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测量法和问卷法,以某市357名小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及其心理问题与行为适应性问题,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结果发现:小学生的品行不良、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适应问题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并受学习成绩的显著影响:成绩差的学生在这些问题上最严重;且品行不良和学习问题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小学生的品德不良水平与许多心理问题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五年级是一个转折点:在品德不良行为和许多心理问题中都是高峰,随后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亲子关系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选取上海市2864名7~14岁学龄儿童进行行为问题及亲子关系调查,结果显示:(1)学龄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为11.5%;(2)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小学生;(3)学龄儿童问题行为发生与父亲的积极拒绝态度,母亲的积极拒绝,盲从,矛盾的态度等关系密切;而且,父母的“积极拒绝态度”更容易使儿童发生“身心健康”和“社会与情绪”行为问题;父亲的“消极拒绝”,母亲的“盲从”更容易使儿童产生“日常不良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基于问题行为理论,采用问卷法对普通高中、中职院校689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积极同伴压力、自尊对青少年不同冒险行为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和学校差异。结果表明:(1)中职院校生的积极同伴压力和冒险行为都显著高于普通高中生;(2)积极同伴压力不能预测青少年的适应不良冒险行为,但可显著预测普通高中生的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3)自尊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适应不良冒险行为,显著正向预测普通高中生的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4)自尊仅可以调节普通高中生的积极同伴压力与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的关系:高自尊增强了高积极同伴压力对青少年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的影响;但它不能调节无论哪所学校青少年的积极同伴压力与适应不良冒险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弱智学校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上海1-3年级弱智学生为研究对象,测查其语言交往和语音掌握的情况。结果发现:(1)弱智学生普遍存在语言障碍;(2)轻度弱智学生语言测试成绩明显好于中度者;(3)随着年级增高,弱智学生的语言交往与语音障碍会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不良刺激是指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的一切因素,包括来自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生理缺陷等诸多方而的不良因素。不良刺激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的危害极大。直接的反映是影响学生情绪,继而影响情感、意志、信念等诸多心理层而,产生心理障碍,养成不良行为习惯.不良刺激使学生身心受到损害.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下面就学校中存在的不良刺激因素的成因.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6.
采用同伴提名、同伴侵害问卷、不良同伴问卷和饮酒行为问卷调查广东地区4所普通初级中学1386名7年级学生,考察了同伴排斥与青少年早期饮酒行为的关系,以及同伴侵害和结交不良同伴在其中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同伴排斥、同伴侵害和结交不良同伴均与青少年早期的饮酒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侵害和结交不良同伴在同伴排斥影响青少年早期饮酒行为过程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即同伴排斥通过增加同伴侵害,从而提高结交不良同伴的风险,进而增加青少年早期的饮酒行为;(3)在控制同伴侵害和结交不良同伴后,同伴排斥对青少年早期的饮酒行为仍存在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对2436名四至九年级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歧视知觉与行为适应(亲社会行为、不良行为)的关系以及个人成长主动性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歧视知觉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正向预测不良行为;在此关系中,个人成长主动性有中介作用,歧视知觉部分通过削弱个人成长主动性进而影响行为适应;个人成长主动性也有调节作用,随着个人成长主动性水平的提升,歧视知觉对亲社会行为的抑制作用加强、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肩负起为社会培养出专业型人才的重任。在教育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会有不良的行为,他们的不良行为会给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使自己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品学兼优,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文章主要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者调查了32名弱智儿童在全日制弱智学校学习九年、学完普通小学语文和数学课本一至十册后的情况.根据所学汉字的抽查以及语文和数学知识的测验,轻度弱智学生平均认读汉字2600个,接近普小五年级学生的程度,语文和数学成绩分别达到普小四、三年级的水平.另外,还讨论了弱智学校用普小语文和数学课本进行教学的经验和问题. 问题我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一九八七年在北京、上海、江苏、福建、辽宁、湖北、甘肃七省市的抽样调查,弱智儿童占同龄儿童的1.54%。据此推算,目前全国7—15岁少年儿童中,弱智儿童304.92万人,其中已入学9937人(未包含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的弱智儿童人数)。①弱智儿童教育的模式,不论是进全日制特殊学校还是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让弱智学生学习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但是,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文化知识的教学应该提出怎样的要求呢?对这个问题,现有的认识和各地的经验是有分歧的。有的人认为轻度的“弱智儿童”能学会相当于小学六年级的学业;②有些人认为语文方面可以达到普通小学五年级的水平,数学方面可以达到相当于四年级的程度;③同样是轻度的弱智学生,有些外国的资料表明比上述估计都低。④目前,办学较早的地区如上海等地,已有弱智少年儿童接受了相当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本工作的目的就是对已完成相当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弱智学校在校毕业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试图了解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及借用普小语文和数学教材进行教学的经验与问题,希望能对修订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及课外读物,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实验组:上海市长宁区辅读学校八七和八八届、静安区第三聋哑学校附设辅读分校八七届毕业班学生32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20人,实足年龄14岁5个月至19岁4个月,平均年龄16岁5个月;弱智程度,入学时的评定,轻度24人,中度8人;在校学习的时间九年,一般在普通小学试读一或两年,辅读学校系统学习八年(个别年龄大的读七年);两所学校均  相似文献   

10.
学习不良少年对父母评价的认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雷雳 《心理学报》1998,31(1):64-69
运用问卷测量,对普通学校的272名11 ̄15岁的少年学生及其家长分组进行学习不良与非学习不良的比较,考察了学生对父母评价的认知,以及父母评价的特点及其关系。结果表明:①学习不良学生对父母评价的认知与非学习不良学生存在明显差异;②学习不良学生对父母评价的认知没有性别差异。③除亲子关系维度有显著的二次趋势外,其它方面均无显著的发展趋势,但学习不良学生在13岁前后与非学习不良学生的差距更为突出。④学习不  相似文献   

11.
对2097名六年级儿童(平均年龄12.27岁, 男生1093名)的亲社会行为以及多种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测量, 主要运用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童年晚期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亲社会行为与孤独感、攻击等不良适应呈中等程度负相关, 与同伴接纳、社交自我概念等积极适应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童年晚期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与正常发展4种模式;(3)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越可能属于正常发展组, 越不可能属于不良适应组;在各种不良适应组中, 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更可能属于内化问题组, 而非外化问题和同伴拒绝组;(4)高亲社会组的儿童有6.8%存在内化问题;低亲社会组的儿童有50.2%适应良好;与普通儿童相比, 低亲社会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2.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7,30(1):108-112,107
本研究考察了135名处境不利学生及普通学生的内隐、外显自我概念。结果表明:(1)学业不良、同伴关系不良等处境不利学生的外显自我概念水平总体上低于普通学生,该现象在初中阶段更为显著;(2)学业不良、同伴关系不良等处境不利学生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比普通学生和贫困学生更显著的自我概念内隐效应;(3)学业不良、同伴关系不良等处境不利学生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比普通学生更显著的内隐、外显的自我概念的分离;(4)处境不利学生主观感受的某些社会支持维度对其外显、内隐自我概念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3.
自闭症幼儿的情感认知特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念丽  方俊明 《心理科学》2003,26(3):407-410
本实验采用3(组别)×4(基本情绪)×3(实验材料)×2(实验条件)的混合设计的方法对平均心理年龄24个月的6名自闭症幼儿和心理年龄与之相近的6名正常儿童和6名弱智儿童的情感认知特点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语言提示”条件下,自闭症幼儿的正答率远远低于正常儿童和弱智儿童,但在“表情提示”条件下,自闭症幼儿与弱智幼儿几乎没差距,在对“愤怒”和“惊恐”等情绪的认知中,正答率高于弱智幼儿。这意味着自闭症幼儿可能运用了其他的替代策略进行情感认知。  相似文献   

14.
闫嵘  俞国良 《心理学报》2009,41(7):602-612
采用言语交际策略认知结构访谈故事情境,考察了小学3~6年级学习不良儿童言语交际策略理解水平的发展以及言语行为对其策略理解的影响。被试为两所普通小学儿童,其中学习不良117名,一般儿童124名。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言语交际策略理解水平在总体发展上显著落后于一般儿童,但滞后仅存在于意图表达间接程度较高的暗示策略上。其次,在不同言语行为类别上发展趋势不同。对于礼貌请求策略,学习不良儿童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而一般儿童则表现出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趋势;对于委婉应答策略,学习不良儿童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43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比较好,年级差异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青少年自我意识对其社会适应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够解释良好适应行为13.50%~39.40%的变异,解释适应不良行为5.90%~14.90%的变异;(3)自觉性和品德评价对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总体和学习适应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跨年级和跨性别的稳定性;(4)在不同年级样本中,焦虑感是神经症行为的稳定和强有力的正向预测因素,自制力是社会性不良行为的稳定和强有力的负向预测因素。在不同性别样本中,自制力是独立生活和经济活动的稳定正向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亲子关系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及冒险行为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三所普通中学的1275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支持与亲子冲突、不良同伴交往及冒险行为均呈负相关,亲子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均呈正相关,不良同伴交往与冒险行为呈正相关;(2)父母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冒险行为,亲子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冒险行为,且两者的预测作用都可以通过不良同伴交往的中介作用实现;(3)在亲子冲突影响冒险行为这一模型中,不良同伴交往起中介作用,且中介的后半路径受性别调节,具体表现为:与女生相比,男生结交不良同伴会参与更多冒险行为。结果提示,不良亲子关系和不良同伴交往都是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且不良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同伴交往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当亲子冲突较多时,尤其应当关注男孩的同伴交往情况。  相似文献   

17.
学习不良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运用问卷测量方法对普通学校的272名11—15岁的少年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不良与非学习不良的比较,考察了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学习不良学生,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敌对性等方面,并且强迫、抑郁、敌对严重度中等以上者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偏高。同时,女生的问题比男生突出;13岁、14岁前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本研究讨论了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对我们认识学习不良的实质及其矫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同伴地位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作用机制及条件,采用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同伴提名问卷、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1288名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同伴地位负向预测青少年冒险行为,该预测作用是通过交往不良同伴的中介作用实现的;(2)交往不良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预测受到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调节。对于高自我控制能力青少年,其冒险行为与交往不良同伴无关,但低自我控制能力青少年会因交往不良同伴而参与更多冒险行为。结果提示培养良好的自我素质,塑造良好的同伴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应用自编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以广州市6所中学的1566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在普通中学就读的青少年,总体上社会适应行为发展较好,但是发展情况也不太理想,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商数(Adaptive Behavior Quality,ABQ)和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商数(Maladaptive Behavior Quality,MABQ)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都与理论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其社会适应良好优秀的比例低于理论分布,而实际中下和低下的比例高于理论分布。(2)在青少年良好社会适应行为的总分上,年级与性别、年级与城乡来源和城乡来源与性别三组交互作用都显著;在不良适应行为的总分上,年级与性别、年级与城乡来源两组交互作用都显著。(3)青少年在良好适应行为上年级差异显著,表现为初一社会适应水平最高,而高一社会适应行为水平最低。在不良适应行为上年级差异显著,表现为初一学生不良适应行为最少。(4)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性别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具体维度上,男生自我定向、社会生活、学习适应和社交适应都显著高于女生,而在社会认知与性维度上则相反。(5)城市户口的青少年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在城市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学生,在不良社会适应行为方面则相反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如果家长、幼儿园或者社会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教育,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出现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不良的现象,幼儿的这些不良行为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幼儿园教育、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