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易>是中国占代生命哲学的源头."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兼三才而两之"是其生命哲学中的重要命题,构成了其生命哲学思想.在<周易>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把绘画作为体悟宇宙生命的外化形式,重视生命意象的表达,以生命精神为绘画的最高原则.以阴阳和谐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以人品、胸次为绘画的必要前提.<周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构成了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和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经络是什么>中的经络定义与<内经>中经络概念的差异,提出了<经络是什么>的经络定义实质上是指经气通道的观点,认为经络研究不应是"翻译"古代文献的现代意义的研究,而应将古代科学思想提炼成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问题,从现实的针灸临床出发,并以为针灸临床服务为目的,以阐明人体有机联系的过程和方式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象思维,可以分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层面.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石涛是清初著名画家,以擅长山水画闻名于世.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其题画诗清晰地展现了其山水画深受<周易>象思维的影响,认为"画者形天地万物"、"画者从于心者也"、"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山水画创作的这个过程与<周易>象思维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历法的发展过程中,<周易>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早期主要表现为用易数解释历数,这种作用在唐以后逐渐消失;"卦气说"曾在一段时期内被作为历法的内容;而<周易>的"治历明时"思想对于历法研究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成为重要的治历原则之一.无论如何,<周易>对于古代历法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5.
<录异记>是杜光庭一部重要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但自古及今,常被目为与道教无涉的文言小说,而实际上该书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内容和结构编排上.<录异记>内容不仅记载仙类故事,还有很多与道教密切相关的图谶瑞应;结构看似混乱芜杂,实际有自己内在的组织方式,内中暗含成仙得道的"变化"学说.<录异记>是一部带有较强道教色彩的宗教文献,应该是典型的宗教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巴哈欧拉1863年离开巴格达,公开巴哈伊教前的早期作品,神秘主义色彩浓厚.重要的有巴哈欧拉称之为"最神秘的作品"--<七谷书简>、 "天启神秘中的宝藏"--<隐言经>、还包括<四谷书>、 <确信之道>和<神圣奥妙之精华>等.  相似文献   

7.
<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云:"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从表现手段看,"一画"不仅仅是中国画技法中所谓的以线造型进行勾勒的一笔而是能够体现"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的总体要求是能够在最高层面体现出中国画美学意蕴的具体而又抽象的表现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绘画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运用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之外,同时也受到各个朝代文人画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西方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西方绘画的色彩观也在逐渐影响渗透着传统中国画色彩的表现,中国画的色彩开始趋于个性化、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近日,当代"美术名家中国画创作经典丛书"之一<绢画画马技法>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出版.书高28.5厘米、宽21厘米、60页、彩色,塑封.嫩黄色的封面为一匹背侧俯首紫花斑点马,马体后衬春末夏初之垂柳,不由令人想起唐人"系马高楼垂柳边"的诗句.折页封二为作者生活照及简介.第三页为序文,略叙了绢画的源流:绢是画马运用最早的材料.早在东晋时期,画圣顾恺之就根据三国时期大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画马于绢了.  相似文献   

10.
论帝与上下     
"帝"是先秦易学与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周易·说卦>云:"帝出乎震,……"<周易>经传中多次提到"帝"."帝"的概念中包含有多种意义,如:谛、天、是、正等等.古人又说"上下帝","上下"与"帝"同义.  相似文献   

11.
论《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古代"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境遇学"是如何应对境遇的"学问",其着眼点在于提升个体生命的"境界".<周易>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境遇学"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周易·大象传>所预设的境遇是方方面面的,其应对之方也是随宜变化的,其中体现着非凡的道德智慧.但它属于"不占之易",可操作性不强.当代西方的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作企业战略研究与个人生涯规划分析,与<周易>境遇学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尝试将中国古老的"<周易>境遇学"与当代西方"SWOT分析法"相结合,提出<周易>境遇学SWOT分析法".  相似文献   

13.
宇宙论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内容.纬书的宇宙论以<易传>的宇宙论为基本构架,融合了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宇宙论.纬书的宇宙论是中国古代宇宙论思想发展的结果.宇宙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老子首先开创了中国的宇宙论传统,<庄子>、<淮南子>等书中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思想.新出土的<太一生水>、<恒先>都属于道家系统.纬书的宇宙论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青鸟>以"寻找"作为线索和情节发展的动力,剧中出现的每一事物都富于象征意义,向人们昭示着深刻的哲理;<仙剑>中几乎所有的事件和情节都是拜月教主用来完成自己"寻找-探求"命题的棋子,而该剧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对"爱"的探讨也贯穿始终.两剧都不约而同地具有浓厚的童话色彩,主要包括万物有灵论的立场、符号化的人物设置、积极乐观的理想主义色彩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从中西哲学比较的观点看,中国哲学原本富含历程思想.因此在中西文化接触的初期,中国学者十分欢迎博格森(Henri Bergson)、詹姆士(William James)、杜威(John Dewey)、怀特海(A.N.Whitehead)等人的思想.中国哲学的历程思想最早渊源于<易经>.<易>视宇宙为创进不已的场域,所谓"生生之谓易",可说是最早论及"时间"概念的古代经典.当代中国哲学家方东美首先指出怀氏的机体哲学与中国的<易经>思想颇为接近.认为<易经>提供了儒家一套自然形上学,其中"宇宙"是基于时间迁流、生生不已的创化历程,而个人则是参赞化育、践形尽性的"时际人".方东美之后,程石泉先生踵其学.深究<易经">,进一步发挥其中的时间哲学.简而言之.方、程二先生均认为<易>之为书,广大悉备,贯通天人,实为儒家形而上学之本源.  相似文献   

16.
汉画像所表现的传统审美观念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汉民族不仅有一部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且还有一个图像表现的世界.<易>日:"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图"和"书"在古代是并重的,而且由来久远.可惜后来图谱日亡而书独存.汉代画像的出土,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古代审美观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积淀了十分深厚的音乐文化.孔子整理的先秦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中<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只可惜今已亡佚.<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乐的言论这对我们研究先秦乐文化是弥足珍贵的.孔子对待先人的制度一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意思是说,只阐述古代制度不擅自添加或创作.可见孔子是古代制度(尤其是周代礼仪制度)顽强的捍卫者和继承人.因而<论语>中的乐论,虽多不是正面论述却可谓先秦正统乐制度的代表性言论.  相似文献   

18.
<象征交换与死亡>是鲍德利亚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在鲍德里亚的众多著作中,尤以<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哲学色彩最重.鲍德里亚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象征交换"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从"象征交换与死亡"这一独特的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批判.  相似文献   

19.
袁磊 《美与时代》2004,(4):12-14
<人间词话>指出: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为"有我"之境;张先<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为"无我"之境.艺术创作也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郑板桥一竹画,曾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有我"之境;旧俄罗斯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作了更深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中国画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中国画这种水墨为上的固有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中国画需在审美观念、形式构成、墨彩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观念和实践上的创新与拓展,实现中国画墨彩的互补,促进中国画色彩向现代的转换.中国画色彩的问题已被推到了中国画革新的前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