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舍勒对"爱"分别从认识论、本体论、社会理论等层面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在认识论层面,他将认识奠基于爱,为重建西方精神世界提出了奠基性的方向;在本体论层面,他认为人首先是爱之在者,人之在属于爱的秩序,爱的秩序是道德核心;在社会理论层面,他揭示了重建基于共契精神的爱的共同体是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恩"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的本质是仁慈、爱,恩惠形成于人类之爱."爱"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意,源于人类的基本需要."爱"分为"爱己"和"爱人",基于二者之上的恩德也就相应地分为感恩道德和施恩道德."感恩"是对"他爱"的道德回应,"施恩"是"爱人"的道德自觉.前者体现的是"恩"的道德责任,后者则是"恩"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3.
人对物究竟应给予物什么样的道德关爱?这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学具有普爱意识,自先贤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的主张以来,物一直是道德关爱的对象,但同时在"爱有差等"观念的支配下,对物的爱又不同于人,其间显现出普爱与差爱的矛盾冲突。朱熹在本体论上以"生生之仁"确立了人、物的平等意识。而在现实生活世界里,万物所自有的客观等级秩序以及人所面临的不同道德情景,人又会以"差等之爱"的情感方式表现出来。朱熹用"理一分殊"来化解"普爱"与"差爱"的冲突,以"推己于物"和"用之有时,取之有节"的方式展现人对万物的仁爱之情。  相似文献   

4.
江鸟 《天风》2010,(11):9-11
<正>孩子们,我们的爱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爱,必须是真实的爱,用行动证明出来!——约—3:18(现代中文译本)基督教是一个"爱"的宗教。圣经中关于"爱"的教导比比皆是。主耶稣讲到律法的总纲,将其概括为"爱神"和"爱人"(参太22:34-40)。讲"爱"最突出的经文是《哥林多前书》13章,人们甚至称之为"爱的篇章"或是"爱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作为情感的爱与作为义务的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传有 《哲学研究》2012,(5):106-112
<正>一康德在讨论道德行为时,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看待爱的问题。如人们所知,康德是不赞成以爱这种情感作为道德行为的动机的。因为他认为,一方面,爱作为一种情感具有特殊性、相对性,而不具有普遍性,但作为义务之根基的道德法则是具有普遍性的,因而爱不能成为道德义务;另一方面,作为义务或责任,应当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为"义务是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爱的感悟     
董爱宏 《天风》2004,(9):45-45
在教室的墙上,我曾精心地用绿色的卡片拼成一个大的"爱"字。最后将学生和我的名字写在上面,拼成一个由42个人名组成的"爱"字,因此告诉大家生活在一个爱的团契里。 还记得那一天我将我的名字填写在"爱"字的底部。作为柱角和注脚。从写成的"爱"字来看,我是在最底部,并且从写字的过程来说是最后完成的几笔。我想作为老师应藉着祷告托起他们,但最后我发现主在我身上是精心绘制的几笔。  相似文献   

7.
音乐与情绪     
何新 《美与时代》2004,(4):45-46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同音乐的爱好是超越纯理性的,而"情绪"、"情感"、"感受"、"爱恶"已经假设成为音乐中所必有的部分,甚至成为音乐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但究竟这些词语代表着什么含义呢?是否所有的音乐都是"情绪化"的呢?在某一个极端,有些艺术的确是情绪化--甚至是令人太激动;但在另一个极端,有些作品过分"冷清",过于谨慎,而在二者中间似乎有着许多渐进程度的各种情绪变化.是否所有音乐作品都与这条"情绪线"有着关系?作为艺术教育者,能否对以上的问题有着清楚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去体验艺术,了解艺术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爱的力量     
蒋文霞 《天风》2007,(16):33
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爱是人间最珍贵的礼物。爱所产生的力量大而无比,爱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爱能够挽救一个破碎的家庭,爱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在《撒母耳记上》18章,因为妇士舞蹈唱和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  相似文献   

9.
慈善源于爱     
<正>慈善,是以一颗慈爱之心,去做一些帮助困难人群的善举,而慈善的核心是一个"爱"字。爱从哪里来?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爱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人之初,性本无善恶,一切都是后天育成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所以,爱和其他一切学科一样,也是教会的、学会的。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从小洒下"爱的种子",长大了才可能生长成一颗慈善之心。  相似文献   

10.
陈华 《美与时代》2007,(1):48-50
梵·高是世界艺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一生孤独、忧郁,不懂得爱自己,从未有过弗洛姆所定义的"真正的爱".虽通过绘画这种创造性行为与外界建立了一定联系,但终未能摆脱孤立状态,在极度孤独、悲观绝望中选择了自杀.梵·高的经历证实了弗洛姆的观点:一个人要具有爱的能力,就需培养独立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叶汝贤先生是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本文就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唯物史观的发展趋势和创新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作挂一漏万的心路展示,以凸现叶汝贤先生几十年来在精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所张扬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神和"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12.
异端两千年--大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于异端学的兴趣源自对于"大师"爱克哈特的生平和著作的多年研究.因此,笔者是在提出应该对异端现象具有某种宽容或者说是同情的爱克哈特派观点的框架内,试图对自"异端之父"西门·马古斯"行传"到第二个千年末的"基督教的反面"做一个评述,特别是要比较深入地阐释中世纪时代.[1]  相似文献   

13.
基督徒在人间应当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成全神的律法就是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和"爱人如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又是一名基督徒,我更加认识到好基督徒必须是好公民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0,(10):23-23
<正>在正方形的木板上,以砖红色为底色调,以象征纯洁的白色表现画面中一个大大的篆书"爱"字,将"爱"字上面的笔画设计成"十字架",中间是胸怀,将"国"字设计在胸中的红色心形图案上面,"教"和"爱"字中的心形紧密相连,预示中国广大的基督徒是用心在爱国、爱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基督宗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圣神"为主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圣神的位格性"问题:首先,圣神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如何能够与圣父与圣子、亦即天主内的其它两个独立实体共有同一个本质。其次,圣神作为"爱"的存在论本体,如何有别于其它两个位格,而被特别地称之为"爱"。再次,圣神作为一切可能的受造物的绝对主体,如何现实地作用于一切可能的受造物。如此,关于"圣神的位格性"的问题,就得到了一个较为全面与充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雪峰 《天风》1994,(收录汇总):34-34
使徒保罗在写给提摩太的书信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上帝的教会呢?"(提前3:4-5)这段话主要论述监督的资格,他们在担起"照管上帝的教会"这个神圣的职责之前,应当首先学会"管理自己的家".保罗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作为监督,应当把爱教会和爱家庭统一起来!保罗的这个教导不只适用于监督这个群体,也适用于每一个基督徒.可是,现实中的基督徒,有时却会因为爱教会而忽视了爱家庭.  相似文献   

17.
圣经<创世记>开篇即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创1:1),这是基督教信仰的起点,也是上帝自我启示的开始.在随后的经文中,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和谐、有序、充满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冀慎杰 《天风》2008,(3):30-31
理所当然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按道理应当这样".理所当然的事是指人的常理之事,也是人必须要做的事.在全部圣经中,提到理所当然的事有三件--爱主、完全奉献和孝敬父母.  相似文献   

19.
    
正很久以前,有一座孤岛,岛上住着所有的情感:快乐、忧伤、知识以及剩余的其他情感,其中也包括了爱。有一天,情感们得知,这座小岛将要沉没,他们都开始建造船只准备离开。除了一个:爱。 爱是唯一一个选择留下的,它固执地想坚守到最后一刻。 当整座岛屿几乎覆灭时,爱决定向他人求助。 财富驶着一艘豪华游轮经过爱的身旁,爱恳求道:"财富啊,你能带上我吗?" 财富回答说:"不,不行,我的船上装满了金银珠宝,没有空地留给你啦。"  相似文献   

20.
接受,也是爱     
衣娜 《天风》2013,8(8):17
在教会中,我们常常被教导"施比受更为有福"、"爱人如己"和"彼此相爱",却很少接受爱的教导,仿佛接受爱只存在于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中。不知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付出爱,给爱一个寄托;同时,也需要接受爱,来满足心灵的需要,让爱传递下去。圣经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耶稣虽然是施爱者,但却肯接受人的爱来表达他对人的接纳。还记得,一个有罪的女子,大庭广众之下,在耶稣脚前哭,用泪水湿了他的脚,用头发擦干,用嘴亲耶稣的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