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凝聚力:危机与新生彭泗清1、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作具体分析和动态考察。①民族凝聚力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既有显著的历史继续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②民族凝聚力包括个体对本民族的向心力,把它看作一个已完成的作品,一个特立独行、超越于民族成员之上的抽象实体是错误的。2、传统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有以下几种主要成分。①故土情怀;②亲缘情感;③文化认同;④共生意识;⑤和合观念;③重国伦理;③报国赤诚。3、上述思想观念的历史烙印和面临的时代挑战。①工业文明兴起。地缘、亲缘关系为业缘关系所替代,故土情怀,亲缘情感丧失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②文化开放与文化反思导致文化多元局面,原有文化认同动摇;③国际交往加强、民族隔离减少、个体生存空间扩大,原有的巢覆卵亡的共生意识削弱;④伦理规范重建、思想观念更新使旧式的和合观念、重国伦理、报国赤诚受到冲击。4、唤醒忧患意识,探索民族凝聚力的新生之途。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将其全体人民吸引在一起,团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力量。它是在本民族的全体人由于长期在相同的地理疆域和文化背景下共同生活、由于相同或相似的民族特质(语言、文字、肤色等)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的发展与民族凝聚力的重构阮纪正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对象化。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和结果。它体现了该民族成员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结合上的协调性和整合性。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一样,民族凝聚力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特定的民族凝聚力,总是同该民族某个时期特定的经济、社会和精神诸方面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凝聚力的因素,到了现代社会有可能变成离散力的根源。例如人们常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群体本位”的,这种群体取向“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在我看来,这一说法虽不无道理,但须结合具体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成立。同样,对那种认为现代商品社会里所谓“个体本位”的精神会妨碍社会群体凝聚力的观点也应作具体的分析。我们社会现阶段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化必然引起社会目标的变换、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社会关系的重组。而我们真正的民族精神、也就集中表现在这全面性的改革变换和重组重构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具有“个体自觉”传统的。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自觉,而是传统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把人的“个体自觉”纳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如何形成的史式要探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须首先探讨中华民族的形成;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一曰史前神话传说时期,约为距今10000年到距今4000年。这一时期的先民们因为争夺生存空间而激烈斗争,同时,许多部落、部族又为水患所迫,只能携手合作,合作导致联合和融合。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二曰夷夏各族并存时期(夏至汉初);这一时期,接受夏文化的诸“夏”与尚未接受夏文化的诸“夷”杂居。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能正确处理“夷”,“夏”之间的关系,采取只重文化不重血统的融合政策。同时,这一时期产生的儒家的“大同”理想、“天下一家”等思想为各民族的凝聚融合起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三曰汉为主体民族时期(汉初至南宋)。这一时期,华夏族改称汉族。但汉族的地位不是靠军事征服与政治控制来取得,而是靠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而造成。因此,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不得不迅速汉化。军事上的征服者,不久即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在一千多年中,几度沧桑,几经风雨,汉族的主体地位仍能长期保持,由先进文化所形成的凝聚力不仅未被削弱,反而与日俱增。四曰中华民族形成时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诸侯“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苟卿列传》),当此之时,孔子、孟子却以其德治、仁政之说游说诸侯,被认为迂阔而不切时务。然而,汉中叶以后,无论是大一统的国家格局,还是南北分治、地方割据、群雄混战之时,儒学却基本上处于独尊地位,仁政学说倍受推崇。“迂阔”之说何以竟如此幸运?原因固然很多,笔者以为,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儒家仁政学说中包含的民族凝聚力的思想理论,适应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多依托于统一国家的形式,故民族凝聚力又多表现为统…  相似文献   

5.
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中,如何看待“传统”,成为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焦点。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用什么作为判断优秀文化传统的理论根据和现实价值标准?论者之间见仁见智,分歧甚大。与此紧密联系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今天,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怎样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形成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有现实担当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中等医学教育的困惑与变革贵州省黔南卫生学校(558000)李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医学教育再一次面临挑战。商品经济堂而皇之地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任务论”向“公益论”转化,愈来愈强烈地震撼着中...  相似文献   

7.
《民族之花河州一新穆斯林散记》是一部反映回族和宗教人物的纪实散文集。书中记述的“主人公”均系真人真事,以小见大,展示穆斯林社会各阶层人士纯朴善良的德性、爱国爱教的行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由微知著,通过西北特别是河州地区的普通人物的生活,生动描绘出“回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他没有单独的语言、文字和疆域,没有被同化,反而得到很大的发展、壮大,对祖国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周总理语)该书作者马进是位新穆斯林,为信仰之诚,为民族精神之追求,虽年迈且残疾,不顾“自谋生计”的条件,20年撰写不止,终有所成。…  相似文献   

8.
会议总结     
会议总结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孔庆榕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2月9日至12日,在广东中山市召开。与会者不仅有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甘肃、山西、新疆、上海、广东的学者,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香港的来宾和学者,共约200人;提交会议论文100多篇,现将会议和论文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一、关于民族凝聚力的界定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点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民族凝聚力是与民族的产生同时产生的,没有凝聚力不可能形成民族,失去凝聚力的民族就要灭亡。并认为,民族的凝聚力是指能使该民族成为有机整体的内在力量。然而这种力量是精神的抑或物质的,看法却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民族凝聚力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发展而形成的精神力量。并认为应当把民族凝聚力本身与凝聚力产生、增强所依赖的条件、因素区分开来,民族凝聚力本身是一种感情力量,是民族的价值观念。另一种意见认为,民族凝聚力有物质凝聚力与精神凝聚力之分。精神凝聚力又可称为“民族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作者详细考察了“Bedeutung”一词在德语中的标准意义,以及弗雷格在其著述中使用它的各种情况,并仔细回顾了在英语哲学界对这个词的翻译和理解所发生的争论及其理由。他不太赞成把“Bedeutung”译为“meaning”(意义)和“significance”(意谓)一类的词,他还反驳了支持这类译法的三个论证。“公正地讲,‘reference’(所指)和‘refer to’(指称)是得到最广泛认可的翻译。”他区分了“Bedeutung”的水平意义和垂直意义,前者是指语言表达式相互之间的关系,后者是指语言表达式与语言之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弗雷格更多地从“对象”的意义上使用“Bedeutung”一词。鉴于弗雷格使用“Bedeutung”的模糊性和怪异性,作者建议用“reference”及其近似词来翻译“Bedeutung”及其近似词,它兼有“指称”(作为关系)和“所指”(作为对象)的模糊性;并把该德语原词置于相应译文之后的括号内。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卜鼎焕1“民族的精神”不同于“民族精神”。“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涵义广泛的种概念,它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情绪等等一切民族精神方面的特性,包含了一个民族正反两方面的特性,它反映了每个民族别具一格的民族风貌。而民族精神则是一种民族的精华和灵魂的东西,是一种稳定的、作为精神支柱的东西,它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觉性,特别是能够诱发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民族精神的全部思想呈现出积极风采。我们所讲的民族精神就是指作为精神支柱的民族精神,因为弘扬了这种民族精神,就能诱发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精神具有如下特征:(一)全民性,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雏形,又由全民族的共同行为日趋丰富,并由全民族共同保持、完善,它的生命来自民族成员的社会行为,它的历史是由民族成员创造的。(二)独立性。民族精神有其相对独立性,有自己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是一个有机的集合体。民族精神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诸多要素对它产生影响,而最主要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相联系的,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要素中建构自己的独立体系,成为民族的旗帜,它的发展始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如何理解中国化?当今中国哲学不可能离开两大实践背景,这就是:方兴未艾的全球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经,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持。而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灵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文化传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古典儒学中那些强化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天命”理…  相似文献   

12.
民族凝聚力概念之界定梁山,詹小美,李玲崧根据物理学的原意以及群体凝聚力的基本理论,我们对“民族凝聚力”作了这样的界定:民族凝聚力是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民族成员为了该民族的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内聚力。一、共同特征是民族凝聚的基础。民族成员的共同社会特征包括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历史传统等等,尽管每一个因素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标准来区分不同的民族群体,但是诸要素之中的主次之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些因素之中,物质的因素(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地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构成了民族形成的基础,而且还派生出民族形成的精神要素。二、共同利益是民族疑聚的目的。共同利益的组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要素,与民族成员的共同社会特征相适应,亦可分为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大类,民族群体的共同利益在通常的情况下表现为民族群体的物质利益,这并不排除民族群体的精神利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会上升为共同利益的主要表现形式。三、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有机结合是民族凝聚的手段。民族凝聚力包括具有共同社会特征的各民族群体之间的吸引力,民族群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群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吸引力,这些因素的  相似文献   

13.
民族凝聚力探索[台湾]中国统一联盟林书扬前言民族是人类的群体生活在进化过程的某一阶段上,经多项因素的成熟而达成的一种历史性共同体。有关民族的造因,虽也含有血缘、地缘等原属于自然条件者,更主要的,还是属于后天的历史社会因素群。需要留意的一点是,民族的原有自然因素,都已成为发展中的“扬弃因子”而被融解于后天“社会属性”之中,不再单独成为民族阶段特质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是属于生物学自然科学概念的“人种”、“种族”,与属于社会科学概念的“民族”之间的重大差别。民族的形成简单地说,民族最初乃以自然的血缘地缘团体为原始起点,因经济生产力的进步而扩大其结合范围(空间条件),并延续其历史时段(时间条件),到了具备一定内涵与特质的文化系统已然完成,成为群体成员之间普遍的心理状态与共识的基础,至此,一个“民族”於焉产生。在有关民族的诸项成因中,经济为一促成因素,而文化则为一成就因素。民族的促成因与成就因,乃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的共因关系,而不是各自单独存在的主因。一个自然共同体,固然非通过经济纽带的恒常促动,无由产生及培育文化,无由达成民族的存在层次。然而,一旦达成文化实体的民族层次后,即使丧失了有形的经济纽带的维系,基于历史的惯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独立后华人民族精神与凝聚力异化的个案分析新加坡共和国教育部杨瑞文新加坡共和国自1965年独立以来,因3百万人口中有75%是华人,有人戏称为第三中国。因26年来各种族杂处,又继承了英殖民政府官僚体制,英语为唯一共同行政语,华校消失,遂形成“受英文教育者”与“受华文教育者”(包括老一辈华族移民),在华族精神文化上与民族凝聚力上分裂、割绝与对立的文化现象。一小部分受英文教育者要全盘西化,学英语,用刀叉,吃西餐,唾弃华人母族精神传统,反对华人语言文化,提出“新加坡华人非华人”,应成为“世界公民”的论调。他们崇尚英美生活方式,认同西方价值观,宣扬“文化”。另一方面,受华文教育者,包括老一辈移民却热爱华族优良传统,维护华人语言文化的传承。他们卑视异化了的华人,批评他们“变种”,不爱国,数典忘祖,成为“无根异类”。此情势发展至今年,益形尖锐化,在报章上互相攻讦,批评,互伤感情。华族精神与凝聚力至此被异化、分化而削弱、变异。新加坡华人产生这种分裂、异化的现象,正反映出200年来受到西方势力与文化冲击的结果。新加坡独立后,华人从同质的社会与文化,转变为异质、多元的社会与文化,其原因有:①英殖民及亚细安政治上的影响;②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周易学会》章程(草案)一、总则第一条组织名称:中国周易学会第二条 性质:中国周易学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委所属的专业性学术组织。第三条 宗旨:联合各地周易研究和工作者展开学术和社会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  相似文献   

16.
汉字与织绣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其中,吉祥文字与织绣的有机结合是极难得的一种艺术形式。寿字是中国吉祥文字中的最重要题材。在繁多的明清织绣品形式中,有关寿字的织绣纹样更是异彩纷呈,有书法寿字、圆寿字与长寿字、花寿字,明清织绣纹样中的寿字的装饰造型极其丰富,而其组合手法也存在多样化的特征。明清织绣纹样中的寿字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拥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性,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独具匠心中流露出中国人固有的祈福观念。对现代设计领域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多作贡献──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这句话可以形容和表达我们现在的共同心情。按照经学大师们“同门曰朋”的释义,可以说,我们都是师承中华文化门下的炎黄子孙,受“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命题的吸引,不远千里,今天会聚一堂,正所谓“同门相习”,“同气相求”,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因此,我首先要热烈祝贺这次盛会的顺利开幕,并对诸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有识人士共同切磋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我想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其根本标志也就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发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中华民族为全人类缔造了东方智慧,创建了东方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不愧为一个伟大民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有源远流长的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凝结升华而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在于她有一种由优秀文化培育并由伟大民族精神指引的坚韧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因此,我相信,我们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芳 《管子学刊》2000,(1):72-76
中国上古神话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对后代民族性格的形成又起了强化作用.神话中悲壮型英雄在文化底蕴中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们的具体行为是否成功,而在于他们有超越自然的精神力量,塑造了民族坚定顽强、崇尚精神力量的性格;神话对救世英雄的褒扬,赋予了理想人格以使命感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准则;中国上古神话的地域性,给了“天”以广阔的生存、扩展空间,使中国人意识中以天为最高主宰;神话表述的化生模式,表露了强烈的生生不息的宗族延续意识,并对后世理想化的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神研讨会由江苏省科学史与哲学史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科联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儒释道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11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会议主要讨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历史和现实的价值。代表们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固然是由儒家文化所酿就的,但道释两家也有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佛教所倡导的佛性平等、道家所鼓吹的“无待”与自由,不仅吻合了儒学的“人皆尧舜”与“乘搓浮海”的意境,而且也为早期儒家所宣扬的原始平等与博爱,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也成为传统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因素;在个案研究上,代表们对传统哲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对“谦德”,有代表认为它能和谐人际关系,也展现了先贤的坚韧与坚毅品格追求,但也有代表认为,“谦德”妨碍个性的发展与权利意识的萌生,尤其是易导致对暴政、强权的屈从。与会代表认为,凡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文化都应当发扬,在当前尤其应着力宣扬民族精神中的自强精神、重德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爱国精神。(胡发贵)南京召开儒释道与民族精  相似文献   

20.
从普遍联系的角度看,世界上任何民族文化,都有特定的精神价值,都有一定的时代意义,都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特殊贡献.从文化的有机性来看,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民族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因此,文化既有民族性的一面,又有时代性和世界性的一面.所谓文化的民族性,是指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人格、国民品性、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理论表征.它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