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译自法国《思想》杂志1964年10月号。这是作者(Jacques Guil-laumaud)的一本同名的书的内容的概括。作者说,他的目的是要把控制论的科学理论引进哲学领域内,而使辩证唯物主义得到新的血液——新的科学素材和新的理论根据。因此,居尧谟在他的这篇论文里,对于控制论中一些带有关键性的概念,如自动调节系统的反馈作用、伺服机构、信息传递和负熵的转换关系,都从科学上和哲学上进行了分析。另外,他又别出心裁地从代数学中的群论,从理论物理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概念,去探讨生物的进化以至于国家类型的发展。并且,宣称控制论经过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处理,就会像古典力学加进了一个时间度而转变成为相对论性的力学一样,有可能使今天的控制论成为“辩证的力学”。作者在各个不同的科学概念所反映的自然现象中,指出矛盾的因素和统一的法则,进而说明“控制论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反过来又去帮助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并给自然辩证法的探究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作者根据控制论的理论,认为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应该特别强调“时间”范畴、“度量”范畴,以便进一步阐明“运动”和“结构”的问题。作者在论文的最后部分,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在三个方面是未完成的,有待于现在的人们继续去完成。“物质作为物质是确定的,而且必然有一个形态,而形态则总是物质的,总是以具体的状况存在着的。” (黑格尔:《逻辑学》,Ⅱ,86)  相似文献   

2.
作者首先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他反对下面几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而不能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另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社会学,最多只是社会学的一般理论的和方法论的基础;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包含有哲学方面和社会学方面。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哲学,同时又是社会学。他说: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作为关于社会的哲学科学,才能头一次科学地解决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作为社会学的科学,才能解决社会发展的哲学问题。作者也谈到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他反对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全部问题包括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领域内,而认为它们之间既有深刻的有机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其次,作者论述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他说:具体社会学研究是发展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一种形式;没有具体社会学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就有变为由一些凝固的、固定不变的、脱离现实的概念和范畴组成的体系的危险。他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伟大的创举》都是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他反对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的任何研究都称为具体社会学研究,而主张把社会研究和社会学研究区别开,认为具体社会学研究只是社会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再次,他阐述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这样的对象包括:一、社会在向共产主义过渡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及其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组织成长为共产主义社会自治的过程;三、劳动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互关系的动向,首先是人的形成过程,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形成过程;四、家庭和日常生活关系;五、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生活,科学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宗教存在的原因和消除的条件,社会主义意识向共产主义意识过渡,等等。最后,他论述了所谓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规律和原理,是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而具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则包括提出假说、进行社会实验、填调查表、直接访问、研究私人文件、进行观察以及模拟、统计和数学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3.
《为马克思历史理论辩护》(1979年)的作者G.A.科恩和《马克思历史理论》的作者W.H.肖,不约而同地声称,他们的书是专门为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为之进行辩护而写的。两位作者可谓用心至善,可惜的是,他们却把马克思的正确观点解释错了。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下简称《序言》),业已科学地、完整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经过实践的检验,这篇《序言》证明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正确的理论概括。除了在《序言》里,马克思在他的别的重要著作里,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他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在我国一直译作“意识形态”),把社会心理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环节。①普列汉诺夫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开始比较公正地对它加以研究。在我国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则一直无人问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甚至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近两、三年来,我国哲学界才开始研究社会心埋范畴。现将前一  相似文献   

5.
景天魁同志的著作《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结构初探》,是一本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论著,是我国哲学界第一本、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本探讨历史唯物主义逻辑体系的学术专著。该书面世于1981年,根据读者要求,1983年重印。书中就当时我国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所作的哲学思考,至今仍然启发着人们的思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该书的影响和学术价值。 该书的题目是《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顾名思义,就是要为人们解开社会历史之谜提供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按照自己的观点与方法考察了人类社会关系,对西方社会学上通用的“社团”(community)与“社会”(society)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作了哲学上的分析,并相应地区别了“人”(person)和“个体”(individual)这两个概念。这对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某些社会理论或许有参考意义;当然,为了正确地理解,还需要联系西方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背景。 道伊奇(A.Deutsch)是美国知名的比较文化研究专家,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东西方哲学》杂志主编。他的专著之一《比较美学研究》一书已译成中文将在我国出版。  相似文献   

7.
《论人》一书是他逝世之前不久出版的著作,在美国曾名噪一时,在一九四四一四七年间再版四次之多。作者在此书中扼要地叙述了《符号形式的哲学》一书的基本思想,并在某些方面进一步有所发展。全书分为两个部分。这里只从这两个部分中各选译了一节(第一部分“什么是人”的第二节和第二部分“人和文化”的第六节),从其中可以看出卡西勒对于人性的一些观点。本文的题目,是译者加的。  相似文献   

8.
毛崇杰同志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中说:“问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究竟到何种程度,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多少地方提到了人,等等,而是在人的问题上要不要与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作者又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在“人之外”,因而人的本质规定的根源或原因也在“人之外”。不管怎样解释,这种观点也不能被认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同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否认实践是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9.
自五十年代以来,苏联哲学教科书先后用过两个本子。第一个叫《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69年以中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个本子在1971年问世,更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由三联书店和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哲学导论》一书,目前正在翻译中,不久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改变了原教科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倾向,使哲学进一步面向生活、面向现实。其次,该书抛开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的叙述模式,重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10.
1974年麦克米兰公司出版了《贝克莱》一书,作者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克吉尔大学哲学教授H. M. 布拉肯(H. M. Bracken。《贝克莱》一书系统论述了贝克莱的主要哲学观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贝克莱哲学的基本倾向和性质,指出了同传统观点不同的新看法。他认为,贝克莱哲学不属于同洛克的名字紧密相连的英国经验论一派,而属于笛卡  相似文献   

11.
这个专号(1962年第29期)中选登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控制论专家的十篇文章,题目如下: (1)A.别尔格:《机械·自动控制·控制论》。本文是苏联社会科学研究院与莫斯科自动化和遥控力学研究所联合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的讲稿,曾收集在苏联的《控制论哲学问题》一书中,原来俄文题目是《控制问题和控制论》,这篇文章对控制论作了全面阐述。作者是苏联科学院控制论问题学宋咨询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都很关注社会哲学问题,有的流派(如新康德主义和解释学)致力于为社会—历史研究建立一种哲学基础,有的(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则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有的(如波普尔)对所谓“历史决定论”提出了种种“反驳”,还有的(如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则努力把它们的理论和方法贯彻和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在许多具体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也成为十分尖锐的哲学方法论问题。所有这些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既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也获得了在与各种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新的条件。为此,本刊开辟“国外社会哲学评介”专栏,介绍国外社会哲学方面的重要著作、观点和学派,并发表有关评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了解、分析和批判西方社会哲学是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面之一。希望本专栏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近三年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3年第7、12期,1964年第8、11期,1965年第7期)上陆续发表了八篇文章,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结构和范畴等问题。其中引起讨论的Д·И·契斯诺科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一文已译出,译文见本刊1963年第11期。本文是最近发表的一篇,着重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问题,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但它具有自己的对象、自己的范畴和规律的体系,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讲授,而不同意那种反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开讲授的论点。第二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结构是社会关系体系的反映.他认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中固定下了对社会经济领域最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而在反映社会精神生活的范畴中则固定了对社会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既决定于科学的对象本身,又决定于科学发展的具体条件和革命实践的需要,由前者决定的部分具有稳定性,由后者决定的部分具有可变性,应当善于在教科书中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第三部分分析“第一性社会构成”和“第二性社会构成”的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基础和上层建筑,客观前提和主观因素等等。他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广泛的概念,反对把这对范畴看成是“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题目的一部分。他认为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技术基础,因此存在着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他认为主观因素一方面是某些现象的客观前提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另方面则反映了群众、阶级、政党以及个别人的意志、愿望和意向。此外,他还分析了社会、社会经济形态、时代、社会进步等范畴。第四部分分析各种社会共同体的范畴:阶级和阶级斗争、部族和民族、集体和个人等等。他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认识社会生活现象的重要手段,反对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题目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中排除出去。他区分开“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认为人具有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本性,而个人则是表现人的社会本性的范畴,是许多种社会关系的个体体现者。此外,他还分析了利益、劳动、传统、地理环境和人口等范畴。最后,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正在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范畴,例如:“社会在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社会的同质性”、“威望”、“社会的整体性”等等。  相似文献   

14.
作者(R.W.Sellars,1880年一)是批判实在论代表之一,美国密支根大学教授,《哲学与现象学研究》杂志的编委,著有《批判实在论》、《进化的自然主义》等书。本文原载《哲学与现象学研究》1965年3月号,译时作了删节。作者说他主张“进化的唯物主义”,“拥护渐进论”,“同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有许多共同点”。作者认为,英美经验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存在主义是现代哲学斗争中的三个主要竞争者。他反对各派哲学之间的斗争,要人们放弃对自己哲学的信仰,彼此“相互滋养”,并且要减少“哲学上的文化隔阂”,创立和追求一种既不属于这三派哲学但又把它们的特点融合起来的哲学。在谈到辩证唯物主义时,他对现代修正主义者歪曲利用马克思早期著作颇感兴趣。他一方面诽谤和歪曲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唯物主义同黑格尔辩证法的混合”,是按照黑格尔的正一反一合思考问题,并且“难以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另方面企图模糊、取消辩证法同庸俗进化论的界线,辩证唯物主义同存在主义和新实在论的界线,寻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甚至胡说什么“列宁寻求建立一种实在论”。作者说,存在主义在欧洲已成了流行品,它“作为第三哲学势力起作用”。他认为,存在主义的着重点就是人的状况问题。作者把萨特尔当作存在主义的代表,认为他对于研究这三派哲学“最有用”。他说萨特尔的观点是自然主义的和人道主义的。然而,他却无意中给萨特尔帮了倒忙,道破了萨特尔伪装赞成马克思主义的真面目,认为他既想避开唯物主义又想避开唯心主义,力求用妥协的办法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色勒士的观点反映了在帝国主义竭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文化渗透”时,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企图在哲学上使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反动哲学彼此调和、互相融合,并且同现代修正主义者“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呼应。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系统地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应取科学的分析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参见笔者《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文,载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和人》一书第79—106页)。《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逻辑上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以人的“类本质”的  相似文献   

16.
1992年2月27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京召开了“章韶华四部哲学著作出版座谈会”与会者50余人.会上,出版社总编辑张品兴对章韶华的四本书(《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走出哲学的误区》、《走出哲学王国后的沉思》、《需要一创造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作了简要的介绍.张品兴同志说,《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书,是作者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了深入探讨的成果,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走出哲学的误区》提出了一个发人深醒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发自内心地坚持“唯物主义路线”.“按照辩证法办事”,结果却不由自主地一次又一次地误入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沼?对此,作者认为,原因固然是多方  相似文献   

17.
王孝哲 《学海》2001,(3):202-203
每门学科的发展 ,都是依赖于既不断地深入研究和说明其对象 ,也不断地深入研究和说明其自身 ,即对其自身作元理论的研究和说明。哲学当然也是如此。深入地研究和说明哲学自身 ,这也是确保哲学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陶富源教授的新著《哲学的当代沉思》(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9月出版 ) ,就是对哲学自身作元理论的哲学层次思考的一部力作。笔者拜读之后 ,感到很受启发和教益。《哲学的当代沉思》一书 ,共 11章。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 ,对于哲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诸如哲学的本质、对象、功能、思维方式、逻辑体系、发…  相似文献   

18.
王贵明同志的《再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一文,对我与他商榷的文章《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提出反商榷,认为“在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一个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而我提出的观点则“存在着明显的疏漏”、“人为”的“臆断”。王文的观点对于深入研究原始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在总体上难于成立。本文再就这些观点就教于王贵明同志及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9.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从分工的观点看人的发展,受益于恩格斯的理论启示。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将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他进一步指出:关于整个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问题从分工  相似文献   

20.
考茨基晚年撰写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全面表达了他一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是我们了解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基本文本。遗憾的是,由于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等理论史定位的影响,这一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理论的重要文献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