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这本书是我近些年来研究胡适有关思想文化的文章的结集。“思想文化”在书名中被拆成两节:“胡适思想”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很好理解,无须多说; 而“胡适思想”的解题则需要费些笔墨。 50年代我们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千军万马,口诛笔伐, 几千万文字进入历史档案。但对“胡适思想”的诠释,仍没有多少头绪与条理。然而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批倒胡适就必须批臭其“思想”,否定胡适就意味着把“胡适思想”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胡适”与他的“思想”正是接连一体、血肉不分  相似文献   

2.
说起宗教与科学,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两幅画面,一是挺立在“宗教裁判所”火焰中的布鲁诺,二是爱因斯坦对宗教价值的肯定。这两幅并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反映了宗教与科学之间两种流传最广的关系,这就是“冲突说”与“互补说”。罗素曾经说过,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最终将战胜宗教。这可能是西方近代无神论者的一般观点。在他们看来,宗教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是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科学则是人类理性的结晶,是关于世界的客观的知识体系。宗教与科学是天然的死敌。这一思潮传入中国后,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和社会都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中国居民传统超验文化的现状及其社会学人口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特别考察了中国居民传统超验文化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女性、年纪较轻和已婚的居民更相信传统超验文化;而中国居民的宗教信仰、宗教参与和宗教虔诚与传统超验文化之间则呈现出了倒U型关系。据此,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国传统超验文化对宗教市场理论及世俗化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多元宗教的中国文化58  正如我们经常观察到的那样,“你的宗教信仰是什么?”这样典型的西方问题可能会让本土中国人无法回答。他们觉得要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十分困难——主要因为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在宗教间发展起来的。(即使在多宗教的印度,其中的一种宗教——印度教已经明显地支配着其他的宗教。)在百家争鸣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文化和宗教思想形成的战国时期,儒家(教)和道家(教)一开始就在同一时期形成,几个世纪之后,也就是西汉末年,佛教也加入。在这些宗教共同体中,虽然有很多的不一致,并且经常有正面的冲突和未遂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西宗教观的比较,指出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价值观念、神人观念、“来世”观念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宗教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王权和教权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完全不同,从而解答了为何没有一种宗教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说明了中国哲学和文化虽与西方哲学和文化不同,但同样具有超越性。本文认为,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以家庭为本位,以“忠”“孝”为核心的人生追求和伦理标准,它主张“天人合一”,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改造外来宗教,使之为世俗王权服务;由此决定了几大宗教都不可能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而把中国的宗教观硬装入西方的理性模式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中宗教对话的困境与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对话”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世界宗教界最流行的口号,其主旨也与整个现代社会中“对话”思潮及发展相吻合。在现代文明的氛围中,不同政治之间的相互沟通、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调适、宗教内外的相互对话,体现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其目的在于,既使彼此之间不能达到“求同”和“共识”,也要力求一种最大可能的“共在”和“共存”。因此,“宗教对话”在世界现代文明仍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状况下是通往文化共融、避免社会冲突、使人类真正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桥梁。它既体现出宗教信仰之本真,也反映了人类文明之睿智。 一、宗教对话面临的困…  相似文献   

7.
马克·尤尔根斯迈耶是美国著名宗教政治研究专家,前美国宗教学会主席。他对于宗教在当前全球政治中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看法,比如,他认为由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宗教复兴运动,冷战之后的世界依然会笼罩在“新冷战”的阴云之中;宗教政治的根源不在于文明之间的差异,而在于文明内部宗教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冲突;宗教也在恐怖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恐怖行为是一种“表演暴力”,宗教在其中扮演着“宇宙战争”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在五四提出科学代宗教作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思想背景下,胡适对中国有丰富的天人观思想,而宗教不占主导地位这一思想史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主要是自老子开始形成了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它与主要由孔子开启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一道,使中国人能够认清人道和天道的关系,由神道入人道,将人生的主要精力面对现实世界。这是中国主流思想传统能够成功地远离宗教的原因。胡适据此提出现代科学和理性精神的引进与中国自然主义天道观、儒家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复兴的结合,应该成为取代各种宗教,建立“人化”世界的思想基础。这为我们确立现代科学的精神信仰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不是神为本,而是人为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君为轻,民为贵,这是中国人本主义的传统特色。着重从社会制度考察伦理关系,从民生和人性角度解释和解决道德问题,是中国人本主义的又一特色。这种人本主义否定鬼神,但不拒绝“神道设教”,所以无神论与多神论并存,随意造神毁神则成为惯常现象。任何神都没有独尊的资格,也没有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新中国以人民的意志建国立宪,宗教信仰是个人的私事,受到宪法保护,在国家决策上,没有神灵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西方文化领域的精神危机相适应,俄罗斯思想界出现了复兴宗教精神的思潮。以梅列日科夫斯基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应该对基督教做文化人类学的解读,因为文化属于人的积极性创造范畴,而人如果与超验的宗教本原相脱离,就会离开文化创造的神秘根基,以致于把文明引向绝境。梅列日科夫斯基通过对尼采思想进行思辨,并在索洛维约夫神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他独特的三段论的、关于圣灵基督教的历史文化哲学观。  相似文献   

11.
儒教研究的里程碑──《中国儒教史》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儒术仅仅是一种“学说”,还是一种“宗教”①,这是中国大陆学术界近20年争论最甚的问题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韦伯出版了著名的《中国的宗教》(中文译名为《儒教与道教》)一书,专门讨论了儒教与道教各自的特点及中国宗教的社会背景。在这里,他不仅肯定儒学是宗教,而且对儒教的特征作了大要的分析和描述:第一,儒教“是面向今世的”,是世俗性的宗教,既没有西方宗教的“原罪”说,也缺乏“救赎”观念。第二,儒教是秩序的理性的宗教。他看到,对中国的儒家士大夫而言,在政治上维护信仰比对民生的关怀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关于宗教本质的界定只适合于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样的“神创论”宗教的界定,对于非“神创论”的佛教、道教、印度教是不适用的,应该用超验性的信仰文化实体这一概念作为宗教的界定是最为确当的,因为这一概念能把“神创论”宗教和非“神创论”宗教都包括进去.  相似文献   

13.
胡适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学术思想有着异常广阔的域度,从哲学到文学,再到文化教育等,无不成就斐然。他从科学主义立场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研究,其中对佛教禅宗的研究,是其学术生涯中重要的一章,在学术界和佛教界有着重要影响。胡适倾注了大量心血于佛教,著述颇丰,所涉猎的内容有佛教史、佛教人物等。他的一生皆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4.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学术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因为,胡适自本世纪初跻身于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舞台以来,他的不平凡的生平经历和异常丰富而复杂的言论著述,都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及社会政治文化思潮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当代中国学术界,胡适是很值得人们化力气研究的历史人物之一。 近十多年来,大陆理论界一改过去对胡适只作“批判”对象的片面性,对其学术思想作了较全面的探讨。现将几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情况概述于后。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概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现代宗教学背景下的宗教概念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本土宗教观念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既具备西方文化特质,又具有中国传统思维特征的中国化的宗教概念。中国近代宗教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事件,而是中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是传统思想在现代语境中的挣扎和变革,是西方文明在传统环境中的妥协和调适,是传统中国社会接受西方观念制度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宗教观念的形成以儒教地位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变迁为切入点,最终落脚于对以中国佛教为主要样本的中国宗教形式的考察。特殊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宗教概念具有超学术层面的价值取向,其形成对近现代儒释二教及其他中国传统宗教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诚:基督宗教与儒家的一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是一种位格性的德性,与三个方面的人格性存有相关。基督宗教伦理中诚的对象是上帝。作为世界的使在者,上帝自身的诚为人的诚提供了本体论根由及命令。对上帝的诚内在地要求着对他人的诚,并且,上帝作为一种超验的监督,保证了对他人之诚的目的性。儒家伦理之诚与基督宗教不乏相似,但在儒家,由于诚的对象“天”没有人格,诚的对象实际上是人自己,在诚之中人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另一方面,诚被儒家当作达到修齐治平的手段。加上没有来自超验之维的监督,这两个方面极易使人欺谎不诚而又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相似文献   

17.
一、发展历程简述在中国近代史上,对于基督宗教的存在与传播不乏一些零星的考证,但基督宗教真正作为一个学科的出现可能要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以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宗教学这个专业作为开始。经过“文革”的人们,应该如何来重新认识宗教在社会中的合理存在?首批基督宗教研究的学者在论证了此合理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宗教政策以合理性支持。学者们论证依据便是“基督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8.
罗喻臻 《法音》2004,(7):47-47
本刊讯6月10日下午,圣辉副会长在广济寺会见了伊朗文化与伊斯兰指导部副部长穆罕默德·马哈茂德·伊拉基先生一行。他说,中伊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近年来,在两国领导人和政府的关心和推动下,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深化,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在新的世纪进一步发展。圣辉副会长特别谈到“丝绸之路”对两国古代以及亚洲古代宗教交流的重要性,他说,千百年前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中国五大主要宗教中的两个宗教。圣辉副会长还向客人简单介绍了中国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协会的情况,并提出在世界日益全…  相似文献   

19.
理证 《法音》2006,(11):8-10
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必须切实承担起全球责任,遵循全球伦理准则。而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宗教间的交流合作与对话是不可或缺的。一位天主教思想家孔汉思(HansKüng)曾经说:“没有各宗教之间的相互了解,国与国之间则很难相互了解;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诸教之间则很难达到和平与友好;而诸教之间若不能和平相处,诸国之间亦不可能和平相处或安全共存。”一个地球,多种宗教,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多种宗教如何相处?是“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对话”?人类…  相似文献   

20.
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国际理事会议,于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在北京召开。到会的有来自五大洲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十三种宗教的一百二十多名代表,其中伊斯兰教的代表十一人,中国伊斯兰教有四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通过活动和祈祷来争取世界和平”,三个副题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生活和工作”、“宗教是冲突的根源还是解决冲突的手段”、“宗教为和平与正义教育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