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题材内容包罗万象,它是人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能照出这片地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也以独创的艺术特点反映黄河三角洲地区人们的审美追求与情感诉求。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的艺术特点表现为图形简约不简单、追求线条美的传达、明艳绚丽的配色、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四个方面。耿延祯的《水浒人物》、李莲秀的《农家乐》、兰福梅的《捉迷藏》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旨在论证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是中国剪纸文化的重要一支,对其进行研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审美习惯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作用。  相似文献   

2.
南沟剪纸题材丰富,造型独特,风格特征多变。南沟剪纸艺术有比较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南沟剪纸在造型上夸张写神、简练精细,善用比喻、吉祥美好的寓意。另外,南沟剪纸技艺还传男不传女、剪纸颜色尚黑色、家家户户忙剪纸、边剪纸来边唱歌等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李炅 《美与时代》2006,(11):27-29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民俗逐渐消亡;加之传统艺术教育中缺乏基本的民俗学知识训练,使艺术家对于传统的民俗知之甚少,以致在创作实践中出现一些错误的“译码”。本文提出如果艺术教育中引入民俗学的知识,将能极大拓展和增强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也能创作出反映族群心理特征和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4.
民俗艺术根植于民间,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与审美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神的承载者。民俗艺术引入高校艺术教育,将丰富既有教学内容,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审美视野,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也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发展。灵活选取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是民俗艺术教育走进高校课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我国少数民族中有一个独特的渔猎民族——赫哲族。勤劳、智慧的赫哲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有的传统民俗鱼皮文化。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赫哲族民俗鱼皮文化的推广也要与时俱进,如从美学角度对装裱方面、传播角度对展示方面进行研究将有助于鱼皮文化的推广探新。总之,赫哲族民俗鱼皮文化的推广应当倡导以体验和互动为核心的现代化网络展示,强调展示信息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俗中的狮子具有避邪御凶、预告灾难、决断是非、招财纳福、掌管生育等神性,是力量、权势、祥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舞狮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它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民俗艺术在多个领域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民俗艺术不但可以使作品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得到提升,设计人员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艺术、更加全面地掌握民俗艺术、更加深入地研究民俗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艺术符号可以促进抽象造型的发展,可以在平面设计中构建民俗艺术符号模型,还可以把民俗艺术符号与平面设计结构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俗节日承载着不可估量的人类文化价值。尊重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推动当下文化的发展。立足于艺术消费的民俗节日中的文化创意品,能够在更有效地促进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兼顾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市场和文化的共赢,更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已是在所难免,以情感制作与“快适伦理”为表征的“后情感主义”审美趋向日渐明朗。然而,大众文化承诺给人们的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却往往陷入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的意义追索,审美正义与文化伦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完全无视生命中的“痛苦”、“严肃”、“庄严”与“意志”一端,沉溺于“人生幻觉”“瞬间的快感”,在世俗娱乐中丧失起码的自知与清明,不但以“媚俗”为荣甚至以“恶俗”为乐,踏越了文化伦理的底线,使中国文化道统愈陷困境。  相似文献   

10.
杨朝晖 《美与时代》2006,(11):25-27
民俗心理,是指一定人类群体中蕴含的一种较稳定的习俗意识定势。它是民俗生活相在人们头脑中循环往复潜留下来的心理意识,经过历史的传承而逐步形成的。所谓民俗心理结构,就是这种心智的构成。人类可以在民俗心理结构的影响下,有意识地对艺术思维进行规范、导向和控制,对民俗意象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1.
节俭消费是人类消费伦理的基本准则。与传统节俭消费伦理基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一味强调人们需要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同,现代节俭消费伦理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消费观,它是现代人基于生态文明时代对资源合理使用的客观需要和对人的生理需求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现代社会消费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而提出的理性的适度的文明消费观。在现时代,倡导节俭消费伦理观,积极探讨既节约自然资源又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日常消费文化以人的生活领域为背景,由人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取向、消费内容、消费行为、消费结果所构成。它伴随着人类技术革命的进程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由自发到理性的阶段,以及由日常消费世界与非日常消费世界之间的模糊混沌状态发展到与非日常消费世界的分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影响着生活领域,不仅冲击了传统的日常消费文化,而且给形成于工业经济环境下的日常消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对这一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哲学发展的历史责任。一、依附于日常消费世界的消费文化传统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民俗和都市民俗是民俗的两个重要方面,都市民俗由乡村民俗演化而来,在成型之后又有自己的特点。乡村民俗和都市民俗不仅在制作业和商业方面存在差异,在休闲娱乐方面也有差异。对比乡村民俗和都市民俗,可以了解乡村民俗的演进过程、都市民俗的形成发展,也可以由此把握当代民俗的变迁规律,从发展的角度深入了解我国的民俗。  相似文献   

14.
姜庆莹 《美与时代》2016,(10):114-115
民俗艺术是我国民间存在的具有地方风土人情的一种美术形式,看似大俗的民间艺术,被艺术家加工后变成一种大雅的艺术形式。民俗美术的出现对中国文化传承起着促进作用,并且对中国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民俗艺术的认知既是一个接触性的实践过程,又是一个主体与客体在互动中的心理生成和概念整合过程。其认知方式包括闻见式、体验式、习得式、调研式等,表现出感性与理性、分散与综合、具象与抽象交并的认知规律。民俗艺术的认知特征,可从精神传统与群体智慧、民族性与地方性、心理哲理与物理事理、传承传播与整合变异、符号解码与内涵释读等方面做出概括。  相似文献   

16.
书法艺术起源于实用,在实用技能向艺术表现的转变过程中,有四个要素:第一是非实用性草书的出现;第二是书写内容由实用向抒情转变;第三是专门书论的成熟;第四是书法与美相联系和自觉的独立欣赏行为的出现。书法作为艺术,萌芽于殷商,形成于汉,确立于魏晋。  相似文献   

17.
传播是万物从出现到被认知的唯一途径。女书作为一种文字,受制于地域及自身因素的影响,熟知的人不多。作为一种文字,女书虽有汉字的影子,但又不同于汉字,其不仅独具自身的艺术价值,而且更是集汉字书法的美学价值于一身。因此,对女书艺术传播应区别于传统的文字传播方式,要注重从女书的形、女书的载体角度研究,同时要结合与女书相伴而生的女书习俗。通过研究女书和女书文化更深刻地认识当地的社会历史环境,挖掘其蕴涵的文化内涵,从艺术的角度,创造各种形式的女书艺术形体,为女书的传播开辟一条精准的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18.
浅析消费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各种文化符号来建构仿象,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消费,为资本赢得利润。艺术在消费文化中成为可利用的符号之一,从而也被消费文化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外在,分别从物质、技术和文化方面影响了艺术的普及度、表现方式等;一个是内在,从素材、自身价值等角度影响着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自身定位。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1,(8)
佛教传到中国,在长期中国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礼俗、习惯,也普及民间,以至演变成为中国的民俗。法辉法师的《简论佛教与民俗》,从佛教节日、佛教制度与民俗的关系,寻绎出一条演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川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历史上的一个瑰宝,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川剧有自己很多的特色,为别的剧种所无.单说"变脸",适应民俗娱乐审美需要而产生,经历代艺人创造,结合川剧不同剧目剧情、塑造人物的需要,就有丰富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