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的宗教观王学义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在当时现实政治斗争的背景下,他对某些宗教问题曾作过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其基本观点如下:(1)宗教非“道德之根源”。李大钊为提倡新道德,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反传统的背景中,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方精神资源的一部分。基督教知识分子也深入思考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甚至形成了基督教新文化运动。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宗教问题的论争,可以看作非基督教非宗教的先声。风起云涌的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社的《生命月刊》、真理社的《真理周刊》和《真光》杂志刊登了大量"护教"文章,成为中国教会人士反击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的言论阵地。基督教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非基督教非宗教运动深化了基督教、宗教问题的研究,基督教文化思潮促进了人道主义在"五四"时期发展。  相似文献   

3.
武仁同志在《“五四”前后李大钊哲学思想探讨》一文(见《哲学研究》1979年第5期,以下简称武文)中,对李大钊同志在1915年至中国共产党创立这一时期,即“‘五四’前后”的哲学思想,作了深入的探讨,明确肯定了李大钊同志作为“五四”运动的旗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思想奠基人的历史地位。并着重从他的哲学思想方面论证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武器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第一个哲学家”,“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新时代的开拓者”的历史功绩。这些论述,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正> “打倒孔家店”,作为五四时期(1915.9——1921.6)新文化运动批评孔学(儒学)的口号(?)代名词,在许多学者中已经使用几十年了。但它最初见于何文,由谁提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笼统地讲“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或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这一口号;也有人将其归之于《新青年》,或《新青年》派;另一些人则较具体地指出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吴虞、易白沙、鲁迅等人提出的。1979年,在一次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小型座谈会上,彭明先生指出:他和一些同志查阅《新青年》等报刊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吴虞、易白沙等代表人物的论著,都未发现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伟事业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努力建设新时代的新道德。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导源于殷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诸子百家的讨论与宣扬,逐渐成熟,到汉代而确立下来,其本质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道德。这种道德,在历史上虽也有人提出过不同意见,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受到比较深刻的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摧毁了封建道德的权威,提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道德。但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如何认识与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当前文化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本文试图通过剖析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当前争论中的某些问题发表一点看法,以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陈独秀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和主持者,他在批判封建道德时,表现出冲天的革命激情,较强的批判能力和敏锐、深刻的政治眼光。陈独秀的批判武器来自资产阶级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发动的“道德革命” ,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所以多年来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学者论及“五四”的道德革命 ,重点大多是它对旧道德的批判清算 ,及其所造成的震动、影响 ,而对它所提倡的新道德则涉及较少。本文拟对此稍作评介 ,以求对“五四”的道德革命有更全面的认识。概言之 ,“五四”所提倡的新道德 ,其基本原则是“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 ,而其理论基础则是“求乐免苦”的人性论、伦理观。现按其逻辑顺序分述如下。一“五四”道德革命是戊戌时期道德革命的继续。在戊戌时期 ,维新派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伟大历史时刻,我们迎来了“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它的性质、意义和历史作用,可以从许多方面加以概括总结,但是,“五四”运动首先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  相似文献   

10.
邵建 《学海》2004,(5):34-38
一《〈政治概论〉序》是胡适 1 92 3年底为《政治概论》这部书所写的序言。该文在胡适等身的著作中并不为人注意 ,但在今天看来 ,它却是 2 0世纪思想史上的一个不应忽视的文本。1 92 3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消歇的年代。胡适和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与主将 ,曾经一道推  相似文献   

11.
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锋──纪念“五四”青年节秋紫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当我们聚在这里,研讨当代青年的道德前景时,我们不禁想起:早在八十年前的春天,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夕,由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等发起,在其主持的北京大学发表了...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源起于“文学革命”。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第1卷叫《青年杂志》)于1917年1月,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胡适),1917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陈独秀),从此新文化运动即蓬蓬勃勃地开展了起来。到1919年“...  相似文献   

13.
《金刚经》的道德观,具体体现在平等观、慈悲观、福德观、功德观诸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刚经》义理就是人生道德学说。《金刚经》诸道德观都受般若智慧统摄,都是建立在《金刚经》所宣扬的“无住生心”、“空有不二”等宗教义理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4.
在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关于封建伦理思想的批判及新的伦理思想的建构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密切关注。《新青年》的倡导者们大声疾呼个性解放,以民主与科学为帜,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最猛烈的冲击。陈独秀和李大钊二人都提出了维护国民独立人格和尊重国民个人价值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要获得国民人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打破“圣哲之虚声”和“三纲之说”,“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确立“自我主权威”,彻底地消除专制主义封建伦理思想对国民的钳制和戕害,唤起国民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思辨力,并且把它提高到国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往往认同中国式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如出一辙:二人都赞同“俄式社会主义”———通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而实现社会主义。这种认识具有表层的合理性。然而,从深层推究,“俄式社会主义”终不过是实现马克思价值理性的工具理性;而在价值理性方面,即在经由革命而建构的社会主义模式上,陈独秀与李大钊的见解迥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属“西体中用”派。其世界观认为,优胜劣败的“进化论”是宇宙运演的普遍规律。用这种观点审度近代中西文明,双方乃是落后与先进两种性质截然对立并且…  相似文献   

16.
个体伦理的提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伦理建设的最重要贡献,也是它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伦理思想的真正接轨之处.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对个体伦理的阐释还是倡导,“五四”的个体伦理都与西方存在重要的区别,充满了内在的悖论和外在的困境.最主要的体现为对于“个性”的片面理解,以及对于旧式“德性”的不自觉沿袭所造成的现代伦理价值标准的建构空白.这使得“五四”伦理思想试图建构的独立个性与自我意识,携带着各种影响至今的局限与矛盾.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马克思在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作了经典牲的论述,这已是众所周知。但马克思在书中对伦理思想所作的经典论述(其中主要是对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批判),似乎未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本文试图对《资本论》第一卷中所阐述的伦理思想作一初步探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中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道德原则的本质,分析了由此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恶劣影响,鞭挞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并揭示了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道德观的根源。马克思的分析表明,金钱是资产阶级所追求的最高目的,金钱至上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为获取金钱所采用的任何手段,都符合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进化论陈卫平从戊戍前后到“五四”前后,进化论一直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潮。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化论,以往的论著都陈述了如下两个事实,即进化论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武器和进化论在这时期为其它的“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取代,然而却很少解释这两个事实间的矛盾:声势浩大、气势锋锐的进化论为何会很快地被其它思潮所取代?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拟作如下考察: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化论和此前的进化论有何联系、区别,从而论证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潮的巅峰和落退相交织的尾声;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史这门学问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1919年2月,即“五四”运动发生前夜,胡适出版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这本书模仿西方哲学史的写法,把中国古代思想中西方人称之为哲学的那部分单独加以述评,使中国哲学史从一般学术史中分离出来。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至今只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近来日渐受到关注。具体到柏拉图哲学,通常认为柏拉图在 《理想国》中阐释了以理念论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对柏拉图的《理想国》在方法论上进行剖 析可见柏拉图对两者关系思考的丰富性。《理想国》对道德与形而上学关系的讨论可以被划 分为三条进路:无需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基于经验的道德观;基于形而上学的道德观。其中 基于经验的道德观最为研究者们所忽视,在柏拉图那里道德既可以植根于形而上学,又可以 基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