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宗教》2017,(5):61-63
为贯彻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建设和国家宗教局等十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的意见》精神,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指导广州佛教界、道教界开展"文明敬香,文明礼神,建设生态寺观"活动,将文明敬香活动纳入全市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建设工作重点,号召全市佛教、道教活动场所树立绿色理念,建设生态宗教活动场所,形成佛道教活动场所文明敬香活动新常态,开创了场所规范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4,(2)
正中国佛教协会于1月8日发出《关于在全国佛教界继续大力开展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院活动的倡议书》,并于1月22日与中国道教协会在京联合召开"倡导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观"新闻发布会后,各地佛教界和主要寺院纷纷响应,在春节期间积极开展文明敬香活动。现根据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杭州日报》等媒体的报道,将各地佛教寺院文明敬香活动开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浙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引下,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和推进宗教治理法治化建设为抓手,发挥佛教生态文化特质,积极推进浙江佛教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绿色、和谐、发展"成为浙江湖州生态寺院建设的发展特点,生态寺院制度化体系的系统化标准,多措并举,和谐发展,逐渐形成了浙江"生态寺院"建设的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4.
《法音》2004,(5):34-34
本刊讯4月8日,河南省信阳市佛教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灵山寺召开,来自全市2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信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局长吕书亮,副局长王建设,省佛协秘书长徐干祥莅会致贺。吕书亮局长作了重要讲话,对信阳市佛教协会第一次代表会议以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今后的工作讲了三点意见。一、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服务两个文明建设。二、加强自身建设,促进信阳市佛教健康发展。三、进一步凝聚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徐干祥秘书长代表省佛协致贺词。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信阳市佛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信阳市佛教…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4,(1)
正为认真贯彻中共十八大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传承中国佛教爱国爱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佛教界在促进社会和谐、人民和睦、人心和善中的积极作用,本会倡议全国佛教界和广  相似文献   

6.
正成都市在推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开展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观的工作实践中,坚持以"文明、安全、环保、秩序"为目标,有力有序推进全市文明敬香、促进生态文化寺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贯彻落实国家宗教局统一部署,成都市在推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开展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观的工作实践中,坚持以"文明、安全、环保、秩序"为目标,有力有序  相似文献   

7.
正1月22日上午,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在京举行"倡导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观"新闻发布会,通报在全国佛、道教界倡导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观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国佛教协会新闻发言人明杰法师介绍了近年来佛教界在开展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院方面所做的努力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并通过对佛教有关教义经典的阐述,号召佛教界自觉抵制烧高香、烧天  相似文献   

8.
田野 《中国宗教》2018,(1):58-59
成都市在推动佛教道教活动场所开展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观的工作实践中,坚持以“文明、安全、环保、秩序”为目标,有力有序推进全市文明敬香、促进生态文化寺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正此次论坛国内外嘉宾、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共话发展,共谋未来,深入探讨梵净山的生态建设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和佛教文化传承的关系、中国化视域下的梵净山佛教建设体系,以及申遗成功后,梵净山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由《中国宗教》杂志社、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组委会主办,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指导,铜仁市人民政府、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承办的"2018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于7月8日在铜仁市举  相似文献   

10.
余波 《中国宗教》2018,(7):50-52
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好事喜事,标志着梵净山在贵州、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是有影响有地位有名气的.7月7日,我们在贵阳出席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论坛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将有助于各方增进共识,深化合作,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开始于2013年,至今已举办多届.论坛将梵净山秀美的生态环境和佛教悠久的生态文化结合在一起,极具特色,富有创意,堪称“弘扬佛教优秀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1.
简讯     
会议 培训福建省天主教“两会”于2000年12月15日,在福州隆重举行纪念中国天主教反帝爱国运动50年庆祝大会,60多位神长教友出席了会议。大会由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主任、福州教区郑长诚主教主持。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金能筹部长代表省委、省政府作了重要讲话;省天主教爱国会主任徐子晖神父代表省天主教“两会”作出专题报告;省天主教“两会”副主任、爱国会秘书长池惠中教友在大会上传达了全国“一会一团”庆祝反帝爱国运动50周年活动的有关情况。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陈济谋、省民宗厅副厅长余险峰,以及省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  相似文献   

12.
桑吉扎西 《法音》2009,(5):30-30
本刊讯4月22日至24日,由江西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省佛教协会联合举办的"全省佛教重点寺院负责人培训班"在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举办。来自全省98所重点寺院的负责人参加了  相似文献   

13.
赵朴初一生致力于佛教建设,在他看来,人间佛教是佛教中本有的思想,并在中国得以体现和发展。结合当代社会,赵朴初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制度与契入社会主义文明来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他关于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无疑会促使人们思考: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设人间佛教如何可能?即在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中,如何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与佛教思想之间找到契入点以建设人间佛教,并消除现代性对人性的桎梏,健全人格、和谐社会,从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新内涵,复兴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这是当代人间佛教建设从"可能性"转向"现实性"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此次论坛国内外嘉宾、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共话发展,共谋未来,深入探讨梵净山的生态建设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和佛教文化传承的关系、中国化视域下的梵净山佛教建设体系,以及申遗成功后,梵净山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  相似文献   

15.
<正>寺观既是实践佛教、道教生态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示佛教、道教生态建设的重要窗口。今年,国家宗教局将支持佛教、道教界建设生态寺观列为全年重点工作。佛教和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理教义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我国佛教、道教界历来就有尊重自然、善待生命、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6.
佛教生态观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佛教界十多年来关于佛教生态观的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回应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的基本理念,从传统佛教经典、教义中挖掘、整理佛教生态观的相应内容,从佛教整体观、无我论、生命观、内在价值论、慈悲观、净土观、传统佛教生态伦理实践等方面大体勾勒出了佛教生态观的整体轮廓。不足之处是缺乏理论深度,未能把握佛教生态观区别于西方生态文化观念的理论特质,从佛教理论自身的观念出发建构具有佛教自身特质的生态理论体系。相比较而言,港台佛教界关于佛教生态观和环保实践的讨论更为深入。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杨惠南关于建立人间佛教的深层生态学的主张、“心、境并建”的环保实践观念,以及杨惠南、林朝成等对佛教环保实践社会政治层面的关注等。其研究从大乘佛教理念出发,不仅是对当代佛教生态观和环保实践的批判,而且触及到传统佛教偏重心灵解脱,忽视外在环境建设的偏向,相对而言更深刻、更具有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觉醒 《中国宗教》2014,(3):34-34
生态文明的建设,关键在人类,心态和心理的基础性调整。而佛教在此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与生态文明》是上海玉佛寺2008年召开的"佛教与生态文明"研讨会的论文集,是国内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一是研究方法的探讨。佛教生态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9.
9月 18日至 19日 ,四川省道教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 9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会长、袁炳栋秘书长出席了会议。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宗教局局长王增建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丁成明 ,省政协民宗委副主任赵立明 ,省宗教局副局长余孝恒、杨伯明 ,以及省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全省性爱国宗教团体负责人及有关单位领导同志到会祝贺。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会长在开幕式上致辞 ,希望四川道教界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 ,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旗帜 ,解放思想 ,发掘和发扬道教的优势和潜力 ,培养…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与生态文明》是上海玉佛寺2008年召开的“佛教与生态文明”研讨会的论文集,是国内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