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海丽  蔡先金 《管子学刊》2007,(2):86-89,111
“慎独”论来源于孔子及其儒门对《诗》之解读与阐发,然后由诗学话语转化为整个儒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即“慎独”儒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诗学到哲学的渐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层累”递进的过程中,“慎独”被赋予了许多新的不同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慎独"是我国儒家学说当中有关道德实践的一个崇高境界,指在独处时仍能谨慎不苟.临床医生经常独自面临两难的选择,只有秉持"慎独"的理念,加强道德修养,方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3.
恪守“慎独”牛敬业“慎独”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既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它强调了不仅要在“隐”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微”上下功夫。刘少奇同志讲:在思想上、言行上严格约束自己,最好...  相似文献   

4.
刘宗周(1578~1645),原名宪章,字起东,号念台,明代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因讲学于山阴县城北的蕺山,自称蕺山长,学者称蕺山先生.刘宗周是晚明著名的儒学大师,其学以"慎独'为宗.蕺山门人黄宗羲论其师之思想日:"先生宗旨为'慎独'.  相似文献   

5.
慎独者心安     
刘行 《天风》2022,(7):38-39
<正>“慎独”最早出自儒家经典《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意思是一个人在单独行动时,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或法律之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因此,慎独者当有敬畏、警醒、谨守的心。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一种重要的修养方式叫“慎独”,意思是一人独处时,其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解释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古兰经》是规范穆斯林行为的准则,其中包括许多指导人们生活修养的...  相似文献   

7.
慎独之道     
我们有时在人家的中堂看到两个大字“慎独”,主人大约是以此来自警自励、“慎独”,照字面理解,就是“独处时要谨慎”的意思。 “慎独”最早出自于先秦《礼记·大学》,我国2000年前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大学》《中庸》出于宋儒所说的一脉相承的思想谱系,但从思想内容来看,二者有诸多不同。如《大学》言心而不及性,《中庸》则言性而不及心,由此造成了修养方式上的不同:《大学》重在"正心",《中庸》重在"尽性"。此外,二者虽然都讲"慎独",但其内涵也不相同:《大学》的"慎独"与"心"有关,并包含内心"诚意"和外在"独处"两个方面;而《中庸》的"慎独"仅包含内在之"性"一个方面。最后,二者的最终目标大为不同:《大学》的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处理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庸》则要达至"与天地参"的理想目标,面对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因此,从理论建构上讲,《大学》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过程,《中庸》则是上贯下通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慎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其内涵已广为人知,但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桐径庭,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慎独"作为原始儒家圣贤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道德境界,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对当今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要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必须加强"慎独"之德的培养,而培养"慎独"之德的重要途径就是道德主体要心怀诚意和心存敬畏。  相似文献   

11.
马爱菊 《孔子研究》2023,(1):77-82+158-159
曾子在思想史上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慎独”观念,其本质在于自我证成,其含义可从两个维度解读。从空间维度上分析,“慎独”既扬弃公、私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化私入公,融独为众,“慎”的一贯与一致性,消融弥合了人前私下的双重伦理空间,从而克服了异化与分裂。从精神维度而言,“慎独”指涉诚实守诺,对理念信仰、对礼义、对使命诺言的绝对坚守践行,追求的是一种极致化的道德自律和自我教化,从而实现自我统一,文质彬彬,俯仰均自足自信。曾子的“慎独”彰显了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它以独特的自持与自省,既显示了儒家穷达不变修齐治平的入世信念,也深刻揭示了儒家力主“反身而诚”、成己成人的自信与自强;既沃润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丰富了中国古代儒家为仁由己的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2.
正说实话,很多时候,我们必须面对自己,必须面对自己的孤独。要知道,很多时候,一些事情必须自己去完成,而且在做事的过程中,即使没有其他人监督,我们也一样去完成,不会因为没人看见就去做一些手脚。这时的孤独,就是慎独,就是最高级别的孤独。如果说孤独是一汪小水潭,那么慎独就是一片海。那份辽阔和深邃,就像一个人经过辛苦攀登,抵达顶峰之后才能见到的世界。在慎独的世界里,任何外界  相似文献   

13.
宋明儒家强调"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即本体即工夫",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都是道德问题,强调在道德修养中体悟道德本体,无论是朱熹的主"敬"、陆九渊的主"静",还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皆是如此。刘宗周的"慎独"说融合了"理""气""心""性"本体论,赋予"意"和"知"道德本体意蕴,特标为粹然至善的"独体",强化了本体的道德意义;以"慎独"统领圣学工夫,通过"敬""主静""慎""诚"工夫的持守来呈现"独"本体至善,使道德本体与工夫融通合一。其理论以"慎独"为立学宗旨,统合传统道德本体与工夫,是对传统"慎独"学说的总结与超越。  相似文献   

14.
“慎”德有两个维度:慎微与慎独。慎微之德重“微”,慎独之德重“隐”,不愧屋漏是慎独要达到的很高标准,其建立以良心为心理基地,其意义在于人的自我制约。  相似文献   

15.
"慎",是中国古代贤人推崇的基本德性之一.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分析,慎德有两个重要的维度,即慎微与慎独.慎德的这两个重要维度,既存在着共同点,又各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功能.对于道德修养来说,这二者都不可或缺,但又不应等量齐观.本文拟根据古人的有关论述,对这两个概念作出初步辨析,并说明这二者在道德修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淡定     
正制欲、慎独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淡定。淡定,是人的内心平和,不去多思、多想、多虑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有个广告词叫"简约而不简单"。说人的穿着一定要简约,不要奇装异服、过于花哨,但是为人则不能简单,而要追求不凡。简约,用在修身修心上就是从容而淡定。从容,是任何事情都不会使他慌乱,不会扰乱他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宋明儒者的重要代表朱子、王阳明与弟子邹东廓、刘蕺山,阐释并比较各家对"戒惧""慎独"工夫的不同解释。"戒惧""慎独"工夫经由宋明儒者的不断实践,工夫的内容、着力点、用功时段及体用关系等呈现出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分解至浑一的不断深化而超越之过程,最终归显于密。因此可以说,刘蕺山的"慎独"工夫达到了宋明理学心性工夫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慎独是面对自己时的一种"毋自欺"状态,但学界对于"自欺"时的种种生存状态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对"小人"和"常人",以及受观念和情感引导的诸种生存状态的分析,本文认为,真正的"毋自欺"需要引入对天命之性的分析。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朱熹和王阳明在本体论上分析慎独与天命之关系的不足:前者是支离的,后者则遗忘了生存本身而可能进入更深的自欺状态。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一个在天命意识中解释慎独的新视角。这些分析显示,只有在与天命之性同在的状态下,才可能是毋自欺的;而传统的工夫论和本体论视角无以揭示真实的毋自欺状态,我们需要重新唤起在"敬"中的天命意识;这也是传统儒学能够与西学对话的关键之点。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是一种财富,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了个人隐私伦理的失范现象,儒家伦理在构建大数据隐私伦理有其独到之处。以儒家伦理为视角,对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从儒家的诚信、忠恕和慎独等方面探讨其对隐私的保护价值,揭示了儒家的诚信之本为数据的采集和存储设置了道德底线,慎独之法为数据的监测分享提供了操守方法,忠恕之道为数据的挖掘利用树立了伦理法则,这些对解决数据的高效利用与保障个人隐私的两难问题提供了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慎独"之说,出于《中庸》,其首章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中庸》篇中,子思用心于"诚",然而"诚"的基础则在于"慎独"二字。何以言之?《中庸》首篇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