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总结我科收治的4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治疗体会。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10月我科收治的48例56个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临床资料,介入栓塞30例(36个动脉瘤),手术夹闭18例(20个动脉瘤)。结果介入栓塞组恢复良好14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8例,死亡2例,手术夹闭组恢复良好10例、轻度残疾6例、重度残疾2例。两组 Hunt-Hess 分级3级以下患者预后无显著性差异。血管内栓塞和手术夹闭均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手段,Hunt-Hess 分级3级以下者两种治疗方式均可得到满意疗效,4级以上者血管内栓塞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但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探讨双LVIS支架重叠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9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均给予脑血管造影证实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采用双LVIS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双LVIS支架依次顺利精准释放,双支架均完全覆盖动脉瘤,弹簧圈致密栓塞动脉瘤,完全覆盖瘤颈。使用改良Rankin评分(mRS),出院时6例0分,2例1分,1例2分。双LVIS支架重叠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评价腔内成形术(PTA及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巧和临床观察。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对3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多段病变患者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36(97%)例手术成功,术后肢体缺血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38条患肢皮温明显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距离延长,静息痛好转。术后踝/肱指数(ABI)(0.83±0.12)与术前(0.35±0.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理的腔内成形术(PTA+PTAS)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掌握腔内成形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维持通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探讨鞍内动脉瘤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策略。分析1例鞍内动脉瘤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头颅CT检查确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动脉瘤,成功介入手术治疗。破裂的鞍内动脉瘤诊断较为容易,未破裂动脉瘤尤其是巨大鞍内动脉瘤诊断困难,易与鞍内肿瘤混淆,对可疑者应及时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确诊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后选择恰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针对两者的优缺点,从治疗方式、疗效、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思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针对两者的优缺点,从治疗方式、疗效、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思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的优缺点,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与经济费用比较,就如何选择治疗方法提出医疗原则,并对医疗原则进行伦理学思考,认为治疗应该体现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栓塞治疗由于血管内辅助技术与各种栓塞材料的综合应用取得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生物修饰弹簧圈、封堵球囊和支架技术的应用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2)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的应用提高了脑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单纯栓塞治愈率;(3)带膜支架在颅底部巨大动脉瘤和创伤性动静脉瘘取得开创性应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外科在近十年发展迅速,其手术治疗已由传统开放手术为主转变成微创腔内治疗术为主的模式.这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医学新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求从事血管外科的医务工作者科学看待手术模式的转变,熟练掌握各种新技术,努力创新,优化设计,降低手术风险及患者痛苦,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探讨CT门静脉成像(CTP)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23例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用TH胶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其相关侧支循环血管.栓塞前、后各进行了CT门静脉成像检查,观察TH胶的位置、范围和曲张静脉的残存情况.CT门静脉成像显示23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相关侧支血管内可见TH胶充填,TH胶位置准确、固定,无移位、游走现象,5例可见曲张静脉残留.CT门静脉成像可以直观显示和评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探讨CT门静脉成像(CTP)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23例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用TH胶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其相关侧支循环血管。栓塞前、后各进行了CT门静脉成像检查,观察TH胶的位置、范围和曲张静脉的残存情况。CT门静脉成像显示23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相关侧支血管内可见TH胶充填,TH胶位置准确、固定,无移位、游走现象,5例可见曲张静脉残留。CT门静脉成像可以直观显示和评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是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常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肝癌,化疗栓塞可以缩小肿瘤,提高可切除率;还可能清除潜在的肝内播散灶,减低术后的复发率。但介入治疗本身可以加重肝脏的损伤,并可能诱导肿瘤血管生长因子分泌,肿瘤血管增生等,增加肿瘤播散的机会。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并没有发现围手术期化疗栓塞能提高肝癌患者的...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应用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对脑血管痉挛(CVS)。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158例,均采用神经介入术治疗,按照用药分为观察组79例(采用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治疗)、对照组79例(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评分(COS)、大脑中、后动脉血流速度情况、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COS评分由(8.26±1.28)分增加至(13.51±1.21)分,对照组(8.42±1.09)分增加至(10.49±1.06)分,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大脑中、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分别为(101.91±32.42)cm/s、(50.72±20.65)cm/s;对照组分别为(100.12±33.61)cm/s、(50.40±20.54)cm/s;以上指标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83.25±15.84)cm/s、(39.59±11.12)cm/s;对照组分别为(90.83±17.58)cm/s、(46.37±13.52)cm/s;P0.05。观察组、对照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0.13%、8.86%,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总有效77例(97.45%),无效2例(2.53%);对照组总有效70例(88.61%),无效9例(11.39%),P0.05。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应用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对脑血管痉挛治疗效果较佳,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COS程度,并发症少,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剖宫产手术期间一种严重且处理困难的并发症,本文剖析了剖宫产手术期间DIC的诸多危害,讨论了医务人员如何才能有效地应对这种情形的DIC。最后,针对如何提高剖宫产手术期间DIC的处理能力,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eular coagulation,DIC)是剖宫产手术期间一种严重且处理困难的并发症,本文剖析了剖宫产手术期间DIC的诸多危害,讨论了医务人员如何才能有效地应对这种情形的DIC.最后,针对如何提高剖宫产手术期间DIC的处理能力,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造影是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为主体的心血管血液动力学和形态学的综合技术,作为冠心病的主要检查手段之一,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与推广.因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有创性诊断技术,因此术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痉挛、血栓栓塞、心包填塞、低血压、心律失常(房颤、室颤、传导阻滞等)、穿刺部位血管损伤(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等[1].现将其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CT、,MRI、DSA等先进设备的应用,脑血管病的诊治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显微手术、血管内栓塞、γ-刀或X-刀等很多微创技术不断应用于脑血管病的治疗.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微创技术的应用尚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积极稳妥地开展脑血管病诊治中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8.
探讨导航技术在手术治疗寰椎骨折中的应用问题及其临床意义.使用C臂透视导航设备对22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患者行导航下螺钉内固定术.9例骨折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13例骨折采用枕颈融合.导航下共植入椎弓根螺钉70枚,侧快螺钉18枚.68枚(97.7%)椎弓根螺钉为1类螺钉,2枚(2.3%)椎弓根螺钉为2类螺钉,没有3类螺钉;18枚侧快螺钉置钉准确,无侵犯横突孔、神经孔或小关节的现象.导航辅助置入螺钉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肝内复发且没有肝外转移的患者168例,其中99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治疗,69例行再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生存率.结果射频消融及再次手术治疗均能明显消除肝内复发病灶,射频消融治疗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再手术组1例患者因术后肝功能衰竭死亡.射频消融组和再手术组的1年、2年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内复发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与再手术治疗类似,但射频消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更宽、术后并发症更少、更易于被患者和家属接受,可推广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脏手术围术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LCOS)的临床疗效,对16例心脏手术围术期LCOS患者,经过股动脉放置IABP导管于降主动脉内进行左心辅助治疗,IABP治疗前、后监测患者连续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率(HR)、尿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结果显示,IABP辅助治疗时间25h~116h,平均(78.5±40.5)h。行IABP治疗后,SABP、MABP、PaO2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HR、CVP明显下降(P〈0.05),尿量增加,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P〈0.05),12例患者心功能好转而脱离IABP,11例(69.3%)存活,4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提示正确及时地使用IABP能明显改善心脏手术围术期LCO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建议对有适应证者应尽早应用,适时撤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