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空间与尊严的关系。文章首先指出尊严是一个和人类及人类社会密切相连的观念,是一个地理问题,并从"地理"的角度、从自然的源头来追溯人类尊严的起源。之后论述了世界的地理性;最后从构成性、构型性和本体论三个层面论述了地球的领土化——即大地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从自然空间过渡为领土的进程,最后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领土尊严、领土正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尊严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最高价值。康德的尊严理论建立在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自由之上,但是康德所理解的尊严不仅是一种道德尊严,而且从道德尊严可以衍生出权利尊严。以道德为基础的康德尊严理论,既继承了传统的德性尊严观,又具有现代权利尊严的特征,这种融合道德和权利的"有道德的权利尊严"观对指引当代人更好地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他人和自我眼中的人类尊严。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人类不可分割的尊严是何时产生的?在生命乃至死亡方面,是否存在尊卑差异?作者从"尊严与人类状况"、"人人都应重视的东西"、"不朽与尊严"、"有尊严的生与死"、"固有的尊严,矛盾的观念"等方面对尊严问题进行了阐述。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漫长的人化过程是否达到了完美的人性化结果?人类身上具有非人性的一面是否可控?人们是否能减少它对个人和人类的损害?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答。我们在把人类尊严看做固有尊严时会遇到重重困难,应当从思想和行动上为我们和子孙后代建造一个"宜居世界"。  相似文献   

4.
人的尊严的概念虽然在哲学文献中早就出现,却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才频繁出现于国际法文本和此后奠立的一些民族国家宪法之中。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尊严概念仅是从事后给人的权利概念赋予道德内涵;相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这两个观念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概念联系。从系统的角度和概念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看到,在人权从理性道德加上主体权利的形式出发建构起来的过程中,人的尊严概念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它既是所有基本权利的内蕴都从中汲取养料的道德"源泉",也是不同范畴的权利得以兼顾和平衡的基础。人权与人的尊严之间既有概念联系,又有现实张力,其间蕴藏着的一种具体乌托邦的激进力量,它是我们在为实现人类尊严的现实斗争中不可放弃的。  相似文献   

5.
尊严(human dignity)是一种人性的要求。是否有羞耻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尊重人的尊严表现为不能侮辱他人,即使他属于不同的民族或种族。二战后,人类吸取了战争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尊严是人类的根本价值。十几个国家将尊重、保护人的尊严写入宪法。中国尊严政治在最近几十年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全面、深入地保障每个人的尊严,而这种尊严必须建立在自尊和他尊的道德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6.
对“权利本位”的思考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不免有故作文章之嫌,正如离开了法的背景来纯粹地研究和探讨法律现象,既不现实也无意义。权利,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历史的辗转变迁中,客观地运行于社会发展之中,问题在于如何  相似文献   

7.
人的尊严概念亟需得到清晰说明。在生命伦理学语境中,人的尊严可以在三种意义上合理地使用,即人类物种的尊严、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人类物种的尊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物种所拥有的尊严,它的基础是人类物种的典型本质,它的道德要求是保护人类的本质不受侵蚀。个体层面的尊严分为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普遍尊严是每个人平等具有的道德地位,为全体人类成员赋予了平等的基本权利。获得性尊严是每个人通过体现了人类卓越性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的。它不是一种道德地位,但可以给人树立更高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8.
哲学艺术     
任何对知识的描述都必须既考虑世界的贡献又考虑人的贡献。每一种人类的努力,每一种活动,每一种艺术,每一种科学,都是人类和世界之间一种独特联系的产物。当人最被动的时候,他仅仅反映和报道世界;这是纯粹的发现,如果确有这种发现。当人最积极的时候,世界的贡献仅仅在于提供原材料;这是纯粹的创造,如果确有这种创造。所有艺术,所有科学,可以被排成长长一大串或一系列,囊括从纯粹的发现到纯粹的创造。它们都处于这个连续统的某一点上,这赋予它们一条共同的却是脆弱的连线,从而证明我们有理由思考和  相似文献   

9.
对这种断裂哲学观的赞同会影响人们的历史观,这对于普遍性的历史来说是致命的结论,历史有可能变成一堆碎片,或者用流行的术语来说,将“分崩离析”。如果我们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只依赖于一种思想模式,即代代更替但毫无联系的“知识型”理论,在这种纯粹外在的延续中,没有任何因果、条件和起源,那么,历史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在其中就无法发现任何方向、趋势、意义和可理解性。这种断裂主义认识论,不承认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在时间过程中产生了历史,而认为是现  相似文献   

10.
王雷 《天风》2017,(1):26-27
“尊严”通常是指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中某一主体(或客体)具有获得其他个体和群体尊重的基本权利。就字面意思来看,“尊严”一词有“尊贵庄严”之意。人们通常所说的尊严包括神明尊严(如上帝的尊严)、国家(或民族)尊严、法律尊严、道德尊严、领袖尊严、人格尊严等。  相似文献   

11.
如果美(美感)取狭义--视觉美,只有动物与人类的视觉快感以及人类的高级思维觉快感对视觉的联觉作用才是美感;如果美(美感)取广义--包括味觉美、性觉美、环境美、心灵美等等,那么动物与人类的低级快感和人类高级思维觉快感及其对低级快感的联觉作用,就都是美感.  相似文献   

12.
如果我们不仅仅把康德的道德论看作一种义务论,而是一种价值论—尊严论,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承认的概念对于理解其主体道德而言是关键性的,因为其主体道德作为尊严论的道德,承认是它的逻辑前提.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能像霍耐特那样对康德的主体道德进行一种承认道德的改造,而应挖掘其承认道德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从现代科学角度来分析一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的认识模式,可以发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正好相当于控制论中著名的负反馈调节原理。开始,人们的主观认识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甚至可能相差很远。人们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把从理论得出的预期结果跟人们实践的结果加以比较。如果理论结果和实践结果有差距,那么就需要我们修改自己的主观认识,使理论结果和实践结果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形式和质料这对哲学范畴对尊严概念进行层级研究,将尊严划分为作为形式的尊严和作为质料的尊严。作为形式的尊严与抽象的"人"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平等性的特点。它是尊严的理念,体现了尊严的本质,因此构成作为质料的尊严的逻辑前提。作为质料的尊严是尊严的现实形态,与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差异性的特点,它以作为形式的尊严为最终指向。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尊严概念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呈现为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尊严概念将不断地从作为质料的尊严发展为作为形式的尊严,并努力彰显自身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人的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康德的人性公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代生命伦理研究中的尊严观。由于对人性公式的片面理解,生命伦理学中的"康德主义"否定人类尊严的平等性,遮蔽了康德的尊严概念本应具有的重要理论功能。人性公式论述的是尊严的道德要求,而非尊严的基础。构建康德的尊严观,需要超越人性公式之外对康德的尊严理论进行阐释。通过分析人性、人格和道德自主等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得出以下推论:人类个体的尊严并非来自于个体自主选择的能力,而是来自于个体对人类整体尊严的分享;人类整体的尊严来自人类道德自主的潜力,而非已表现出的能力。这样的尊严观恰恰认可并论证了尊严概念在当代生命伦理研究中所承担的不同于以往的功能,并有助于解决当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人的尊严的来源及其各种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类增强"是否可能侵犯或威胁人的尊严。人类物种的尊严植根于人的本质,即人类物种所典型具有的一系列潜力,它是其他层面的人的尊严的基础。人类个体的尊严分为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个体的普遍尊严直接来自于物种的尊严,是每个人因其作为人类物种一员的身份而平等拥有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地位。因为人类增强不会分裂人的本质,所以不会造成人类物种之道德地位的区分,从而个体的普遍尊严不会因增强技术的应用而受到侵犯。获得性尊严是通过发展人的本质中所包含的典型人类潜力而获得的受尊重的性质。人类增强可能通过破坏主体间性,给个体发展各种人类的典型潜力设置障碍,从而对人的获得性尊严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7.
如果历史上没有耶稣,今年就不会是1997;如果历史上没有耶稣,妇女依然是父权社会的附属品;如果历史上没有耶稣,践踏生命尊严的奴隶制度可能依然狂傲地睥睨人间;如果历史上没有耶稣……  相似文献   

18.
警惕啊!基因决定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已经成为20世纪遗传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基因决定论也正在走近我们的生活本文从遗传学的角度阐述了基因决定论的种种不当之处,并且指出基因的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人类的全部文明史就在于克服单纯的基因决定论所带来的局限。  相似文献   

19.
道德形而上学要求全部道德概念都先天地错落在理性之中,在来源上具有纯粹性且俱足尊严,合乎责任是不够的,还必须出于责任;纯粹实践理性批判要求自由是一切人的意志所固有的性质,人们以他律和自律的方式来思想自己,意志自由是道德命令如何可能的最后根据。人的价值和尊严不在于漂忽不定的、有条件的幸福的追求上,而在于无条件的、崇高的道德律的敬重上。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的问题上,进行动机抑或效果的、形式抑或实质的二者必居其一的二元判断,逻辑上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20.
重视对思维控制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人类认识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角度:(1)从人类的角度研究认识的起源、发生与发展。这必须从知识最终源泉方面着手。(2)从个体的角度研究认识的发生与发展,包括个体知识的获取、认识能力的提高、思维模式的形成等。(3)从具体认识活动的角度研究人们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如果说上述(1)要探求人类认识的整体规律,(2)要探求个体智力的特征,那么,(3)要探求的是主客体的直接动态作用过程。应该说,只有(3)才涉及直接的主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问题,它直接地研究认识自身产生、发展的规律。当我们从主体和客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