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朱镕基 《法音》2001,(11):4-4
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欣闻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第四次会议于金秋时节在北京召开,我谨代表中国政府表示祝贺。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活动致力于发扬赵朴初先生所首倡的三国佛教界之间的“黄金纽带”关系,为巩固和加强三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为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努力。祝会议圆满成功!2001年10月26日朱镕基总理致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的贺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相似文献   

2.
《法音》1995,(6)
李瑞环会见中韩日佛教界人士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在北京会见了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代表。李瑞环首先对韩国、日本的高僧和朋友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中韩日是近邻,三国之间有很长的交往历史,三国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在这...  相似文献   

3.
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隆重召开徐玉成举世瞩目的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5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是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史上前无古人的一件大事。山水比邻三国佛教交流源远流长中韩日三国佛教界之间的友好交流源远...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根据1998年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联络委员会北京会议决议,应日本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的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为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宗教事务局局长梁瑞品为顾问、中国佛协副秘书长张琳为秘书长的中国佛教界访日代表团一行42人,于10月5...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当代宗教的状况──在日本大正大学综合佛教研究所的讲演陈耀庭关于中国当代宗教的状况,这是一个很大的,也是一个很难的题目。因为,中国社会正在发展,变化很快,很大,很深。这种变化是在国外的人很难把握的,而我已经离开祖国有八个月了。我从报纸上知道,这...  相似文献   

6.
中日佛教界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赵朴初会长更将佛教比喻成联结中、韩。日三国人民的黄金纽带。公元六七世纪,日本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和众多留学僧来华学习中国文化,并由他们将中国大乘佛教和儒家文化传回日本,并逐步熔铸成日本的民族文化。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又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在佛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世界学术界所瞩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赴日留学者不少,其中就有不少人学的是佛教学。而与此同时,有一位日本的僧人自愿来中国留学,并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修持达6年之久,成为当代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中的一段佳话。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文化》对他做了专访,本刊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5,(6)
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北京宣言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通过1995年5月22日至23日,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界代表,云集北京,召开首次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对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博士19...  相似文献   

8.
李瑞环会见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代表光明日报北京5月22日讯(记者韩秀琪)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代表。李瑞环首先对韩国、日本的高僧和朋友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中韩日是近邻,三国之间有很长的交往历...  相似文献   

9.
促进韩中日三国文化、学术、人才交流韩国佛教广播电台理事长朴钟夏韩中日佛教诸位领导:从历史上看,韩国和日本通过中国接受了佛教,从此佛教成为形成各自理念、思想、文化的基干。有时体现佛教的普遍真理,形成了三国共同的文化现象,有时则根据自己民族的特点,展现了...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97,(11)
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日本大会共同宣言———让佛陀的教诲传遍世界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界代表于1997年10月26日至28日在京都召开了第三届“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博士强调指出:中、韩、日三国的友好历史是以佛法弘通为纽带...  相似文献   

11.
黄金纽带谱新篇──赵朴初谈中韩日三国佛教交流王志光5月的北京,春意盎然,一派勃勃生机。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界首脑云集这里,举行佛教交流会议,成为三国佛教界前所未有的盛事。会议前夕,记者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访问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两国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交流关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称佛教是联结中、日、韩三国的黄金纽带。6、7世纪 ,日本曾经派遣了众多的遣唐使和留学僧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他们将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教传入日本 ,铸成了日本民族化的佛教。到了近代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又向西方国家学习 ,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而在佛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为世界学术界注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到日本留学的人不少 ,其中有不少人学的是佛教或从事佛学研究。但是此时有一位日本的僧人自愿来中国留学 ,并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修持6年之久 ,这是当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很有意义的一个事例 ,为此本刊对他做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11)
正一、韩中日佛教的交融和相互理解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传至中国,接着流传到韩国和日本。佛教流传到三国,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人类自觉本性卓越,超脱已往依赖土著信仰的精神世界,形成了现实的苦乐并不是"绝对者"给予的,而是自身所作所为的结果的宗教价值观。如此教法对自我存在和行动带来深入敏锐的洞察。佛教信仰反映各国独有的本土特性,各自开启芬芳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克服单纯的古代文化的界限,佛教形成了有体系的思想理论。韩中日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2002,(11)
公元2002年10月29日,中国佛教代表团全体同仁与韩国、日本三国佛弟子欢聚汉城,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自已故赵朴初居士提出了“黄金纽带”伟大构想之后,三国佛子应声而起,积极回应。在中国、韩国、日本多次聚会,倡导和发扬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精神,祈祷三国及世界灾难不生、福寿绵延。今天,中、韩、日三国佛教界的领袖和广大佛子,同临盛会,发无上心,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幸福。我相信佛陀的慈光会普照大地,利益群生,三国佛子爱好和平和慈济众生的悲愿会在佛陀的慈力呵护下,如愿所成,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5.
<正>王颂,北京大学学士、硕士,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从东亚汉语佛教圈的宏观视角出发,以中日两国佛教为对象,把握汉语佛教圈的共性与特性,专长于华严宗的历史与思想研究。出版有专著《宋代华严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日本佛教:自佛教传入至二十世纪》(《世界佛教通史》全集第九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06,(11):12-12
(2006年10月26日日本京都·奈良)2006年10月26日,日本·中国·韩国三国佛教界代表聚会京都、奈良,召开了第九届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立正佼成会京都教会,三国代表围绕本届会议主题“致力人类共生——三国佛教在宗教间对话中的作用”阐述了各自主张,交换了不同意见,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奈良法相宗大本山药师寺玄奘三藏院,三国代表还共同举行了祈祷世界和平法会,虔诚祈祷世界的安宁与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对佛教东渐的悠久历史培育起来的三国佛教“黄金纽带”意义的理解。放眼当今世界,纷争、难民、贫困、暴力、凶杀,以及以全球气候升温…  相似文献   

17.
圣辉 《法音》2004,(11):4-7
(2004年10月23日)尊敬的大会主席,各位长老、各位同道:在鲜花锦簇的金秋北京,在喜庆、祥瑞、和平的气氛中,迎来了第七次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三国佛教代表欢聚一堂,共叙法谊,共商大计,感到由衷高兴与无比喜悦。在赵朴初居士倡议下,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已经迎来第10个年头。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怀念为三国佛教友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赵朴初居士和韩国、日本佛教界的大德们。他们顺应时代潮流,践行了“黄金纽带”的构想,共同创立了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这一史无前例的方式。他们的功勋将永载三国佛教友好交流的史册。10年来,我…  相似文献   

18.
为增进文化、学术、人才交流等的友好关系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消费者保护委员长总指宗法藏院长安晓冈尊敬的韩国、中国、日本各位佛教领导:我们透过黄金纽带,发展中韩日三国友谊达到人类安宁的努力,已得到客观的成果。四年前1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提议的三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日本人接受佛教的心态切入,着重分析了初期神佛融合的形态以及作为异域文化的佛教,主动向日本原生的神道教靠拢、渗透,进而把握对神道教主导权的递进过程;论证了神佛融合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伴随社会变迁,两者对应关系的消长变化。作者认为,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以及日本的民族化,是推动神道教不断进化的第一源泉。换言之,成熟的神道教是日本固有文化和外来的中国宗教文化交融并经消化而为我所厢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韩日佛教代表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光明日报北京5月23日讯(记者韩秀琪)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出席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的代表,今日云集北京广济寺,举行盛大的祈祷世界和平法会,这在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关系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