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东省出版总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26日至31日在山东烟台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深入开展“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对提高我们民族的自我认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对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和平演变;对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融合,加速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对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会同志就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核心,如何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友好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新子学"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什么,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的思考与回答,是当下中国建立一个适应历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经典"。"新子学"是对"子学现象"的正视,更是对"子学精神"的提炼。虽然社会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但现代社会文化是传统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社会有可能和有必要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社会文化。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新子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涵养作用,体现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繁衍不息,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再度崛起的精神文化基础,而这一过程不能不以最合乎民族文化心理的方式完成。孔子的“仁”塑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它是对宇宙人生的总体式领悟,是不断开放并不断完善的生命追求状态;它代表了孔子对完美、至善的表达,演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命信仰。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境遇下,“仁”的开放性、生成性特质,使得“仁”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境遇下,通过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反思,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深层的心理根源与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儒、道、佛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大致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儒、道、佛是中国文化的三根支柱。儒家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仁爱博大、刚健有为,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刚健崇高、雄浑博大之美。道家文化精神的核心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自然朴素、冲淡虚静之美。佛教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宁静清净,它表现出来的美学风貌就是空灵幽静、清净淡远之美。  相似文献   

5.
张倩 《现代哲学》2007,(6):136-137
最近,广东学术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聚集广州珠岛宾馆,座谈广东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并以中华民族精神研究为核心,就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由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组织编写,李宗桂教授担任主编,以中山大学为主的广东多所高校知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该丛书预定出版十本,目前出版了七本,分别是《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法律精神》、《中国教育精神》、《中国伦理精神》、《中国经济精神》、《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神家园"路向,是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能路径.探索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精神的中华民族共有价值理念,是通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精神家园"路向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5,(9)
<正>(2015年8月27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价值理想,寄托着中华民族日新又新的价值追求。它是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本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宗教界必须主动自觉、积极高效地投身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文化出现复兴曙光之际,我们在当代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对世界的独特贡献就在于它崇尚道德的精神,这是中华文化的真正"国粹"。当前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重新反思我们近百年来受到的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着力弘扬中华文化的群体和他人价值导向、义以为上的道义追求、义务为本的责任意识、等差礼让的人际伦理、人心自律的主体精神,只有重新弘扬中华文化的这些核心价值观,才会为民族唤回灵魂,才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凝聚力,才会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粘合剂和调和液,真正重塑起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想体系是两千多年来养成中华民族价值观和文化的基础之一,而作为其核心价值概念的“仁”,仍然具有普世的意义。孔孟的思想可以用“仁学”来概括,它既包含心性之学也包含政治儒学。作为道德哲学的仁学不仅仅有伦理学暨政治学的内容,而且有宗教信仰的维度;不仅是价值体系,也是信仰体系。本文从“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仁”的...  相似文献   

10.
面条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国面条文化的剖析,结合来源于儒家学派的核心词汇——中庸,从中庸之道(规律)、中庸之德(道德)、中庸之法(方法)这三个独特的维度来对中国面条文化中的中庸进行初探,从而让我们了解到"面条文化"与"中庸"三维度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所呈现出的社会态势。  相似文献   

11.
韩庆祥  楼俊超 《学海》2024,(1):19-26+21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领悟贯彻这一思想,需要明确“两个结合”的时代意义。“两个结合”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面对按照“线性道路、单数文明、民族优越、为我人性、社会进化、‘普世价值’、理性尺度、开化使命、美丽神话、唯一哲学”逻辑建构起来的“西方中心论”,“两个结合”力求从哲学维度、历史维度、关系维度、空间维度冲破这一理论体系,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继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于此,“两个结合”通过“意义彰显、‘两脉’生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明体达用、新的文化使命”的递进环节,实际发挥着确立并巩固我国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领导权的使命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画以中国文化和哲学为基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人文内涵,不仅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画的核心体现的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而新时代的国画家要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思考和重新认识,以古开今不断发掘实践在保留传统上力求创新。一、回顾千年历史,论经典中国画从中华文明开始以来就已经出现,中国画有着自己的史诗般传统,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物,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艺术范本,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从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以孔孟之道为主根、为主脉、为主干、为主导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为后世提供了不尽的文化宝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基本路线中确立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目标要求,从精神的维度看,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精髓的重要价值理念;从实践维度看,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舍的现实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价值理念和现实价值目标的确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索当代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家园问题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核是文化精神.中华文化的总体精神是"德性精神"."德性精神"对于当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晏渝  冯明  张勇 《心理学报》2024,(5):594-611
“佛系”作为传统佛文化与现代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处世风格,已较为广泛存在于工作情境中,但管理学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立足于中国组织情境,通过访谈、扎根理论研究以及问卷调查,对工作情境中佛系心态的概念和结构维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工作情境中的佛系心态包括不以为意、安于现状、友善无争、顺其自然四个维度,并据此编制了测量量表。通过4个实证研究,累计调查了1335名员工,检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预测效度研究表明工作情境中的佛系心态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工作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工作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入阐释了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性指导。文化自信的内涵呈现为实践维度、理论维度、民族维度、时代维度和价值维度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前两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性";民族维度和时代维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身份"属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位";价值维度则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定向"。理论与实践的"定性"、民族与时代的"定位"与价值的"定向",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结构体系,同时也在根本意义上构成了文化自信的中国表达。  相似文献   

18.
黄有东 《现代哲学》2017,(4):115-120
要构建"文化"研究的中国特色话语范式,凸显"文化"研究的中国主体性,就必须对"文化"这个核心概念的中国意义有个明确的理解。考察"文化"概念在中国的古典意义生成路径,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文"的文化意义,"化"的文化意义,"文化"的完整意义。通过对"文化"的词源学考察:"文"从自然形式进于精神道德内容,"化"由自然造化进于精神道德感化,可以清晰地认识"文化"概念在中国的古典意义:它是与"武力""武功"相对,以道德教化、道德感化为中心的文治教化、人文教化、人文化成。  相似文献   

19.
儒家道势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道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中心观念,并代表了儒学的根本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儒家关于自然、社会、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之中。从自然的维度看,道是指世界万物的存在本体和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也即天道;从社会的维度看,道又是指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以及  相似文献   

20.
季剑虹 《天风》2007,(19):18-19
同工们,爱国主义是历史形成的热爱和忠诚自己祖国的高尚感情、思想和自觉行为.在我国,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本质要求.爱国主义也是基督教圣经、教义的一贯要求,是中国基督徒应继承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