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法音》2015,(12)
<正>一、规划背景与指导思想20世纪80年代初,赵朴初居士高瞻远瞻地提出"佛教是文化";1987年,又创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创办《佛教文化》、《佛学研究》,开创了中国佛教协会以文化弘法的新局面。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当代中国佛教承担起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可谓因缘具足、责无  相似文献   

2.
正古人云:"法音扬畅,举扬宗旨,合因与果,演化道俗"(《至元嘉禾志》卷十八)。在中国近现代佛教文化史上,《法音》是不能不提到的一本重要的佛教刊物。这份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佛教界机关刊物,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佛教文化宣传与研究方面,曾经是学习佛教者的重要指导与参考书,对推动当代中国佛教文化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是《法音》复刊发行四百期的纪念日,我作为曾经受过《法音》惠顾过的读者与作者,看见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5,(8)
<正>本刊讯今年是赵朴初居士逝世十五周年。8月5日,《赵朴初全集》编纂工作会议在哈尔滨举行。中国佛教协会、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安徽省佛教协会、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安徽大学赵朴初研究中心、安徽省安庆市赵朴初故居管理处、九华山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相关人士出席了会议。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桑吉扎西说,赵朴初居士往生十五年来,人们没有忘记他,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在怀念他。他的德望在不断地增长,他的精神、思想和功绩,正在当今社会发挥着正能量。赵朴初居士的一生,就是中国佛教的一段重要断  相似文献   

4.
《法音》2004,(9):18-18
本刊讯由中国佛教协会编辑的《中国佛教》第五卷近日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佛教》第五卷是继《中国佛教》一至四卷之后编辑出版的重要文献。《中国佛教》的文稿原是五六十年代受周总理委托,由赵朴初居士任主编、吕澂居士任副主编,汇集国内著名佛教学者为斯里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2,(7)
本刊讯新加坡友好人士何葱忠居士在访问粗京时,村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表培决示,为支持中国佛教协会兴办佛教教育,养僧伽人才,开展佛教文化研究的事业,定捐助人民币一百万元,作为中国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11)
<正>今年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居士诞辰110周年。恰逢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杂志复刊37年,连续出刊近四百期。朴老作为《法音》的创办人,生前对《法音》关怀备至,贡献至巨。本文就朴老与《法音》的殊胜因缘略作回顾,以缅怀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期冀《法音》再展宏图。一、朴老与《法音》复刊据原中国佛教协会研究部主任魏承彦回忆:1980年9月上旬的一天,赵朴老在他的住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1994年第6期的封面是一帧珍贵的照片。海峡两岸的两位佛教界巨人,相互间在亲密交谈,一位是我们早已熟知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大居士赵朴初,而另一位则是闻名海内外的一代佛学大师——印顺法师。出于一种崇敬之情,笔者很想借《佛教文化》这块祥云宝地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这位当代大德。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11)
<正>本刊讯11月15日,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无锡灵山书院、无锡祥符禅寺承办,中国佛教协会《法音》编辑部、金陵刻经处、禅风网协办的纪念赵朴初居士诞辰110周年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30周年、灵山大佛开光20周年图片展在无锡灵山举行。此次图片展通过追忆赵朴老一生的功德行谊,展现赵朴老的爱国情怀、高尚品格、悲心愿力、善巧智慧,透析"爱国"与"爱教"、"出世"与"入世"、"宗教"与"社会"、"人间净土"  相似文献   

9.
任永生 《法音》2001,(12):38-38
本刊讯10月11日,“赵朴初居士之碑”揭幕仪式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隆重举行。纪念碑由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发起建立,以缅怀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遗德,表彰他为中日两国佛教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揭幕仪式后,举行了隆重的赵朴初居士追悼法会。日本佛教界各宗派代表5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以赵朴初居士夫人陈邦织女士为首的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应邀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专程赶来参加揭幕仪式。赵朴初居士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1951年,他代表中国佛教界将一尊佛像赠送给日本佛教界,打…  相似文献   

10.
朱家托 《法音》2013,(6):56-57
"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说话都说不周全了……"这是我在1986年秋天,给高一学生教授王安石的名篇《游褒禅山记》时说的一句开场白。当时是鉴于课文中出现的"禅"、"浮图"、"庐冢"、"慧空禅院"等等涉及佛教的词语有感而说的。一语出口惊教室!面对学生一双双狐疑的眼光,我又接着说,"同学们,其实这句话的原作者是赵朴初先生,他在《法音》1986年第2期发表  相似文献   

11.
净慧 《法音》2001,(4):1-2
《法音》诞生200期了,论年头,从1981年创刊,到今年也整整21年,在当今如林的佛教期刊中它也称得上是"长者"了。  在纪念《法音》200期的时候,我特别不能忘怀的是《法音》的创办人——赵朴初老居士生前对这本刊物的呵护、关怀和指导。朴老从《法音》创办开始,直到卧病不起的20年中,他一直都在关心《法音》的成长和发展。我记得在朴老身体尚健时,每期《法音》出版了,总是先送给他老人家过目,在那几年中,除了编辑人员,朴老就是这本刊物每期的第一位读者。朴老每看完新一期的《法音》,总要写一、两个条子送到编辑人员的手中,或者…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7,(11)
<正>今年适逢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诞辰110周年,以及由其亲自发起创立的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30周年,对于中国佛教协会乃至全国佛教界而言,都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深具远见卓识的赵朴老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特别重视佛教文化的建设,提出"佛教是文化","佛教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协会已故副会长、著名佛教学者周叔迦先生著的《法苑谈丛》,1985年编入《法音文库》出版流通。这是一本取材广泛、以寺院为中心、客观介绍佛教知识的读物,深受各界读者的欢迎。佛教约在公元(?)世纪中叶传入我国。在近两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佛教与我国的固有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建筑、雕塑、音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1)
<正>《法音》杂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观点权威,信息量大,是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好评,被视为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状况、佛教文化和佛教学术研究动态的良师益友。本刊主要栏目有:法音论坛、专题访谈、佛典  相似文献   

15.
正恰逢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赵朴初居士诞辰110周年、杨仁山居士诞辰180周年之际,在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宗教文化出版社的支持下,以学诚法师、楼宇烈教授为主编,怡藏法师为执行主编,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法师和专家学者特别编辑《人间佛教思想文库》,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文库的组织者与推动者,略谈文库的出版意义,共享此殊胜因缘。  相似文献   

16.
忧患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感谢《法音》杂志社的安排,使我们这些来自佛教内外不同方面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能够坐下来就佛教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这次我参加了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举行的第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后,到北京先后拜访了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许多法师、居士和学者,对如何加强京沪两地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合作交换了看法,特别在我们复旦大学从事佛学研究的学者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之间的具体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昨晚在拜访妙华法师时,听到地方“豪强”毁庙逐僧、侵犯佛教界合法权益的不少事件,虽然中央有关部门、中国佛教协会…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0,(12)
<正>《法音》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佛教知识、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  相似文献   

18.
一、赵朴初会长给谢晋导演的信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于1990年7月5日函复上海电影制片厂谢晋导演,信中说:谢晋同志:承示《冤孽》剧本稿,我读过了,并且请一位佛教法师读过,我们都认为情节生动感人,突显了母爱的宽容和报恩思想的力量(报恩思想是佛教的主要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牢不可破.用佛教题材来描述这  相似文献   

19.
圣凯 《中国宗教》2017,(8):82-83
恰逢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赵朴初居士诞辰110周年、杨仁山居士诞辰180周年之际,在国家宗教局、中国佛教协会、宗教文化出版社的支持下,以学诚法师、楼宇烈教授为主编,怡藏法师为执行主编,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法师和专家学者特别编辑《人间佛教思想文库》,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文库的组织者与推动者,略谈文库的出版意义,共享此殊胜因缘。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9,(8)
正《法音》杂志,月刊,现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是集佛学研究、佛教文化、佛教教务、信众交流与佛教资讯于一体的综合性佛教刊物,观点权威,信息量大。1981年复刊以来,受到海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被视为了解佛教文化、佛教学术研究及中国佛教发展状况的良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