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4.
宋元以来,珠三角地区伴随着海洋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观音信仰也逐渐在民间社会活跃起来,祭拜观音的庙宇由宋元时的点状分布发展到明清时的城乡林立。围绕观音祭拜而形成的观音借库和吃生菜会等民俗活动相当流行。观音信仰的主要信众是女性。观音信仰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成为家庭神位中的主神之一。 相似文献
5.
6.
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涉及观音信仰起源的学术难题在整个国际和国内学术界还都没有解决。本文认为,观音信仰起源于自古相传在印度大陆南端海上解救“黑风海难”和“罗刹鬼难”的宝马信仰,而最初的观音信仰形态正是建立在这种传说基础上的现世救难信仰,由此进一步发展才出现了观音的净土接引信仰、智慧解脱信仰等不同的信仰形态。 相似文献
7.
观音信仰是大乘佛教领域最流行的信仰形态,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因其流传极其广泛、影响极为深远而为世人所瞩目,但观音信仰作为学术研究在学界特别是我国大陆学界并未受到应有的重 相似文献
8.
9.
10.
唐宋以来.随着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其信仰在民间得到普遍的传播。陵川是晋东南地区佛教传人较早的地区之一.随着东晋后赵创修的崇安寺建成.观音信仰就在本地得以盛传.并且很快成为当地民间神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受唐朝皇帝李世民名讳之故.观世音菩萨简称为观音菩萨.在本地更是去掉观音二字,简称菩萨。对本地大多数老百姓来说, 相似文献
11.
12.
东晋出现了四大佛教中心:襄阳、庐山、建康、会稽。它们以佛理探讨为主,但民俗信仰也在教理佛教氛围中培植。道安在襄阳僧团内倡导了弥勒信仰;慧远在庐山教团中进行着阿弥陀佛的集体崇拜实践;建康皇室佛教充斥着低级淫祀;而会稽地区,却酝酿并盛行开了观世音信仰。这些民俗信仰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又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佛教的民俗信仰中有一个趋势:弥勒作为佛的身份和上生净土、释疑解难的一面被阿弥陀佛信仰取代;弥勒作为菩萨的身份及未来佛下生人间的一面渐被观音菩萨现世救济取代。 相似文献
13.
14.
就佛教史而言,五台山既是文殊道场又是佛教圣山,文殊信仰之外的其他菩萨信仰也是圣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观音信仰在五台山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唐代五台山观音信仰产生国际影响,宋代形成了以观音化身为信仰主体的大寺,元代五台山开始建设以观音法门命名的寺院,明代五台山出现了被当作观音化身的驻山高僧,清代五台山及其周边民间观音信仰促成了五台山观音信仰文化的繁荣。五台山观音信仰既具有国际化、跨地域特征,也具有仪式化、生活化、民间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观音信仰传入中国以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到唐宋以后完全中国化和世俗化了。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像在民间广泛流传,尤其是河南民间观音信仰盛行,出现了众多观音村落,观音寺、观音庙、观音堂普遍存在。为把河南建设成文化强省,应该充分发掘河南的寺院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8世纪后半叶至842年,河西、敦煌以及丝绸之路西域南道的部分地区先后为吐蕃人所统治。在这个战争频繁、多民族相互交流的特殊时期,救难拔苦的观音菩萨成为民众重要的精神寄托。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以及藏经洞出土的文书、绢纸画保存了这一时期多个民族的关于观音信仰的图像与文献。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解读,我们可以厘清观音图像的前后传承、与西域、吐蕃在观音信仰上的交流、从吐蕃传入的新的菩萨样式几条线索,从而展示吐蕃统治时期观音信仰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地处西南边陲的大理观音信仰,在中印佛教文化之间彼此对接,并在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中间地带彰显其个性化存在,特别是通过深度融入大理地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在地方社会秩序建构与维系中充当神圣的角色。这种具有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作用的佛教信仰,与汉传佛教观音信仰、汉族民间观音信仰、藏传佛教观音信仰并驾齐驱,堪称中国观音信仰的第四大体系。如同嵌入社会机体中的文化密码,大理观音信仰不但成为大理地方的文化标识,也成为边疆与中央彼此链接的神圣纽带,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佛教中国化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值此金秋时节,我很荣幸参加第二届中美加佛教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觉悟在人间"。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观音菩萨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当下,我们倡导佛教众生平等、慈悲圆融、中道和平的理念,弘扬观音精神,践行观音信仰,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甘露,化解人类生存与道德信仰的危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可谓责无旁贷,迫在眉睫。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 相似文献
19.
一、中土观音感应信仰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东土的传播,观音菩萨也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和信受。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其中的〈普门品〉为现存我国最早的观音信仰文献。姚秦时期,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对观音信仰的传播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其中〈普门品〉以单行本的形式得以迅速地传播。 相似文献
20.
佛教信仰研究历来是学术界的一个非常薄弱的领域。由于信仰是佛教文化的本质所在,是解释佛教文化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层因素,所以信仰研究的薄弱已经成为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瓶颈。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呼吁重视对信仰型佛教展开研究,但深入系统地研究成果一直处于稀缺状态。尤其是观音信仰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一直未见像样的成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