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辛巳初秋,我有幸与雍和宫众僧赴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五台山礼佛参访。《清凉山志》载:“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项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隋文帝下诏五台各置一寺。”其实,五台山自东汉永平年间,就建有寺院,后经历代兴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殊像寺佛教音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台山佛乐"重要组成部分,其现状与保护情况能够充分反映出整个五台山佛乐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其进行考察,我们也能了解到当前我国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重点。  相似文献   

3.
岩山寺小考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天岩村内。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二日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者曾在寺内工作数月,现就几个具体问题略谈粗见。一村名与寺名岩山寺内,保存有许多碑、幢、钟、磬。从铭文看,天岩村曾称为天延、天焰;岩山寺曾称为灵岩院、灵岩寺。兹列表说明于后。  相似文献   

4.
唐代以前,五台山的森林还是遮天蔽日。但到宋时,毁林垦田;元时,伐木造寺;明嘉靖至隆庆时,奸商伐木。所以,就使五台圣境几为牛马场矣。幸得台山僧人护卫和高、胡二公的严禁砍伐,才保护了台山圣境的森林植被  相似文献   

5.
定州中山七帝寺的命运沉浮,生动地见证了北朝后期至隋初重佛与抑佛的政策摇摆。中山是北魏控御太行山以东地区的重镇,太和年间僧晕发起为七位先帝造立大像,是孝文帝庙制改革的直接后果。魏齐禅代之际,高欢的晋阳霸府也设置了七帝寺,并不限于中山一地。东魏孝静帝逊位后封中山王,元氏七庙神主存放于寺中,中山七帝寺与元魏宗庙建立了最密切的关联。随着孝敬帝被杀,神主被毁,此地蜕变为地方寺院。经历了周武法难,寺院经像毁圮,僧人只能通过两位俗家的下级官员赎买旧寺的土地,并推立二人为俗寺主。最终经过申请,成为隋代许可的县级寺院。  相似文献   

6.
蒙古人与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依据文献来分析,从元朝忽必烈与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开始,之后明清至今,兴建有蒙古僧众为主的寺院,如菩萨顶、罗睺寺、镇海寺、瑞应寺等。着重对忽必烈和八思巴与五台山的关系;三世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与五台山的关系;宗喀巴大师与文殊菩萨、大威德金刚的关系;五台山瑞应寺与察汗殿齐呼图克图的殊胜关系,以及五台山其他蒙古僧众为主寺院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金代绘壁遗存中,山西繁峙岩山寺以其文殊殿内精彩的金代壁画而知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中的世俗化倾向。其中,无论宫廷还是市井、城市还是郊野、神仙还是平民,都以日常惯于理解的方式来描绘,将宗教性、世俗性、贵族性、平民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从理想到现实、从神话到真实的一个杰出的立体图景。从画家的个人经历与绘画风格、宋金文化融合对金代绘画的影响、佛教图像的汉化与世俗化这三个角度来分析,使其壁画世俗化转型的原因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川北苯教名寺——苟哇象仓寺历史考证及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象寺是历史上著名的苯教寺院之一,在川北藏族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考察了苟象寺的历辈主持象帕大师的传承,历史上的属寺和所属部落领地,以及寺院的法事法会、教育体制、传承和现状。  相似文献   

9.
三圣寺位于繁峙县城乐35公里的砂河镇西冶口村,是1984年文物普查时新发现的一座金代建筑。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繁峙县地处恒山和五台山夹角处,南面与五台山毗邻。五台山环基500余里,繁峙境内即达200余里。因此,繁峙境内的寺庙发展,必然受五台山佛教的影响。据记载,  相似文献   

10.
辽代五台山文殊信仰,始于辽景宗时期,辽圣宗时期开始兴盛。从景宗之后的皇室子女取名小字“文殊奴”“观音奴”“药师奴”等来看,辽代的五台山文殊信仰来源于唐代的佛教转轮王信仰,其发展高潮是在圣宗、兴宗、道宗三朝。位于今河北省蔚县的小五台山,是辽代的五台山文殊信仰圣地——东五台山。山中有“金河十寺”及其它寺院。辽代最高统治者常赴东五台山送供、进香、巡礼,东五台山成为辽代华严教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玉花池     
玉花池是五台山较为古老寺院之一。民间传说,五台山先有玉花池,后有碧山寺,可见此寺历史的悠久。清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巡游五台山,将台内十座青庙改为黄庙,其中有玉花池。从此,这座古刹就成为黄庙。玉花池,古名万寿寺,在台怀镇西北十里许的新坊村,依山面水,环境清幽。寺北约三十米处有一石池,约三米见方。  相似文献   

12.
2004年lO月8日,五台山管理局局长、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罗荣华同志应韩国五台山月精寺的盛情邀请,率领五台山区政府、五台山佛协和五台山研究会等部门的有关人士及殊像寺佛乐团等60余人组成的佛教化访问团,赴韩国五台山参加“首届韩国五台山佛教化节”,并进行佛教化交流考察。  相似文献   

13.
常正 《法音》2006,(8):34-34
本刊讯7月12日至14日,云南大理崇圣寺举行寺院开光、方丈升座系列庆典活动。借此殊胜因缘,中国佛教协会和大理崇圣寺邀请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僧大德前来主法、观礼。活动期间,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亲切会见、宴请了海外佛教界友人,并开展了一系列友好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藏族地区社会的发展,藏区的尼寺在社会层面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在管理层面上,尼寺在一种新的机制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并结合传统组织模式的管理下更加组织化、秩序化;在经济层面上,古老的靠布施或供养赖以生存的寺院经营形式逐渐得到改变,尼寺的经济与世俗经济逐渐契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拓宽寺院经济发展的空间,寻找自己的发展和经营之道;作为藏传佛教的载体或外在形式,尼寺以自己宗教实体的方式延伸到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承载着宗教的各种事务,在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藏族社会生活中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和形象。  相似文献   

15.
觉念 《中国宗教》2020,(4):84-86
4月8日0点,武汉解封的钟声响彻夜空。忆两月余的寺院抗疫时光,提笔记之。特殊的春节:关闭寺门,暂停佛事灵泉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2020年年初,与大部分武汉人一样,灵泉寺僧俗最初并不了解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凶险——农历腊月二十四(2020年1月18日),寺院还在按照往年传统。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是五台山僧官制度的确立时期,华严寺智頵担任十寺都检校是五台山僧官之始。五代时五台山僧官称十寺都监,北宋称十寺僧正,金代称十寺都提点,元代称都僧录,自成系统,各具时代特色。在元成宗大德年间,还以五台山为中心成立了一个跨行政区域的"五台等处释教都总摄所",是已知白云总摄所、江淮(浙)诸路总摄(统)所、隆兴等处释教总统所、陇西四川总摄所、宁夏甘肃释教都总统所之外的又一个地方性僧官机构,其宗教史学价值极为重要。这种变化不仅是各个时代僧官制度的不同所致,也是封建王朝为确立自身正统性的必然要求。五代以后五台山僧官多出自真容院系统,对扩大其影响力提供了极大便利,为明初真容院从显通寺分离出来奠定了基础。宋代除了僧官系统之外,五台山还有一个常设的行政管理机构"五台山寺务司"。佛教事务管理的双轨制是五台山宗教管理制度的一大显著特点,这一行之有效的宗教治理模式值得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钟子寅 《法音》2013,(6):36-39
一、鲁土司及其相关藏传佛教寺院永登妙因寺位于甘肃省永登县西南大通河畔的连城乡。此地古称"庄浪",位于乐都县北,与明初安多地区最大寺院瞿昙寺所在的湟水流域仅一山之隔,为地处蒙古与藏区之间的战略要道。明洪武初,蒙古原属阔端(Go tan)后裔的当地望族脱欢(Tho kan)归附,至三世,因迭有战功,"业可比周公",赐姓为"鲁",为鲁失加(?-1447),汉名鲁贤,成为明廷于西北边陲、世守庄浪卫的土司。[1]  相似文献   

18.
李玉福 《五台山研究》2021,(2):33-37,45
现存五台山寺庙壁画内容丰富,涵盖了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七个朝代.其中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是现存内地寺庙壁画中的孤品,南禅寺元代壁画、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公主寺大雄殿壁画、佛光寺文殊殿明代壁画、三圣寺清代壁画等又为同时期壁画中的佼佼者,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五台山寺庙壁画文化渊源深厚,蕴含着鲜明的本土化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9.
公元一九九五年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五台山著名的华严行者、原碧山十方普济禅寺的第四代住持、现美国纽约光明寺住持寿冶老和尚,怀着对五台山文殊道场的崇敬之情,偕  相似文献   

20.
金刚窟     
五台山碧山寺西边约百余米处有条山谷叫楼观谷。一进楼观谷,那绵绵无尽的峻岭立刻呈现在眼前,谷的两边长满了苍松翠柏,从山巅潺潺流下来的泉水,不住地敲打着圆滑的石面,远近成群的绵羊在悠闲地啃吃青草,这里确是一个极为幽雅的境界。在这条长约几百米的山谷里,建有三座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