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沿着两条对立的道路向前发展的。有少数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新制度的官方意识形态而接受了下来,他们从未偏离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统模式,即苏联哲学界所认识的模式。其他人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最能符合他们建设一个确实比较自由、比较人道的社会的计划,他们极力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作用和实践作用,强调它还将不断发展,而不太重视对它的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的伟大历史贡献。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曰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从文化发展和变革的角度来看,这个结合的过程,内在地包含了对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的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中,毛泽东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杰索普(Bob Jessop)是当代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家,他长期致力于综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各个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流派的思想,并在整合和融贯各种国家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新的国家理论——"策略关系"国家理论。他曾经在不同的地方和论证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国内对杰索普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本文试图对其策略国家关系理  相似文献   

4.
在“结合”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大题目。从“结合”(在本文中特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维度和哲学的层面去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问题。“结合”通常被学界一些人士视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全等义。但是具体地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过程,我们必须承认,在这个过程刚刚开始时,只有“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作为一种理论成果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乃是成功结合的产物。这个结合的过程是批判地对待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深入实际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并在实际斗争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矛盾…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已经引起了哲学界的重视。然而,在强调“人们的自觉活动的规律同历史的客观规律恰恰是一个东西”的时候,如果缺乏对“自觉”涵义的具体分析,就难以论证两者真正的对立统一关系。自觉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历史过程区别于自然过程的显著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述中,“自觉”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他们至少是在三种不完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  相似文献   

6.
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变革,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体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是以首先实现总体性突变、然后将变革扩展到各个领域或部分的方式完成的。这个总体性的突变,就是在哲学史上首次创立了科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列宁曾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近来一些学者发展这一论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亦有其“中国学脉渊承”,中国传统哲学“也构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思想资源和历史文化基础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提出此说和对此说进行商榷,对于我们深入、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都是有意义的。我本人一直比较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文化的关系问题,我认为中国人民接受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除了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6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举行了“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会议就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人道主义的涵义、共同人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或归结为人道主义。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消融于人道主义中的做法是错误的。会上,对马克思主义究竟能否包含人道主义问题分歧较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介绍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持批判的态度。近年来,不少同志开始就“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评价。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股客观存在的思潮?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在我国可以说是形成了三派主要观点。 1、“客观思潮——非马克思主义”说。徐崇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概括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五个具体特征:反对教条主义;存在两种相反的倾向,各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的一面或科学实证的一面;强调利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脱离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彼此缺乏联系和交流。并且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思潮,这股思潮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在近年的争论中,徐进一步强调和发挥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0.
我是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这个提法的。大概在一九七九年或者一九八○年我就讲过这个看法。当时也听到一些不同的意见,认为如果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会不会使人以为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论断就统统过时了,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当时我就说,这祥的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基本上呈现为这样一种格局:随着萨特等人的逝世,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衰落了;继之而起的是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可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又成了昨日黄花;法兰克福学派在六、七十年代曾一领风骚,成为西方学生和左派造反的指导思想,与该派有渊源关系的思想家中,如今能独树一帜的,也唯有哈贝马斯。正是在这样一种“不景气”的思想背景之下,“分析马克思主义”异军突现,它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古代是否提出过相当于三段论的推理形式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争论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古代逻辑理论成果和科学水平的评价,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课题。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基本上还是两种不同的论点:一种是根本否认中国古代提出了相当于亚氏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否认有所谓的“三物论式”;一种是坚  相似文献   

13.
“学术性”和“现实性”理念,自上世纪末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对这两个理念的不断诉求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着研究范式和价值观念的双重转变。《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一文,对目前流行的“学术性”和“现实性”观念进行反思,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些值得深思并必须解决的问题。表面看来,该文是针对“学术性”和“现实性”理念的庸俗化倾向的一个批评,但实际上却是对如何阐发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一种深沉忧虑。这个批评所蕴含的重要性及其紧迫性尚待具体地历史地展开。  相似文献   

14.
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展开,交往问题,以及一向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或许可以说,这是研究取得新进展的一个征兆。从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已经能够看出,把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展开深入研究,对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深刻理解这个实践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联系,对于深化人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文化的本质和结构、主-客体关系和主体性等范围广泛的课题的研究,对于科学地解决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从世界普遍交往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把握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怎样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刊把交往问题列为“实践与主体性问题”这个专栏的重要讨论内容,希望得到更多学者的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一次野营拉练,我连干部战士奉上级命令,身背行李,携带武器,来到指定地点待命。约过了一刻钟,一声哨响,全连集合,连长宣布了有关野外宿营规定和注意事项后,接着说:“今天晚上的岗全部由党员来站,战士全部休息。”连长在这里说的“党员”和“战士”表达的是交叉关系的概念,因为“党员”这个概念的外延既包括了“干部党员”也包括了“战士党员”;“战士”这个概念的外延既包括党员战士,也包括非党员战士。连长把“党员”和“战士”这两个本是交叉关系的概念,变成了不相容的并列关系,从而  相似文献   

16.
如何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编写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具有高度科学水平的哲学教材,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这是哲学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早在一九五七年初,曾对这个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当时的争议,主要是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组成部分这个问题而展开的。今年以来,随着哲学界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这个问题又重新提出来了。不少报刊,特别  相似文献   

17.
一个确切的历史事实是: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辩证法,后经马克思的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恩格斯曾经使用过“辩证逻辑”这个概念,用它来称谓黑格尔的逻辑学。因此,辩证法与“辩证逻辑”一定关系密切。我国学术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许多研究哲学的人都注重辩证法,而不怎么重视辩证逻辑;倒是逻辑界有一些人一直在研究辩证逻辑,但是他们却不注重辩证法。近年来,在我国辩证逻辑的研究中,除了依然像过去那样研究以外,出现两种比较显著的现象,一种是把辩证逻辑的研究纳入科学方法论的范围,甚至不再称其为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8.
“人的需要”,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将学术界这几年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人的需要”范畴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哲学上的“人的需要”范畴,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上所用的需要范畴内涵不同。对此,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定: 1、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人所创造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的一种依赖性和渴求性。人的需要本质上不是指人对未经改造的自然物的关系,而是对人所创造的物的关系。 2、认为人的需要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需要是在作为主体的人与外  相似文献   

19.
在真理标准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曾提出过这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讲实践,实用主义也讲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用主义也认为“实践是唯一的标准”;那末,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第一,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是指人们改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句话,常常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表述之一,甚至被说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最高命题"。但恩格斯在1894年的一封信中引用这段话时是有保留的。这个保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中,对于"自由"的意义及其在自己思想中的地位持有不同的看法,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差异,甚至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宣传的"内外有别"。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