济,而传统伦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好课?在课堂上,老师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课堂活动环环相扣。老师时而启发,时而点拨,时而组织开展活动,“起承转合”恰入其分,完美至极。课堂上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在读、在说、在练,教室里时动时静,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偶尔还有个别同学“出彩”的表现为课堂贴金、生辉,也能看得出来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在落实新的课程理念,努力在转变教学行为,当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变化。勿容质疑老师备课是精心的,设计是巧妙的,上课是投入的。  相似文献   

12.
吉尔·德勒泽的“欲望哲学”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其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尼采主义,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对以“五月风暴”失败为标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失敗的反思,其实质是一种反对一切形式的法西斯主义的生活艺术。它对我们的价值是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提出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人的欲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相术是从古人相信人有不同的命运开始的。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极端贫乏,每个氏族成员只有在氏族集团中才能生存,任何人都生活在同一水准之上,不存在贫富不均的现象,也就无贵贱尊卑之分,因此在原始人的心目中,虽然充满了对氏族群体生存发展的关注,同时也包含了对自身吉凶祸福的一些考虑,但这些都不是对个人命运的自觉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无神论思想史中保存了当官戒巫理论的中国古代官德一种反巫传统。宋人吕本中《官箴》正式提倡:“当官者,凡异色人不宜与之相接,巫祝尼媪之类,尤以清心省事为本。”当官者为政,坚决不信巫、不尚巫、不师巫,坚决不与巫接触。明人吕坤《治道》明确提出:“禁邪  相似文献   

15.
楔子自从1982年我写了《群巫初探》(刊《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之后,“群巫”问题一直萦迥在我的脑际。记得早在1980年內蒙古举行首届全区民族科学讨论会时,我曾写过一篇《鄂博考》,阐述蒙古民族这一古文化遗物的“祭坛”作用。依我的理解:近鄂博的地方应是人们群居的根据地。我在该文中曾征引《周易》爻辞来论证这  相似文献   

16.
一阵阵低喃的诵咏,一曲曲恬逸的歌声,伴随着打击乐的音声,携裹着当事人虔诚的感情;时而平缓矜持,时而急促铿锵,骤然间又跌岩起伏,把人们引入了一个似我非我的境界。尽管听不懂那晦涩的经文,但在场的人,都有一种艺术的体验和美的感受。这就是五台山佛教音乐——“放焰口”所造成的气氛。“焰口”亦称“面燃”,是佛经中饿鬼名。放焰口,是根据《焰口饿鬼经》中向饿鬼施食的经咒和念诵仪规所举行的一种音乐仪式。“放焰口”一般在黄昏时候举行。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春秋时期,随着氏族贵族体制的衰落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格问题,即人类个体的价值、尊严和思想行为方式问题,已引起人们思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穆叔与晋范宣子关于“死而不朽”的那场著名谈话已开其端倪,而全面展示这个问题的当首推孔子。在孔子的言论中,涉及人格的概念有“圣人”、“君子”、“成人”、“志士”、“仁人”等,提得最多的则是“君子”。《论语》一书言及“君子”者,多达百余次。君子是孔子用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君子称号常见于孔子以前的文献《尚书》、《诗经》,其最初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  相似文献   

18.
扁鹊,原名秦越人,渤海鄚(今河北任丘)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生。从青年时拜长桑君为师起,他一生研究医学,具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 有一年,他经过虢国(在今河南陕县东南),得知太子病重多时,巫觋不断为他祈禳,根本无效,半天前已经死去。扁鹊进去一看,认为这是“尸蹶”(一种假死的症候),并非真的死亡。于是,他用针砭和药物等法治  相似文献   

19.
董元静 《天风》2017,(2):39-39
敬畏经文:“你要敬畏耶和华你的神,侍奉他,专靠他。”(参中10:20)天路蜿蜒,似一道月光流在崇山幽谷间。时而,有浓雾弥漫,遮蔽了云上纯美的风景。没有人看见,就像当年约瑟被女主人单独诱惑。道路两旁,色情的美女蛇,财富的灵芝园,交替着临风招摇。但,约瑟严词拒绝,并非说“我怎能得罪她丈夫”,  相似文献   

20.
&;lt;隶续&;#183;汉米巫祭酒张普题字&;gt;等古籍上,曾记载汉时“米巫“事,鲁迅&;lt;三闲集&;#183;匪笔三篇&;gt;也提及“米巫“.米巫,如俗人人其道,则要“纳其米“;求消灾,也要“纳其米“,或辅收钱币.在巫中,女为巫,男为觋,合称“巫觋“.所以,米巫即为“纳米“巫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