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乾空 《法音》2014,(3):23-28,33,34
正序言佛陀成道五年之内,僧团和合清白,行为清净。佛成道后第五年,有比丘造作有漏过失,佛陀开始制第一条淫戒,次年再制盗、杀、妄等诸广戒。佛陀成道十二年中,仅诵略戒:"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十二年后,有人违犯前制广戒,故佛不再诵戒,而将广戒交付弟子来诵。在其后的弘教岁月中,佛陀就弟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7,(11)
<正>第一节戒法的产生一、缘起佛陀制戒依据时间顺序主要分为略教和广教两个阶段。略教是指在佛成道后开演化导众生之法的时候,有感于众生的求法之心应有所寄托,故先开示简要易行的教法(被称为"略教偈")令弟子奉持。由于此时跟随佛陀出家修行的弟子都是上根利智,众弟子皆能很好的依教奉行而没有犯戒  相似文献   

3.
正第三节时方毗尼一、印土基因随着结集、分部、流传、融合与发展,戒法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适,其所处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戒法产生于古印度,不可避免地也带有了印度文化的基因。从戒的内涵来看,"戒"的梵文为Sīla,音译为尸罗,有防备、警惕的含义,"尸罗"则是从梵语词根Sīl(行为)转化而来,具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义项。由此可见,戒是佛陀为弟子们制定的一种"行为、习惯、道德",与当时印度'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12)
<正>二、意趣佛陀根据不同的缘起、针对不同弟子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来结戒和说戒,而这些比丘戒的背后都蕴含着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体现了佛陀对众生根机的深入观察以及对教团内修外弘、上求下化关系最恰当的把握。从当代英国学者鲁珀特·格辛(Rupert Gethin)的角度来看,佛陀制戒的意趣有以下四点:1.僧团的统一和凝聚,2.精神生活即修行的需要,3.僧团对社会大众的依赖,4.社会大  相似文献   

5.
正二、应时应地既然戒法是一种行为准绳的表达,就应当随时随地、精严认真地遵守和执行,这体现了它的普适性。又由于弟子们的根机不同,佛陀基于慈悲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利益当下和未来世的无边众生,对戒法做了相应的开遮调整。其中在比丘资身物品的蓄用标准和修行要求等方面,按各人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5,(1)
<正>一、无相戒的流弊无相戒流传到后世,由于有的人一味追求洒脱、无视戒律,也出现流弊,因此被人曲解而遭异议。究其原因是后世弟子只知慧能祖师的戒法无相,唯求方便,而不去探求戒律与世间的不共性,不了解六祖授无相戒法的用心与意义,而走向偏颇。殊不知,慧能的戒法,是以戒体为核心,直视自性,是自我精神上的完全超越,是自心摆脱一切束缚的自然显现,是佛性在自我体悟中的实现与提升。同时,他也不否  相似文献   

7.
净因 《法音》1999,(11)
佛陀亲手制订的律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三个组成部分:l。佛陀制戒的精神,2、指导个人修行的戒条,3、调和团体生活的戒条。在漫长的佛教发展历史长河中,律制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即沿三条主线平行发展:佛陀制戒精神演变成菩萨戒;指导个人修行戒条(波罗提木叉)演变成声闻...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3)
<正>第一节戒体产生一、戒体与业体戒体是受戒者受戒时产生并领受在自心的法体,是所受的戒法于内心中产生的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羯磨疏》:"夫戒体者何耶?所谓纳圣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戒体。然后依体起用,防遏缘非。"~([1])佛陀将戒比喻为堤塘~([2]),所指正是戒体这种防非止恶的力量。这种防非止恶的力量始于受戒,自此以后,  相似文献   

9.
一、梵行与正法--制戒的理想 佛陀在世时,以其崇高的精神影响力,成为僧伽的中心.佛陀在灭度前,阿难请示:此后僧团将要"以谁为师"?佛陀明确告诉阿难:"我涅槃后,所说法戒,即汝大师.""以戒为师"成为千年佛教延续发展的核心,成为无数佛教徒内修外弘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乘一 《法音》2009,(6):24-31
说戒制度是僧团每半个月一次定期举行的诵戒.僧众通过对照戒条检查自身半月以来的行为是否清净。诵戒过程就是一个反省检查的过程.倘有过失可待诵戒结束之后再忏悔。按律制.应当是诵戒之前已经忏悔清净.如此才符合说戒布萨的本意。但由于凡夫做不到善护三业,所以允许诵戒中反省、诵戒后忏悔以及每半月都重复同样的作法。说戒制度不仅能清净个人身心.利于修道.也是有助于僧团和合的常行羯磨制度.能真正体现僧团大众“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的共住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佛教戒、定、慧三学的修习体系中,戒被奉为成就之基。僧团的传戒对求戒者而言就是受戒,此传戒受戒的宗教行为是佛教修行者身份认同乃至宗教修持的逻辑起点,因此传戒制度在整个佛教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像印度佛教传戒法从佛陀创教时的"善来比丘"法最终演化为具足法、事、人、处的"白四羯磨"传戒法仪一样,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国佛教传戒制度经历了从初传时期声闻戒法的简单授受到宋代于小乘声闻戒法外别受大乘菩萨戒,再到明清时期一期顿受大小乘戒的"三坛大戒"制度演变。这一历史演变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相表里,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表征与结果,也是佛教中国化在礼仪制度层面的动力与保障。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9,(3)
在授比正戒的仪轨中,继说四堕法之后,便是授四依法。四依就是:依粪扫衣、依乞食、依树下坐、依腐烂药。四依是佛陀成道后,最初为弟子们制定的生活规范,在律中称为本制;又由于佛陀成道初期的弟子们,多为上根利智,所以,通常又说为对上根利智人制的。汉地由于国情与印度不同,又值末法之秋,上根利智者少,自古能躬行四依法者寥寥无几,现在更难以见到了,以至许多人对四依法的含义都很生疏,本文只想提出四枚之一——依粪扫衣,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释明圣 《法音》2021,(11):28-33
佛制女众出家受具,在沙弥尼十戒之后,必须经过式叉摩那尼二岁学戒。然如此重要的一步,却在中国佛教这条历史长河中沉沉浮浮,有时被想起,有时被遗忘。如今,恰逢盛世,戒法兴隆,式叉摩那尼戒法逐渐被实行,但因为沉没太久,导致很多出家僧众,对此认识的还不够清晰,重视程度也还不够。故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式叉摩那尼戒法的梳理,可以使更多的出家女众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04,(10):52-53
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于9月26日至10月18日举行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恭请中国佛教协会一诚会长为得戒和尚、圣辉副会长为名誉得戒和尚。为此.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了以一减会长为名誉团长、圣辉副会长为团长、明生副会长为副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158人(包括新戒弟子),于9月25日启程赴新加坡参加了光明山普觉禅寺举行的三坛大戒传戒开幕仪式。随后.应印度尼西亚佛教僧伽联  相似文献   

15.
流传至今的"食蒜戒",是佛陀时期制定的。其制戒的目的是防止俗众对僧尼的讥讽,增长俗众对佛教的信心,亦是为了僧尼在精进修行中脱离烦恼而达到圣证,最终实现佛法永住的理想。与佛教"食蒜戒"有关的本生故事,则是藉因果报应故事形象化地教育听众。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6,(4)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比丘的职责》。也就是说,根据佛法,一个比丘应该对佛教、对社会尽到什么样的责任。当初,佛陀建立僧团,曾经告诫弟子:“比丘应为人类谋福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比丘要进行自我修持,要修戒、定、慧,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应具有丰富的知识,深  相似文献   

17.
吴明 《法音》1990,(10)
三聚净戒律宗立有三聚净戒,以广摄一切戒法.一、摄律仪戒,一切诸恶悉皆断舍故.二、摄善法戒,一切诸善悉皆修行故.三、摄众生戒,亦谓饶益有情戒,荷负众生遍施利益故.戒律条文虽多,总的精神不外止恶、行善、利他三个方面,故三聚净戒即总括一切戒法.戒可分通戒别戒二类:通戒即三聚净戒;别戒即五戒、八戒、十戒、五百大戒乃至三千威仪.如上三聚净戒,亦有通受别受二种.别受摄律仪戒,即是别受,如今丛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2,(2)
佛陀临终之前,对弟子们说:“我已为汝等制定法与毗奈耶,我灭度以后,汝等以此为师。”从这一点,很清楚地看出,佛陀的生活方式和他的教团制度,包括法与毗奈耶。毗奈耶包含着美德、语言和身行,是佛教的行为准则。这就是一般所知道的戒,或者叫做道德修养。法是为人的精神修养而说的,就是定和慧,或者叫做精神集中的发展。戒、定、慧  相似文献   

19.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世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在佛陀时代,佛陀以崇高的人格与清净的智慧,制订律仪,摄受僧众于清净的僧团中。弟子在僧团中依止阿黎而学习修行,这是佛陀为未来弟子的教育方式所作的典范。佛法传到中国,随着丛林与清规的建立,僧教育逐渐演变成家风式的师徒制教育。到了本世纪初,为了因应清末排佛思想所遗留下来“庙产兴学运动”的破坏,同时为了复兴佛教,培育优秀的僧材,因此产生了中西合并式的佛学院,以有计划、有体制的方式,来长期培育僧材。一个世纪以来,佛学院以其学院式的教育确实为中国佛教培养了大批人材,为…  相似文献   

20.
一、"以戒为师"的缘起释迦牟尼佛悟道12年后才首次制定戒律,此前他一直致力于宣讲教义、化导信众趋入定慧法门。因为佛陀以智慧法眼看到众生皆具佛性,故而生起无上信心。但佛陀也看到五欲六尘对众生的诱惑,意识到制戒的必要性,这就如同治理河水,开河疏导的同时也应重视修筑堤坝的道理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