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续读马王堆帛书《衷》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接前文,本文系对<衷>篇后半部分的解读,作者对这部分文字作了详细的辨析疏理,比照贯通今本<易传>及汉魏诸家之说,揭示出帛书<衷>篇丰富的易学内涵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系对帛书<衷>篇前半部分的解读,作者不仅对<衷>篇所释诸卦之文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而且又将其所释之义与今本<易传>及汉魏诸家之说参照互通,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认为<衷>篇解卦时使用了"旁通"说;通过文句格式的比较,发现<衷>篇前文所释诸卦之文字应早于<衷>篇后文及今本<系辞·下>的"三陈九卦";通过对<说卦>相关文字的解读,证明在今、帛本"天地定位"章的差异问题上,应以帛本之说为是.  相似文献   

3.
点校本<朱子语类>卷七十八中两条前后相继的语录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表现为两处"人欲"均是"人心"之误.本文从<朱子语类>文献资料内证以及"人欲"、"人心"二词的义理分析两处着手支持自己的论点.指出了是原本错误而点校者未发现上述错误.论证了两条"问题"语录的存在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最后指出了较为合理的修改方式与本文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通行本<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对于其何以如此分篇,生当北宋的易学家程颐,在承继、整合<易传·序卦>和<易纬·乾凿度>等的观点的基础上,作<上下篇义>,明确提出以阴阳为基准分篇的原则,指明"阳盛者居上篇,阴盛者居下篇",并逐卦作了分析,丰富了人们在此领域的识见.  相似文献   

5.
王向军 《美与时代》2004,16(1):78-80
丁玲早期欲情小说是指她1927年到1929间年创作的几篇著名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自杀日记>、<小火轮上>等.之所以将丁玲的这些以描写性心理的小说称为欲情而非爱情小说,是因为丁玲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已超越了同时代新女性的"爱情自由"及"普罗文学"的"革命加恋爱"的旧套,试图在欲望与女性生命意义追寻这一更高层面上开展自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国学四十讲>问世,我得先睹为快.先读卞孝萱先生的<序>,再读胡阿祥先生的<中华文化及其演变与传承>和<后记>,然后一篇一篇地通读全书.以每日读100页计,前后历时约九日.  相似文献   

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本<周易>简35-36为<讦>卦,其"讦"字凡八见,传本<周易>作"蹇",阜阳汉简本、帛书本均作" ",汉石经则作" 寋 ";又王逸注<楚辞·离骚>、李善注<文选·辨亡论>等,则引<蹇>六二"王臣蹇蹇"作"王臣謇謇",是"蹇"似又可通"謇",异文甚多.<易传>释"蹇"为"难",后世注家多从之.惟考时贤所论,颇有以竹书本之"讦"为正,释<蹇>为专言直谏之卦者.今不揣谫陋,拟为"蹇"之异文作一平议,并就文献征例、卦爻辞义、卦序结构、卦象诸端,考辨<周易>"蹇"之确义.  相似文献   

8.
从宋代至清末,已见的现存<悟真篇>清净丹法注本约有七种."先天一炁"概念在道教内丹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见现存<悟真篇>清净注本的"先天一炁"名词之所指大概包括四种含义:本体论、生成论层面上的初始"元炁","生身受炁初"层面上的先天"祖炁","肾炁","阳生"之"真铅".  相似文献   

9.
妙华 《法音》1994,(12)
一、概述《禅林宝训》又名《禅门宝训》,正文共两卷,是宋代妙喜、竹庵、土圭三位禅师从历代禅师语录中收集整理辑录而成的。明代净善长老再次加以重新编排,收集历代禅师言行语录三百篇,所选内容皆是佛教“精简警世上乘作品”(民国道安《重印序》)。宋元明清历代丛林禅门学人及诸山长老皆以此为案头清供,视之如座右铭,并将其当作治理丛林、教化门人的训文。近代兴起丛林学堂教育后,将其作为国文兼人格道德教育的范本。关于《禅林宝训》的注释本,明清两代有五家之多:1.《禅林宝训育义》是明代余份乙亥年(1635)云栖比丘大建校正…  相似文献   

10.
《帛书<要>篇校释》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很少给人写序,迄今为止,只给吕绍纲先生写过一篇.我上过吕先生的<周易>课,他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周易>的哲学精神--吕绍纲易学文选>,嘱我写序,师命难违,我只好硬着头皮上,写得实在艰难.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汉书>日:"广川人也","有王佐之才,虽伊吕亡以加","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苏舆著<春秋繁露义证>,作<董子年表>,定其生卒年为汉文帝前元元年和汉武帝太初元年.据此,董仲舒是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他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汉继孔子第一人,他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春秋繁露>卷一,第13页<玉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下引只注篇名)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尤其是阴阳家的思想,创立自己的学说,形成儒家思想的新阶段.小文拟就其部分哲学思想及其积极侧面略作述说,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莫若以明"在<齐物论>中出现两次:第一次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一句起,到"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第二次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一句起,到"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相似文献   

13.
叶矫然生当明末清初之际,此时期亦为史事派易学著作,如吴曰慎<周易本义爻征>、金士升<易内传>、胡世安<易史>等相继问世之时.<四库全书总目>于上述诸书,虽未选录于经部易类,然于叶矫然<易史参录>一书,则载诸<存目>,欲研究清初史事易学,探究史事易学何以至清而趋于极盛,则叶氏其人其书,自有不可不涉猎者.本文主要从<易史参录>著述背景与体制、易学渊源、援史证<易>特色、价值得失,并就<四库全书提要>主要论点提出一愚之见,略作修正与补充.由于叶矫然<易史参录>为清初史事宗易学重要之易家,其书亦影响同治年间另一史事易家曹为霖<易学史镜>甚巨,希望藉由本文之作,能提供未来从事清代史事易学,或清代易学史研究者之参考,进而有裨于吾人于清代易学全貌之了解.  相似文献   

14.
自东汉以来,多数易学家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存在错简.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这八个卦不依"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方式排列;二是这八个卦的<杂卦传>传文也不叶(协)韵.然而,虞翻、干宝等则以为,此八卦不依"非覆即变"方式而成杂乱排列,体现了某种深义;另有一些通音韵的易学家也考证出相反结论,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是叶韵的.所以,简单地以是否按"非覆即变"排列和是否叶韵来考察<杂卦传>的错简问题,是靠不住的.当代学者对<杂卦传>错简说做出了进一步的证明与推测,但理由同样不能成立.前贤对于<杂卦传>错简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对<杂卦传>内在的象数结构与规律及其体现的深层思想缺乏认识.<杂卦传>卦序效法的是昼夜变化之道,依其内在的象数结构,可分为上、下、杂三篇,表明<杂卦传>的传承是完整无缺的,"错简"说不能成立.<周易折中>针对<杂卦传>提出的互卦与循环互卦的观点,也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浩然正气--孟子>是我2008年5月在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书,326页,二十多万字的篇幅.它是一本与<孟子>欣喜地相逢的人文哲理随笔,而不是一本学究式的书;它折射了我长期阅读<孟子>、思考<孟子>积淀下来的生命感司,这些生命感悟同时又验证了博尔赫斯说过的一句名言:"一切阅读都暗示着一项合作,以及,在某种意义上,一次同谋."  相似文献   

16.
北京白云观藏《龙门传戒谱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白云观所藏1919年手抄本<龙门传戒谱系>,载有全真道龙门派第一代至第二十一代传戒律师简历.其中前七代律师简历基本上与闵一得于嘉庆年间所编<金盖心灯>的记载相同而稍略.第八代律师的简历,与<金盖心灯>所记差异甚大,但与康熙时的文献记载相一致.第九代以后的律师,均不见于<金盖心灯>.据<龙门传戒谱系>及相关资料可知,第七代律师王常月以后,龙门派传戒宗坛先后转移至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地一百多年,直到嘉庆十二年,北京白云观才恢复传戒.此后,北京白云观的传戒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第十九代、二十代和二十一代律师,社会活动能力很强,使白云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再次奠定了其龙门祖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礼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戴礼记>并不被普通知识阶层重视,但研习者时或有之,并出现了最早的注本.今本卢辩<大戴礼记注>虽非全璧,但仍有助于进一步校正、理解<大戴礼记>原本,是我们接近<大戴礼记>源头的桥梁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学科发展的指南--读彭庆星《医学之美的探索》有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彭庆星同志的新著<医学之美的探索>(以下简称<探索>).全书共三篇,重心在第一、二篇.第一篇论述医学美学与医学人体美学基本理论;第二篇论述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及其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前者侧重于形而上的理论思辨;后者侧重于形而下的学科实践.这两篇的先后顺序,不只是书稿编辑形式的主观讲究,而且还是学科发展规律的客观体现.第三篇作者的部分演说词祝词与序,与其说是作者学术活动的实际记录,不如说是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自身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纵观全书,我们不仅体会到<探索>作者彭庆星的探索精神,同时也领略到何伦、陈媛这两位文集整理者的精心分类给读者带来的方便和阅读美感.  相似文献   

19.
陶弘景撰<许长史旧馆坛碑>,保存了关于许谧父子的一些原始资料,应引起重视.本文对该碑的立碑时间、撰者与书者、拓本与钩本以及<道藏>本<华阳陶隐居集>所收本等诸情况作了一些基本的考证.  相似文献   

20.
"方士"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职官>:"方士掌都家,听其狱讼之辞,辨其死刑之罪而要之."[1]此处方士系指周代掌握四方讼狱的职官,与后来所通称的方术之士的"方士"含义不同.后世所谓的"方士",即方技术数之士."方"指"方术","方药",<庄子·天下篇>云:"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2].<史记·秦始皇本纪>谓炼求奇药之人.<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说方士即是一些讲求道术、擅长方技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