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伟宾  于睿  李春 《心理学报》2013,45(3):253-262
对词语进行生存加工能提高记忆成绩,这种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已得到不少研究的验证,且大多数研究表明生存优势是一种独特的编码方式(Nairne&Pandeirada,2011)。但是,Butler等人(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中生存加工带来的记忆优势可能是一致性效应(即编码任务与编码的材料之间具有一致性)的作用。本文在2个实验中选用与生存和抢劫加工条件相关程度不同的词(高中低)为实验材料,采用生存加工、抢劫加工、愉悦度和有意学习为实验条件,研究一致性和相关性在记忆生存优势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生存条件下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愉悦度条件和有意学习条件,这说明的确存在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2)高生存相关词在生存加工条件下产生了记忆优势,而中、低生存相关词在2种加工条件下记忆成绩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加工条件的一致性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记忆的生存优势效应;(3)词语自身的生存相关性没有表现出较强的记忆优势,当然这也可能与实验材料的词频有关。研究结果支持了Nairne和Pandeirada(2011)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事件性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主要是执行前的加工机制进行研究。控制条件为单纯的背景任务,实验条件为背景任务含前瞻记忆任务,对两种条件下非靶线索的行为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控制条件,可能说明两种条件的认知过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ERPs上主要体现为刺激呈现200ms以后,两种条件的波形和脑地形图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支持预备注意加工和记忆加工理论,也部分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使用延迟的提取错误范式和R/K/G范式相结合的方法,从编码、误导和提取这三个加工阶段中重要影响因素对记忆暗示感受性产生的交互效应出发,深入考查了记忆暗示感受性产生过程中动态的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成分贡献。结果发现:(1)相比无意加工,编码阶段的有意加工更有利于记忆暗示感受性的产生。(2)当个体在编码阶段进行有意加工时,时间压力干扰能发挥其效应,明显提高了其记忆暗示感受性。(3)浅加工编码、时间压力条件下的记忆暗示感受性包含更多的自动加工成分;深加工编码条件下的记忆暗示感受性包含更多的控制加工成分。  相似文献   

4.
外显、内隐记忆中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社会定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  李寿欣 《心理科学》2006,29(5):1111-1115
以中文双字词为实验材料,分别从两个层面探讨场依存个体与场独立个体对社会词或非社会词的记忆有无偏向。实验一采用双任务,分散注意学习条件,实验二引入加工分离程序(PDP)。研究结果表明:(1)在双任务分散注意学习条件下,场依存个体对非目标社会词存在记忆偏向。(2)在内隐记忆成绩上,场依存个体对社会词存在记忆偏向,场独立个体对非社会词存在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5.
高虹  李杨卓  胡蝶  朱敏  高湘萍  胡天翊 《心理学报》2018,50(12):1356-1368
研究采用注意网络测验任务(attention network test, ANT), 分别检验自我相关信息在注意的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网络上的加工效率差异, 以揭示自我信息识别优势的注意机制。实验1考察了面孔类型(自我面孔或他人面孔)在3种注意网络下的加工效率差异; 实验2采用自我联结学习范式对实验1进行验证; 实验3将颜色类型(红色或绿色)作为目标刺激, 面孔类型作为背景, 以考察任务无关自我信息是否对注意网络加工效率有影响。研究结果发现, 当自我信息为目标时, 个体在注意定向网络上存在加工效率优势, 而警觉和执行控制网络上没有加工效率差异。当自我相关信息与任务无关时, 在注意的警觉、定向和执行控制网络中均未表现出加工效率优势。说明了自我信息的注意优势发生在注意定向网络上, 且受任务优先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以构建留学生的汉字语音库为共同目标的合作学习情境下,考察了合作学习中的监控者是否会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实验一中,协助者朗读两字表的单字并接受定向遗忘或记忆字表中单字的指令;监控者监控发音的流畅性或准确性,并单独接受再认测验;实验二在协助者重新朗读单字的条件下监控者接受再认测验。结果发现:(1)实验一中,监控者只在深层监控发音准确性的任务时,再认成绩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浅层监控发音流畅性的任务中未表现出定向遗忘效应;(2)实验二中在测验阶段复原学习情境后,深浅监控任务下的再认成绩虽存在显著差异,但定向遗忘效应也消失了。综合两个实验表明,合作学习情境下,非有意遗忘的监控者的定向遗忘效应与监控任务深度和学习情境复原与否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任务范式,探讨了加工焦点性和进行中任务负荷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加工的焦点性和加工类型的一致性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实验二探讨进行中任务负荷对不同认知方式大学生在在焦点加工和非焦点加工条件下前瞻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焦点加工条件下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非焦点加工,且不受进行中任务负荷的影响;不管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的加工类型是否一致,在进行中任务负荷较高且非焦点加工条件下,场独立大学生的前瞻记忆成绩高于场依存大学生。本研究结果支持多重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8.
黄思捷  孟迎芳 《心理科学》2021,44(6):1305-1312
注意促进效应指学习阶段采用目标探测性质的二级任务,不仅不会降低同时呈现的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反而会促进其记忆。为进一步探究对背景信息的编码意识是否会影响该效应,本研究设置了有意与无意两种编码条件,并引入“记得/知道”判断进一步将再认区分为回想和熟悉性。结果表明,无意编码下也会产生ABE,但不同的编码条件下,目标探测所促进的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存在差异。有意编码条件下,目标探测促进的更多是对背景信息的精细加工,而无意编码条件下,目标探测促进的更多是对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相似文献   

9.
王慧媛  隋洁  张明 《心理学报》2016,(7):783-793
采用线索化范式,操作性地建立线索和靶子间的关联,通过比较不同搜索策略任务下不同线索靶子关联条件间的捕获量考察关联水平及搜索策略对注意捕获的作用,并分析抽象的意义概念对空间注意分配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意义线索的注意捕获符合关联性的注意定向假说,只有符合当前注意控制定势的线索才具有捕获注意的能力;(2)知觉关联在调节无意注意定向上具有主导性,调节能力强,能将其他因素效应掩盖;语义关联单独作用时对无意注意定向有调节作用,但调节程度小,效应易被掩盖;(3)搜索策略虽然能够大大提高反应速度,但只有基于特征独子的搜索模式对无意注意定向有调节作用,且调节能力有限。研究再次认证了空间无意注意转移中注意控制定势的作用,同时指出抽象的概念加工能够根据当前的环境有效指导后续的选择和行为。  相似文献   

10.
关于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大多从信息编码角度考察自我参照的加工优势, 但作为记忆过程的另一重要方面, 自我参照对遗忘影响的研究较少。遗忘自身经历的情绪性记忆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研究采用项目法定向遗忘范式(item-method directed forgetting)考察了自我参照对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的影响。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都表明参照方式会影响定向遗忘:自我参照条件下的材料会发生定向遗忘; 而他人参照条件下的材料不会发生定向遗忘, 两种参照方式下材料间区辨性的不同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 实验二采用回忆测试发现:自我参照对不同效价的情绪性记忆定向遗忘产生了不同影响, 而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动机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情绪记忆增强(Emotionally Enhanced Memory, EEM)效应受到刺激的唤醒度和效价的影响。Kensinger 等人提出依赖于唤醒的 EEM 效应与自动加工相联系,依赖于效价的 EEM 效应与控制加工相联系。然而现有研究并不能为这一假设提供充分的证据。本研究的三个实验采用学习--再认范式和 DA 范式(divided attention paradigm)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考察了在两种注意条件下依赖于唤醒和依赖于效价的EEM 效应在编码阶段的加工机制。结果发现,中性词、正性非唤醒词、负性非唤醒词在集中注意条件下的记忆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分散注意条件下的记忆再认成绩;正性唤醒词在集中注意条件下的记忆再认成绩也显著高于分散注意条件下的记忆再认成绩,但负性唤醒词的记忆再认成绩在两种注意条件下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依赖于效价的 EEM 效应与控制加工相联系,而依赖于唤醒的 EEM 效应并不总是与自动加工相联系,其加工还受到情绪效价的调节,对于负性刺激,依赖于唤醒的 EEM 效应与自动加工相联系;对于正性刺激,依赖于唤醒的EEM效应则与控制加工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使用DRM范式考察了错误记忆产生过程中无意识激活的存在与否。通过操纵实验任务和呈现方式,导致被试对学习词表的无意加工和不同水平的有意加工。结果发现,无意加工时所产生的对关键诱饵的无意识激活足以导致错误记忆效应,说明对词表的有意加工并非错误记忆产生所必需。随着对词表有意加工水平的提高,多次无意识激活的累积可导致增强的错误记忆效应,且表现出与真实记忆的共变,而阻断连续激活累积的因素可有效降低错误记忆  相似文献   

13.
李寿欣  董立达  宫大志 《心理学报》2008,40(11):1149-1157
采用经典实验室研究范式,实验一探讨了前瞻记忆任务为知觉加工条件下,注意状态和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一致和不一致时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实验二探讨了前瞻记忆任务为语义加工条件下,注意状态和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一致和不一致时对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前瞻记忆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前瞻记忆任务加工类型是语义加工和知觉加工两种条件下,场依存与场独立个体均发现了TAP效应的存在,而且场依存个体表现出更明显的TAP效应;(2)当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的加工类型不一致时,场独立个体的前瞻记忆成绩明显高于场依存个体,而在两类任务加工类型一致情况下,场独立与场依存个体的前瞻记忆成绩不存在明显差异;(3)在前瞻记忆任务是知觉加工时,分心对前瞻记忆成绩有明显不利的影响;而在前瞻记忆任务是语义加工时,只有当前瞻记忆任务与进行中任务加工类型不一致时,分心对前瞻记忆才有明显不利的影响,而且在分心条件下的TAP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知觉或记忆条件下对连续变化刺激的相似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蓉  阴国恩  郑金香 《心理科学》2005,28(3):558-561
控制不同材料(图形和字母)的大小、位置和长宽比连续变化,在标准和待判断刺激同时(知觉任务)或相继呈现(记忆任务)两种条件下进行相似判断的实验研究。结论为(1)任务方式对图形的相似判断有非常显著的影响;(2)知觉任务中相似判断的反应时非常显著地长于记忆任务中的反应时;(3)对材料各种特征的相似判断和加工速度差异非常显著.某些特征在相似表征中有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贾喆  毛伟宾  朱永泽 《心理科学》2014,37(4):840-844
本研究使用消极情绪视频片段作为实验材料,采用词表法定向遗忘范式,用2个实验分别考察了内容与自我关联性对负性情绪要义和细节记忆的定向遗忘及其权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内容关联性对定向遗忘几乎没有影响,在内容关联条件下,遗忘提示只增加了要义记忆没有增加细节记忆;(2)自我关联性对定向遗忘产生了影响,自我关联条件下出现了定向遗忘,而自我无关条件下定向遗忘消失;(3) 关联性对细节和要义记忆有不同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要义-细节权衡。  相似文献   

16.
在定向遗忘条件下探讨DRM词加工时产生的错误记忆现象,并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操纵了词的深、浅加工以及词所处的情境。实验一的结果发现只在深加工时,F指令下的DRM词受到抑制激活,低于R指令下的再认正确率,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也与各指令下DRM词的恢复提取密切相关;实验二的结果发现集中情境和随机情境均会受到遗忘指令的影响抑制DRM词的正确再认,但集中情境下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与各指令下DRM词的恢复提取关联更紧密。在定向遗忘条件下,用FTT理论解释实验一的结果较为合理,用AAT理论解释实验二的结果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过程分离程序下的自动化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樊春雷  朱滢 《心理科学》2002,25(4):446-449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的学习阶段涉及两类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与此相对应,记忆的提取过程可区分为有意识提取和自动化提取。研究者发现,自动化提取一般不受信息加工水平的影响,这被称为自动化提取的不变性。不过,在任务分离范式下的实验研究中会出现不变性受到破坏的情况。比如,学习阶段的概念编码有时会提高间接测验的成绩,不同的加工水平导致间接测验任务发生不同变化。同时,自动化加工也会影响直接测验任务的成绩。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任务分离范式的实验假设有关。任务分离范式把直接测验任务和间接测验任务分别等同于有意识记忆和自动化记忆的纯净测量,但这一假设通常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探讨提取抑制能否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以自编的DRM词表为实验材料,实验1采用有意遗忘范式(有意抑制),实验2采用部分线索效应范式(无意抑制).实验1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记住”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记住”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遗忘”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实验2结果发现:关键诱饵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错误回忆成绩;学过项目在“无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显著高于“部分线索”条件下的正确回忆成绩.研究结果提示:有意和无意两种提取抑制都可以降低错误记忆,结果支持基于激活与监测的双加工理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知觉线索影响个体的高级认知--元记忆。元记忆指个体对自己学习和记忆活动的认知, 其核心成分是监测和控制。研究发现, 多种知觉线索(如字体大小、音量、文本清晰度、重量、亮度等)影响个体的元记忆监测(如学习判断和自信心评定)及控制(如学习时间分配)。这种影响可能是加工流畅性所致, 也可能基于人们的信念产生。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探究知觉线索影响元记忆监控的条件, 并厘清加工流畅性和信念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前瞻记忆后效(aftereffects of prospective memory)是指个体错误地重复执行已完成的前瞻记忆意向或已完成的意向对进行中任务产生干扰的现象。基于前瞻记忆多重加工理论,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任务特征(前瞻记忆任务特征、进行中任务特征、任务情境)和个体特征会调节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目前,关于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自动化加工、控制加工、提取-抑制加工、停止标记加工、双加工和动态多重加工等。其中,自动化加工可分为反射-联结加工和差异-搜索加工,而控制加工又可分为监控加工和抑制加工。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形成与自动化加工和监控加工关系更密切,而后效的消退更依赖抑制加工。未来研究需深入考察事件性前瞻记忆后效的加工机制,增加对不同类型以及自然情境中前瞻记忆后效的考察,注重探究降低前瞻记忆后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