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兵 《法音》2005,(8):17-22
人临终之际,身心蒙受剧苦,最需要关怀照顾。经中说临终最后一念决定死后的去向,故在斯际照顾亡者,帮助其保持正念、往生善处,至极重要。现代医学发现,病危时没有精神支持网络的人,尤其是男性,死亡率比具有精神支持网络者高3倍。西方天主教于1967年创办“善终院”,提倡对重病垂危濒死者给以“善终照顾”或“临终关怀”(H os-pice),对其作为“全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心灵各个层面的需要给予关怀照顾,给以心理辅导,帮助其解除痛苦和恐惧,俾能平安、尊严地迎接死亡。此后,临终关怀逐渐受到重视,进行一系列临终照顾的“安宁病房”,现在已在…  相似文献   

2.
来自宁养院的调查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临终关怀 ,是对所患疾病已经治疗无效患者的积极、全面的医疗照顾。它既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 ,而是提供疼痛缓解 ,心理支持等善终服务。使患者在生命末期活得舒适 ,有尊严 ,同时也帮助家属获得最佳生活质量。虽然现代较健全的全世界首家临终关怀组织———“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机构”(St.ChristopherHospice)早在 196 7年就由英国的桑德斯博士 (Dr.DameCicelySaunders)在伦敦创建 ,但中国大陆的临终关怀事业直到 1988年才真正起步 ,其标志性事件就是由崔以泰倡导的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英国是现代临终关怀的发源地,经过多年努力,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并广为借鉴和效仿的辞世教育方法。圣克里斯多夫宁养院主要通过“学校计划”对中、小学、医学院校学生进行教育培训,通过音乐会、图书馆和书店、临终事务联盟、预先照顾计划等多种形式进行公众教育,带动了整个英国的辞世教育。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辞世教育是以当地的临终关怀专业机构...  相似文献   

4.
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在临终家居照顾及医院宁养照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照顾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家属心理特点、影响家属心理的因素、家属辞世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家属辞世教育的工作步骤,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医疗实践,促进临终关怀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在临终家居照顾及医院宁养照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临终患者家属的关怀照顾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从家属理特点、影响家属心理的因素、家属辞世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在家属辞世教育的工作步骤,从而更好的指导社会医疗实践,促进临终关怀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医学社会学探讨山西焦化工业总公司职工医院(031606)李红霞,王萍兰,卫崇理一、临终关怀是被动的安乐死临终意味着走向死亡,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病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行为作出客观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关心、体贴、照顾病人,以提高病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10)
正尽管直至1967年英国的圣·克里斯托弗救助院(St.Christopher’s Hospice)的建立,才被学术界普遍视为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兴起的标志,其创立者桑德丝(Dr.Cicely Saunders)被奉为现代临终关怀运动的创始人[1],但是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无法脱离于基督教的文化场域,就其源头而言依然可以追溯至公元4世纪,基督教僧侣们为朝圣者准  相似文献   

8.
英国是现代临终关怀的发源地,经过多年努力,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并广为借鉴和效仿的辞世教育方法.圣克里斯多夫宁养院主要通过“学校计划”对中、小学、医学院校学生进行教育培训,通过音乐会、图书馆和书店、临终事务联盟、预先照顾计划等多种形式进行公众教育,带动了整个英国的辞世教育.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辞世教育是以当地的临终关怀专业机构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学方法多样,且切合临床实际,是医学生辞世教育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正起源于欧洲的临终关怀理念,其宗旨是帮助各种临终患者能够在身体舒适、心情平静安宁的情况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给予临终者家属以适当的安慰,使他们获得精神支持,从容地接受现实,最终让"逝者魂安""生者心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临终关怀其实就是不同族群关于死亡的文化体验仪式。以游牧为传统生计的哈萨克族,其临终关怀理念和实践植根于伊斯兰教与萨满教,其临终关怀传统有着浓郁的草原气息,呈  相似文献   

10.
临终关怀是当代社会新兴的医疗模式和福利模式。佛教以人生为核心命题,以解脱生死为终极归宿,在个体生命关怀方面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这些理论与实践在认知死亡过程、实施临终关怀的目标、临终关怀的核心理念,以及重视家属的抚慰工作等方面与临终关怀理论相通,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临终关怀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启示主要表现为:对死亡生理过程的把握、宗教师介入对临终者生命尊严的维护与提升生命境界的效用,对临终者的角色定位,对临终者死亡恐惧的化解,"觉性照顾"对死亡的超越等几方面。完成佛教临终关怀的现代价值转换,对构建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模式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灵性照顾是临终关怀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辞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式.灵性照顾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临终患者,可以安慰死者亲属,也可提高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灵性照顾是临终关怀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辞世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方式。灵性照顾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临终患者,可以安慰死者亲属,也可提高临终关怀工作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加拿大颁布的临终关怀相关政策和指南的研究,探索加拿大临终关怀模式的特点和优势。阐释了加拿大临终关怀的界定和发展,并从发布、主要内容、应用三个方面介绍了加拿大临终关怀实践模式指南。认为加拿大临终关怀发展成熟,呈现出国家支持、覆盖面广、服务内容全面、服务专业化、人性化、规范化的特点,其实践模式指南的颁布对世界临终关怀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期望加拿大临终关怀的成功经验能为我国提供借鉴,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诗歌"这种使语言从对象世界回归到对本体探索的表现形式或诗思方式逐渐展露光芒。所谓"元诗歌"是指将"元"结构层级内化入诗歌创作行为的隐喻性操作的结果,它使对诗之为诗的本体追问消解于对写作自身、操作技巧和语言本体的反观自省,在"词与物""虚与实""隐与显""写作与阐释"等复杂对峙中重新解构世界,链接成一条充满活力的诗思方式或诠释的动态循环。  相似文献   

15.
关于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论述了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临终关怀中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对是否告知患者实情和是否应该放弃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并提出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多方面、多角度关爱患者,帮助患者认识生命价值,理解生命意义,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照顾者的死亡态度和病情告知的相关因素,及病情告知对晚期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照顾者的影响,探讨病情告知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对60例老年晚期肿瘤患者及60例家属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背景资料、死亡态度、个人情绪状态及个人需求。多数得知真实病情的老年肿瘤患者的生命态度是积极的,且会因为对个人病情猜疑而引发情绪障碍。患者的死亡态度及真实病情告知在临终关怀中起重要作用,但医护人员及医务社工仍要根据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个体特点行事并掌握相关技巧。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临终关怀需求日益增多,现代社会崇尚速度和效率,对需要耐心并且耗时的临终陪伴经验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李嘉诚基金会宁养院宁养社工的临终陪伴经验的研究发现,陪伴模式从横向上来看,要以身体陪伴为切入点,在身体陪伴中融合心理和灵性的照顾因素,真正做到在解决患者最迫切需求的基础上引导其关注心灵宁静。纵向上,整个陪伴过程需要经过"破冰—共振—同行"逐渐递进的三个阶段。理想的陪伴是顺利到达最后一个阶段,但是受实际影响,陪伴关系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论述了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临终关怀中的伦理问题,特别是对是否告知患者实情和是否应该放弃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并提出晚期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多方面、多角度关爱患者,帮助患者认识生命价值,理解生命意义,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临终患儿多层面的特殊性,包括在生理层面对于疾病、疼痛以及药物的感知与反应;心理层面对死亡认知的差异性以及濒死时心理状态的改变;家庭支持网络的特殊性与学校支持网络的重要性;以及身为儿童对于发展与学习的特殊需要。并基于对重庆市FS儿童医院、长沙市H儿童临终关怀机构的患儿临终关怀服务的调查,论述"情境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适用性,提出搭建以"情境理论"为理论视角,以患儿为中心的个体增能、家庭增能、照护专业增能和社会资源链接的儿童临终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就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医院一例肺癌晚期患者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经历,总结探讨如何为癌症患者提供社会工作临终关怀服务。研究发现,社工在心理支持、社会关系协调、健康资讯提供、家属辅导与支持、经济援助方面的介入,有助于满足癌症患者"身、心、社、灵"方面的需求,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建议对患者和家属开展"死亡教育",多渠道筹集资金,政府加大对临终关怀的财政投入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教育培训,促进跨专业团队的组建与合作,通过这些措施提升临终关怀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