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票房成绩,是中国动画市场化实践道路上的里程碑。一方面,主创们在传统题材里,挖掘出迎合当下观众价值观与审美趣味的内容与形式,传统与当代元素有机结合是取得国内市场成功的关键。另一方面,作为本土经典题材的当代重构,影片依然受困于美日动画长期在中国市场筑起的"围城",导致整体风格略显杂糅。学习、借鉴、融合是中国动画在以数字技术突破为基础的审美裂变时代自成体系的必经之路,对本土美学风格与话语重构依然是中国动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朝西 《法音》2006,(7):31-36
在新近落成开放的首都博物馆中,专辟有一个“佛造像”展厅,里面陈列了在北京出土、制作的不同时期、不同材质、不同题材的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以实物形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在北京地区的传播。本文以首博馆藏造像为线索,简述北京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变化。北京地区古代称为燕地,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属石氏前赵、后赵统治。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中,就多处记载了石勒、石虎笃信佛教,请僧、供养、造像、流布等事。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的后赵建武四年(338)铜镀金禅定佛,就是最好的证明。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空前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儿童题材被广泛运用到古代的佛教艺术中。为了厘清其在佛教艺术中出现的原因以及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完善对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佛教艺术本身、政治、现实生活和视觉审美四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儿童题材广泛运用在古代佛教艺术中既是佛教思想自身发展传播的诉求,也是教育和抚慰儿童的需要,更是佛教艺术走向现实生活,实现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夙愿。从构图上看,儿童题材的运用能够丰富画面内容使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平稳均衡,更具审美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孺童 《法音》2008,(5):11-21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大量的佛教经典被逐步翻译成汉文,并广为传播。中国佛教徒在阐释佛经时,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分段方式,即把经文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个部分来进行解说,称作"三分科经"。此法始创于东晋道安(312—385或314—385),后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5.
第六感     
主持人评介 西方人的科学技术算是走在世界前头的,西方比东方更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发达的利益以及弊病,所以,他们对物质的看法有时也就更深一层。他们中不少人总对感性世界之外或之后的东西存有半信半疑的态度。许多美国电影都以超感官的世界为题材。若转换成佛教的话语来表述,我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全球史观"考察了佛教在世界各地传播、发展的普遍性与地域特征。特别是以中国佛教的禅宗与活佛转世制度为个案,深入剖析了佛教在中国境遇下本土化的典型史实,并以此尝试探讨研究佛教的全球视角与地域化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西藏佛教在美国的传播开始于本世纪50年代末,到目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据统计,现在美国约有70000佛教徒,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西藏佛教派系的教徒。西藏佛教传入美国一事颇有戏剧性。因此,本文拟就西藏佛教传入美国的原因、传播状况和影响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这是佛教的特殊性表现或"殊相"。除此之外,佛教还有佛教之为佛教的本质性规定,也就是佛教的普遍性内涵。这是佛教的"共相"。"共相"与"殊相",是西方哲学中的术语,中国古代哲学中通常用"一"与"多"来表示。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汉语翻译中则通常用"普遍性"与"特殊性"来概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墨动画是从建国后开始发展起来的,与水墨画传统艺术有着根深蒂固的传承关系。水墨动画的视觉语言通过传统水墨画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水墨动画的细节刻画是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水墨画的题材、审美情趣甚至是意境都在水墨动画中展现了出来。水墨动画是一项新兴产业,是我国近几年发展的较为快速的文化产业,虽然根植于传统水墨画艺术,但是又利用现代科技,将传统笔墨艺术与现代动画有机融合了起来。但是水墨动画具有一定的语言局限性,如果说水墨动画是美术作品,但是其缺乏一定的画面感染力,在动作方面又不逼真;如果说水墨动画是电影,又缺失一定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6,(1)
近几年来,文艺领域内出现了一些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有的作品注意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懂得佛教知识,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佛教徒的生活,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佛教。但也有不少作品(主要是有的电影、电视和小说)胡编乱造,随意夹杂武打和色情内容,歪曲了佛教的理论,戒规和历  相似文献   

11.
鸠摩罗什从部派佛教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是佛教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直接推动了大乘佛教在中国西域地区和中原汉地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大乘佛教开始成为中原汉地佛教体系的主体。本文从前鸠摩罗什时代大乘佛教在龟兹的传播、其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与原因,以及此后其在龟兹传播大乘佛教的结果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以探究知识结构、信仰选择与佛教交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霍巍 《世界宗教研究》2020,(2):9-12,中插1-中插2,13-17
王玄策是著名的唐王朝使节,他一生中曾数度奉敕出使印度,并率使团亲履唐初新辟出的通往印度的道路——"吐蕃泥婆罗道",对于中印文化交流诸多方面均做出过重大贡献。他同时还是一位热衷于弘扬佛教艺术的大师,对于唐代佛教美术中外域题材的引进、推广与传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其中尤其是"佛足迹图"和"瑞像图"等新的题材在唐和东亚地区的流行,都与之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唐代"佛足迹"遗迹的考古发现,和在日本药师寺遗存下来的佛足迹石,可能分别是由唐玄奘和王玄策拓回,成为珍贵的佛教遗珍。通过对王玄策与"佛足迹图"关系的考察,还揭示出王玄策使团在人员组成、宗教信仰、崇佛活动等方面的若干新线索。  相似文献   

13.
日本自19世纪末就开始引入欧洲的语言学和文献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上座部佛教,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进入21世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马场纪寿脱颖而出,在上座部佛教研究领域做了新的开拓。在佛教的教科书中,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传播的"上座部佛教"与东亚地区传播的"大乘佛教"被视为不同的体系。但在古代印度(包括古代南亚地区),两者的历史真相如何,在历来的研究中并不明了。特别是在日本佛教界和学术界,人们习惯于透过所谓大乘佛教的视角看待上座部佛教,或者贬之为小乘佛教或者将其视为大乘佛教之前的原始佛教。马场纪寿大量利用巴利文、梵文、汉文文献,对上座部佛教的思想发展作了重新解读,特别是对《清净道论》的作者觉音的思想作了综合考察,再现了从原始佛教到5世纪的上座部佛教思想发展历程,探讨了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马场纪寿的上座部佛教研究可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马克斯·韦伯提出"印度宗教在亚洲的角色和传播"的命题,学术界长期聚焦于佛教的研究,却欠缺对印度教的研究。本文在梳理韦伯命题的基础上,进行以南诏的"梵教"和当代白族本主信仰中的大黑天神为个案的初步探讨,认为处于"南方丝绸之路"要道上的云南各地,在历史上主要是受到印度教湿婆派的广泛影响,或推而广之,受到具有渊源关系的"湿婆-观音"神祇系统的持续影响。这些后来被夹杂在佛教和民间信仰中的印度教神祇,不仅以其长期实践诠释了韦伯命题,并且以宽容与接纳、融合与融入的云南经验,为中印宗教文化交流提供了意义深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公元前,已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传入中国内地和朝鲜、日本等国的通常称为北传佛教,传入我国西藏、青海、甘肃、蒙古等地的称为藏传佛教,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及我国云南边题的称为南传佛教。到今天,佛教的传播得到了新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佛教徒6亿多人。在世界佛教中,藏传佛教越来越受到重视。佛教渗透于藏地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之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西藏的文字本身就脱胎于梵文,没有佛教就没有西藏的文化。但是,中国内地在历史上号称为第二佛国,汉地佛教也是世界佛教中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佛教在汉地传播和翻译的早期,往往依傍于道家思想和词语。虽然二者在用词上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佛教词语及其词义生成的角度,试举"清净"、"守一"、"守真"、"无为"、"自然"诸词来管窥早期汉译佛经用语在汉地的产生轨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十年代初,以爱森斯坦等人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由于种种原因受到批判,苏联电影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与诗意现实主义不同,苏联电影艺术家们不追求华美的形式,而是在当时革命斗争的语境下寻求一种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史称"建国后十七年",最初十年,中苏关系友好的社会语境带来了苏联的美学风格和革命斗争思想,在这种感染下,新中国文艺与电影工作者们拍摄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有血有肉的"人民"电影,史称"十七年"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华语电影尤其是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创作,但本文仅从典型环境、人物形象、题材风格等几方面谈论针对"十七年"电影美学品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存于加德满都桑库金刚瑜伽母殿的两尊大型佛教铜像是尼泊尔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尼泊尔艺术史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就两像创作年代、艺术风格以及所表现题材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过往研究中所存在的基础信息记录不准确、断代及图像学结论不统一等诸多问题进行厘定与更正,指出两像分别创作于公元7世纪与13世纪,题材皆与释迦牟尼佛相关联。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20,(4)
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悠久,自汉代至今已经发展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三大支系,且他们各自分化出许多宗派,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与现象,梁漱溟先生曾称佛教为"心理主义"。目前,佛教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最深,也是成果数量最多的宗教。中国佛教心理学,尤其注重对佛理内涵的挖掘,并对其加以心理学诠释或实际验证。此外,正念、慈心禅之心理训练方式,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总体而言,本土佛教心理学研究,仍在不断构  相似文献   

20.
在朱汉明带之际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此后在中国传播流转千余年之久。佛教艺术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其中就有飞天这个题材。飞天,即佛教中以歌舞香花等供养请佛菩萨的天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飞天形像,几乎贯穿我国各地、各个时期的石窟、寺院。以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手段,不同绘制时间,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著名者如龟兹壁画及普陀洛山等处实例外,以敦煌飞天为最精。敦煌佛教绘画中的人物造型,大概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佛像画,它是以佛祖释迦牟尼为主,有严格仪轨,供人顶礼膜拜的偶像,其中包括:佛、菩萨、罗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