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敦煌绢画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它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是研究佛教图像学的重要数据,加之特殊的材质,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公元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被打开,这些迷藏了千年的艺术品与敦煌文书一起呈现于世,轰动世界。但此番发现却导致大量外国人低价买走经卷文物,肆意搬走莫高窟内壁画与彩塑,使得昔日弥足珍贵、藏经无数的莫高窟,如今成为沙漠里的"空洞"。而又有声音认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世界"敦煌学"的滥觞和艺术的流播,更使莫高窟成为无数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以藏经洞中大量绢画的发现和流失作为切入点,来探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崔峰 《宗教学研究》2012,(3):114-121
对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迄今为止学界已提出多种学说,但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近年来我国多处佛教考古的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北宋初期无论皇家还是寺院僧人以及民众信徒,盛行着建塔修寺崇奉"舍利"之风。寺院间早年积累下来的佛经和佛像在不能丢弃的情况下,被当作"感应舍利"给予埋藏。其目的就是让这些佛法圣物得到永久的"安息"和保存,是一种护佛弘法、做功德的行为。敦煌藏经洞的封闭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所致,大量的旧佛经被作为"舍利"予以封藏,绢画、刺绣、纸画、社会文书、法器等物则作为舍利供养物伴随封闭。这种行为的产生与北宋和敦煌地区的佛教发展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包兆会 《天风》2018,(4):45-45
传世的唐代景教绢画现存只有一幅,该景教绢画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是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Aurel Stein)在敦煌千佛洞考察时获得。该画原存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称藏经洞),时间在公元9世纪左右,与该绢画在同一藏经洞一同被发现的还包括粟特文基督教文献。  相似文献   

4.
王圆箓道士的墓塔坐落在敦煌莫高窟大泉河东岸的戈壁滩上,塔上的墓志铭简要地记述了王道士的生平、敦煌活动的经历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关于藏经洞宝藏的外流,作者认为并非都应归咎于王道士个人,而是落后的民族在那个愚昧无知的时代里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方广锠 《法音》2012,(7):25-29
敦煌遗书蕴含世界四大文化、六大宗教丰富信息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中国北方陷入动荡。而在遥远的中国西北,道士王圆籙在静谧的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个藏匿千年之久的密室——敦煌藏经洞。藏经洞藏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等各种文字的古代遗书数万件,还有佛画幡幢等各种文物。遗书中,以汉文、藏文遗书为最大宗,其中汉文遗书的总数约为58000号。  相似文献   

6.
陆蕾 《佛教文化》2009,(5):89-89
“但是风神非画色”,是8至11世纪敦煌称为“写真”的肖像艺术所遵循的一个原则。 在敦煌莫高窟17窟藏经洞的纸本高僧写真像上,绘有一高僧于方席上,作禅定坐像。道具长随,身旁有水瓶一,小树上挂念珠、提袋各一,席前有履一双。  相似文献   

7.
王圆篆是一个普通的道士,但由于他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并且被牵连进藏经洞经卷大量流散的事件中,因此成为撰写西北道教历史时一个不能回避的人物.现通过对近些年发表的文献资料的归纳,对其生平与功过作一番陈述,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中古时期的景教在我国传布的历史一向缺乏可靠的材料,特别是在著名的丝绸之路上活动、传播的情况更缺乏真实、生动的资料.适逢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一百周年,2000年8月在敦煌莫高窟召开的`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披露了一件有关景教史珍贵的古叙利亚文文献.举世闻名敦煌莫高窟开凿在绵延1700多米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现存492个洞窟绝大多数集中在1000米范围的南区,而北区由于坍塌、沙埋、盗掘破坏等原因基本已无完整的、具有艺术价值的洞窟,长期未引起重视.从1988年6月起,敦煌研究院彭金章教授主持对北区石窟考古发掘,历时8年,取得巨大成…  相似文献   

9.
正敦煌遗书和莫高窟壁画供养人题记中,有"毗尼藏主"称号。它的出现,显示了敦煌许多佛寺的律寺特色。竺沙雅章先生早年曾指出,敦煌十七寺都是律寺。~①上山大峻先生讨论了古逸《四分戒本疏》的流传。~②土桥秀高先生综论了敦煌律典的特色。~③任继愈先生和方广锠博士从敦煌大藏经史的角度论及了"毗尼藏"问题。~④前人的研究启发了我们对律宗在敦煌传承历史的关注。最近,池田温先生发表了大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博物馆所藏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北宋绢画《报父母恩重经变》,以说法图、经文和连环画相结合的形式表现父母的养育之恩,时刻显示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之间的融合。孝敬父母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它出现在佛教题材中时,便体现了儒释文化的融合,体现出中国人开始从直线型生死观向圆形或环形轮回生死观转变。  相似文献   

11.
姜涛 《中国宗教》2006,(10):I0001-I0001
世界上最早标有明确年、月、日的雕版印刷品,于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被发现。此经卷由7张卷子粘成,长4877毫米,高244毫米。卷首是一幅题为《祗树给孤独园》的说法图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在祗园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  相似文献   

12.
"华戎交汇,丝路华章",坐落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无疑是世界文明的艺术瑰宝,开启着东方丝路文明的华丽史诗。婀娜婉转,衣带飘飘,一说起敦煌莫高窟必让人想到敦煌莫高窟里那具有神秘独特意味的美丽飞仙。文章从飞天的起源和飞天中的造型和色彩这几个方面来谈谈莫高窟中飞天之美。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6,(1)
张掖大佛寺发现明清佛经六千卷原版“北藏”、金银佛经为世所罕见据新华社兰州12月15日电(记者郗永年)甘肃张掖大佛寺藏经殿的夹墙内,最近发现佛经6000多卷。这是继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之后,我国目前发现数量最多、最完整的佛教文献。张掖大佛寺修...  相似文献   

14.
龙忠 《法音》2019,(8):53-59,中插3-中插4
正白衣佛,因颜色而得名,其实在佛经中并无此名称,而是贺世哲~([1])最先提出,后来一直沿用此称谓。敦煌莫高窟中现存五铺白衣佛图像,分别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第254、263、431、435窟,以及西魏时期开凿的第288窟。~([2])其共同之处是白衣佛图像都造于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5.
正"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这是挂在樊锦诗嘴边的一句话。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樊锦诗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从1963年第一次"触碰"莫高窟至今,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樊锦诗都围着莫高窟转。在今年"改革先锋进校园"甘肃省专场活动中,她动情分享:"敦煌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为敦煌做事,我无怨无悔!"出生在北京,生长在上海,  相似文献   

16.
<正>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即今甘肃省西部、党河流域,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兰新铁路经过其北境,是我国古代与西域诸国的交通重镇。而敦煌石室在今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敦煌石室,亦名敦煌石窟,是由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水峡口小千佛洞和肃北五个庙组成。莫高窟,又名雷音寺、千佛洞,以其是敦煌石室中最大最主要的洞窟,故敦煌石室亦名敦煌莫高窟。  相似文献   

17.
正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汉代以来,不同的宗教、语言、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在这里相遇相融,造就了璀璨夺目的敦煌文化。本文以莫高窟61窟壁画《五台山图》为例,透过色彩斑斓的佛教壁画,以窥那个遥远时代佛教中国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丝路盛景。一敦煌莫高窟第61窟是五代时敦煌曹氏归义军第四任节度使曹元忠营造的功德窟。此窟又称"文殊堂",主要是为供奉文殊菩萨而修。洞窟  相似文献   

18.
王圆箓是一个普通的道士,但由于他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并且被牵连进藏经洞经卷大量流散的事件中,因此成为撰写西北道教历史时一个不能回避的人物。现通过对近些年发表的文献资料的归纳,对其生平与功过作一番陈述,以就教于方家。一、王圆箓生平略述第一个关于王圆箓生平的材料,当是《太清宫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①,全文如下:民国廿年古七月卅日为吾师王法真仙游之百日,门弟子咸愿碑记行略,请命耆众,皆曰可。何幸如之?夫吾师姓王氏,名圆箓,湖北麻城县人也。风骨飘然,常有出世之想,  相似文献   

19.
公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于无意间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即今第17窟),从中出土了公无4-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5万余件。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日的珍贵资料,被誉为“中古的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不久后,西方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2021,(2):92-95
一雷音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敦煌市,原址在莫高窟。据莫高窟洞窟题记及敦煌遗书记载,雷音寺前身为西晋"仙岩寺",隋唐时名"崇教寺",元代名"皇庆寺",清代恢复"雷音寺"至今。据唐代佛教典籍《法苑珠林》记载:"西方有八神,相貌狰狞,身被金甲,手持宝刀,名曰金刚,尝卫世尊说法于雷音寺",这是"雷音寺"一词最早的记载。1987年,莫高窟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