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怡 《中国道教》2018,(6):62-62
传戒和授箓是道教教制建设、信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底,中国道教协会分别在南岳衡山道院和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举办了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和内地正一派道士初授篆活动。在活动结束前召开的座谈会上,戒子和策生代表们畅谈了参加活动的感想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道教的称谓     
道教称谓,可以分为道教法坛、道教神仙、道教教徒、道教宫观及丛林执事等若干方面。 一、道教法坛 道教法坛:即道教举行宗教活动的宗坛。基本上可以分为醮坛、箓坛和戒坛三类。 醮坛:即道教举行斋醮科仪的法坛。醮坛之上参加科仪的道士,称为“醮坛执事”,主要有: 高功:又称“法师”。  相似文献   

3.
正12月11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湖北省道教协会、武汉市道教协会协办,武汉长春观承办的丙申(2016)年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在武汉长春观圆满落幕。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道协本部的187名全真派道士临坛受戒,让戒坛诸神证盟了自己的道位。  相似文献   

4.
<正>12月3日,"道化天下·德在人间"南岳衡山道院方丈升座庆典活动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道院举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黄至安荣升为南岳衡山道院方丈。这是湖南省道教界有史以来举行的首次方丈升座活动。上午8时,衡山道院举行了神圣庄严、如法如仪的方丈入院科仪,  相似文献   

5.
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湖南省道教协会、南岳道教协会协办,南岳衡山道院承办的戊戌(2018)年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于10月15日至11月11日在湖南南岳衡山道院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第六次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经过28天紧张有序的传戒活动,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4名(其中方便戒29名)全真派道士取得净戒牒,名上登真篆。  相似文献   

6.
正明代僧道官的选任是由"各处寺观住持从本处僧、道衙门举保有戒行、老成、谙通经典者,申送本管衙门,转申僧录司、道录司考试,中式具申礼部奏闻"~1。按照规定,地方道司遴荐合适的人选,报送至道司衙门,待举荐的道士通过道录司考核之后,上报给礼部。明初,地方道官的建置框架为"各府道纪司掌本府道教事。都纪一员,从九品;副都纪一员……道会司,掌本县道教事。  相似文献   

7.
道士     
信奉道教教义和修习道术的道教徒的通称。《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道士之称始于汉,当时其义同于方士。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行。金元之际,全真等道派兴起,仿照佛教规  相似文献   

8.
《中国宗教》2024,(3):22-23
<正>宋崇道,管理博士,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二十六代玄裔,崂山堂丁酉坛戒子,现任江西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宜春市袁州区道教协会会长、袁州区政协委员、宜春市崇道宫住持。宋崇道于2005年皈依入道,2011年冠巾出家,2017年在青岛崂山玉清宫领受三坛大戒。他始终秉持“爱国爱教,尊道贵德,以戒为师,崇文化人”的修行初心并身力践行,2022年12月,宋崇道被评为“首届全国宗教界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道教协会第二届代表会议于1990年11月26至28日在沪举行。会议选举陈莲笙道长为上海市道协会长,苏宗斌道长、张文希道长、潘雨廷先生为副会长。市委统战部和市宗教局领导到会并讲话。会上总结了上海市道协几年来的工作:上海市道协自1985年成立以来,已有白云观、浦东钦赐仰殿、崇福道院、三元宫坤道院、东岳庙和龙王庙等六所全真、正一派道教宫观。庙观内的全真派乾、坤道士和正一派道士有70余名。市道协成立了道教文化研究室,并主办有《上海道教》季刊;创办了道教正一派道学班,第一届23名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22,(6):94-94
《道藏》是汇集收藏所有道教经典及有关书籍的大型丛书。从唐朝初年开始编纂,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道教创始于汉代,最初经典很少。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道教的发展,各派道士撰写的经典日益增多。一些著名道士开始搜集整理道书。例如,南朝刘宋时,道士陆修静广集道书,编写《三洞经书目录》,著录各类道经、符图和医药方技著作,共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到了唐朝初年,道书开始汇集成“藏”。  相似文献   

11.
正11月14日-12月11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湖北省道教协会、武汉市道教协会协办,武汉长春观承办的丙申(2016)年全真派道士传戒活动在武汉长春观举办。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道协本部的187名全真派道士临坛受戒。  相似文献   

12.
北京白云观光绪壬午坛《登真箓》载传戒大师15人、戒子404人,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文章对传戒大师中高明峒、姚明瑞、刘明印等人的生平事迹作了考述,对戒子从年龄分布、地域分布、道派分布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并联系清末其他几次传戒作了比较研究和综合考察;根据相关文献,考证出戒子中有太监34人;还探讨了《登真箓》结构的演变、天字第一号戒子传戒的传说、戒子来自"佛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3月30日,吉林省道教协会完成首批道教教职人员认定及颁发道士证工作。此次认定工作是根据吉林省《宗教事务条例》及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进行,共有127名道教教职人员领到了道士证,其中:全真  相似文献   

14.
9月22日,黑龙江省道教协会在齐齐哈尔市道教关帝庙道观举办了全省第三期教职人员培训班,全省共有53名道士参加了培训。经过培训学习后,统一进行了试卷式的考核,有46人获得了道教资职证书。  相似文献   

15.
唐代为中国道教的全盛时期,其道派承袭魏晋南北朝,来源有二,其一是继承魏晋神仙道教的传统,其二是魏晋天师道的流变。例如唐代专门从事外丹黄白术的金丹派道士和以各类气法修炼,兼服食药物养生的炼养派道士,则是继承方仙道传统的神仙道教流派。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等经箓派道教,实际上是魏晋天师道在神仙道教影响下的流变。再有楼观派(唐初改楼观为宗圣观)道士以终南山为中心,形成终南山道团,宗老子和关尹子,习《老》、《庄》,实为神仙道教和经箓派道教的融汇。唐代道观遍于全国名山大邑,以茅山和终南山最显,道教重道阶而不重道派。其中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师徒授受分明,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派。自陶弘景以来其传授次第为:  相似文献   

16.
司马承祯与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①这是唐玄宗对司马承祯的评语。的确,在许多道教名山中,都留下了高道司马承祯的足迹。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道号道隐,是盛唐时期的著名道士,上清第十二代宗师,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等多部著作传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年少好学却无心仕途,二十一岁服巾褐入道,在衡山追随著名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此后,司马承祯开始遍游道教名山。一、与道教名山的仙缘司马承祯曾到过哪些名山呢?据《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云:“而后游句曲,步华阳之天(指茅山);盝桐柏,入灵虚之洞…  相似文献   

17.
1993年7月18日至20日,江苏省句容县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上海白云观和台湾高雄市文化院、台北市文化三清宫、南投县水里乡镇受宫、桃园市明圣道院、澎湖县海灵殿等八个道教团体、宫观,在茅山道院联合举办了隆重的超度抗日战争中死难同胞黄箓大法会。这是海峡两岸道教界在法务活动上的首次合作。法会期间,在九霄万福宫内设置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灵堂”和四个道教祭祀坛,举行了开幕仪式与圆满典礼。法事如法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永嘉县道协筹备组于5月27日至6月1日举办了县道教正一派道士培训班。参加培训考核的道士208人,年龄最高的85岁,最小的20岁。这期培训班由县宗教局虞绍锡局长主持,县委统战部麻永彭副部长、宗教局潘教东副局长分别作了时事政治、宗教政策和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报告。温州市道协会长陈崇杰、县道协筹备组组长叶圣益分别作了动员报告和培训班日程、道协工作的讲话。这期培训班的主要课程有时事政治、浙江省关于宗教工作的管理规定,中国道协《宫观管理规定》、《正一派道士管理试行办法》,温州市道协《宫观管理规定》、《章程、宗旨》、《会员守则》、《清静经》等。经过培训,学员们对党的宗教政策的稳定性、加强道教自身建设和爱国道教组织的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过考试,成绩优良,合格率达96%。市道协秘  相似文献   

19.
道士的称谓     
“道土”之称在东汉创教之前便有之。据《楼观本纪》载:‘调穆王好尚黄老,闻仙师杜仲有至德高行,遂师之。因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古时有三种人可以称为“道士”。一是崇泰道家之八二是有道之七三是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主’倒成为道教神职教徒的称谓。道教经书,如《太上太真科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经》均谓“以道为事,故称道士”。据此,道士必须信奉道教教义,遵守道教规戒,还必须身着规定的道装,在宫观内修习道教的斋仪和道术。上述‘值上’识是对道教…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对年青道士的培养,南通市宗教局和市道协于3月22日举办了年青道士培训班。培训班为期半个多月。学员们学习了宗教法规、政策,宫观管理及道教知识等。学习期间还赴市区其他宗教活动场所及茅山道院参访。省宗教局、市委统战部、市宗教局的领导前往祝贺并授课,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