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 ,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 ,但他们不论是在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是在对话的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一、言说的标准问题。苏格拉底把言说的标准最终确立于言说本身 ,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 ,从而最终取消了言说的标准。苏格拉底非常注意言说本身的逻辑层次 ,在言说中所使用的任何概念都必须建立在概念的明确和严格的“定义”之上 ,否则一切描述都无以生根。如果不遵守这一原则 ,只会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出来的是什么 ,或者是陷入自相矛盾。由此就形成了西方思维对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2.
孔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万代师表”,而苏格拉底虽是人人知晓的贤哲,但在受后人崇奉的程度上似乎要比孔子略逊一筹。但他们在人类文明的建设上一样具有赫功伟勋和彼此相当的地位,他们的学说和形象均系后人整理和塑造而成。他们在表面上的受人敬重的程度的不同,可以归于他们本身所倡导的思想精神的差异(详见后文)。  相似文献   

3.
在哲学语境下,我们需要不断地认识与发现"孔学",以便揭开遮蔽,让"孔学"显现于当下的世界,即孔子哲学之研究仍需时人之努力。孔子关注人及人类社会,并不断地进行追问,试图寻找出自己的答案,整部《论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大抵可以简单地勾勒出孔子围绕"人"展开的"追问—回答"结构图:首先,追问"我是谁",即在"知人"层面回答人的"类"特性;其次,追问"我应该向何处去",然后回答人应该作为君子向人性的高处———"仁"走去;再次,追问"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生存",然后回答人应该在一个现实化的理想图景中获得理想化的现实境遇。这种"追问"与"回答"就自然构成了孔子的人生哲学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1920年,在反孔思潮中,梁启超率先标榜孔子,着力发掘其人生哲学的价值。这是他"欧游"后现代性反思的结果。借助西方人格主义哲学观,梁氏建构了孔子人格主义哲学体系,包括人格的内涵、实践修养以及孔子的人格表现。其目的在于使现代人以孔子为人格典范,成就现代君子,以对治现代性所带来的人格异化,弥补现代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学对象多是内心有求知欲、希望得到指点的学生,而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助产婆”,帮助自认为有知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孔子的教学以传授权威性道德标准为主.过程较短,而苏格拉底的教学则注重与学生进行逻辑辩论,过程较长;孔子的教学是为了培养能使“天下归仁”的士,苏格拉底的教学在于探知世界本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伦理观上,苏格拉底的道德理性精神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理性知识之中,情感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理性之“理”;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只有血缘亲情才是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仅仅存在于血亲情感之中,知识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情理之“理”。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庄子与斯多亚派人生哲学比较章海山庄子与斯多亚派创始人芝诺(Zenoofcitium)几乎为同时代人,他们虽然远隔数万里,却都构建了一个“不动心”的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人生哲学体系,他们共同追求的是摆脱一切物欲,世俗事务,以至自己的身心状态,一种物我两忘...  相似文献   

8.
邓晓芒先生的《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的比较有失公正,乃至偏颇;尤其对孔子的言说方式和思想严重误解;因为过于一厢情愿地理想化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对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的描述也不完全符合事实。因此,检验并商讨邓文的某些观点,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做辩证的看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苏格拉底和孔子「德行」思想的现实意义徐小跃在近代东西文化交流中,孔子思想传入欧美后,学术界即将他媲美于“西方哲学之祖”——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孔子为东方圣哲,而苏格拉底是“西方孔子”。这可能与“二圣”都比较重视道德教育有关,黑格尔就曾指出他们的学...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伦理学家。将他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不仅可以看出彼此观念的异同,也可以认识老学先于孔学的顺序,以纠正一般哲学史上孔先老后的错误倒置。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他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他还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另有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这里,黑格尔似乎隐  相似文献   

11.
<正> 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文艺理论家。《论语》等儒家经典所记载的孔子的文艺见解,曾被刘勰奉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文心雕龙·宗经》),构成了中国文艺理论体系的最初源头,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哺育、铸造了我国一代又一代文学艺术家的文艺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从而在一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民族心理性格。把孔子的文艺思想放在世界文化史的宏观背景上加以考察,特别是和西方文艺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古希腊的柏拉图(前427—前347)的文艺思想作一番比较、考察,是有意义的。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比较两种各具特征、互有长短、形态不同的文艺理论,有利于文艺的自我反思与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2.
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教育史上的奠基式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于中西教育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而久远的影响。通过对两者教育思想形成背景、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又存在相似之处。研究比较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西教育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和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理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西哲学的两大源头——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固然各有自己的具体生长环境和理论特点,但即使在源头处,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切入点.“哲学”讲的是一个“理路”,是对世上万事万物作“探本寻源”顺着一条“理路”“思(考)”下去,“理”到之处,任何事物的“奥秘”之“门”都要为之洞开,然后再是经验地、仔细地去具体研究其“奥秘”之内容.这是具体经验科学的事.哲学这种“探本求源”的精神,据亚里士多德说来源于“好奇心”.“好奇心”不是纯主观的,而是“被激发”、“被唤醒”的:“宇宙”之“奇妙”“唤起”了人们(有智慧的人们)的“好奇心”,于是乎上穷碧落下黄泉,打破砂锅“问到底”.  相似文献   

14.
儒学体大思精。本文限于篇幅,只研究孔子的儒学。即使就孔子的儒学而论,它也具体而细微地冶宗教、道德与哲学为一炉。世人对孔子儒学的道德和哲学层面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对它的宗教层面的探讨则不多见。本文拟从比较角度研究孔子儒学的宗教层面,并联系它的道德和哲学层面作一完整论析,以豁显孔子儒学的特色。 希勒(Friedrich Heiler)曾经把世界各大宗教分为预示和神秘两大类型,作为比较研究之资。希氏以为凡把信仰建立在神的启示,注重上帝的超越性以及关注道德的价值和戒律的一切宗教都属于前一类型,像犹太教、基督教和回教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宗教。至于为冥想上帝和“绝对”(Absolute)而遁世以及自我隐退的一切宗教,则属于后一类型,如兴都教、佛教和道教便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宗教。  相似文献   

15.
人性论是孔子人生哲学的逻辑起点,相近之性与不移之性的设置使其人性观出现分裂并为其人生哲学体系的自相矛盾埋下伏笔.人性学说中的对立致使孔子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与态度出现两重倾向,他有时肯定利欲,认为利欲合于礼义,有时又割裂利欲与礼义.当肯定两者的统一时,他便主张通过学、习消解矛盾,使其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学、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学、习的目标是理想境界.境界是自我人性的充分展开的理想状态,当承认统一性时,孔子认为境界体现了自我理性的自明与情感上的自得,体现了理性与欲望的统一,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当割裂两者时,境界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性假说而已.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西文化源头的两位杰出代表,孔子与柏拉图在相似的时代环境与人生经历下,呈现出思想上的诸多巧合,而在诗歌问题上,态度则迥然相异,孔子主张学诗,柏拉图驱逐诗人。二人不同的诗学态度有着来自历史背景、思维路径、自然地理方面的影响因素,折射出中西方传统文化在情理关系与艺术传达上的显著差异。表面来看,诗学态度迥异,实则作为道德教化与宗教神化的外部手段,本质上皆归于统一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7.
Before and during the times of Confucius and Aristotle, the concept of friendship had very different implications. This paper compares Confucius’ with Aristotle’s thoughts on friendship from two perspectives: xin 信 (fidelity, faithfulness) and le 乐 (joy). The Analects emphasizes the xin as the basis of friendship. Aristotle holds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friends and corresponding to them are three types of friendship. In the friendship for the sake of pleasure, there is no xin; in the legal form of friendship for the sake of utility, xin is guaranteed by law; and in the moral form of friendship for the sake of utility, xin is guaranteed by morality; in the friendship for the sake of virtue, xin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Both thinkers believe friends can bring joy to human life. According to Confucius, it is the joy of rendao 仁道 (benevolence), whereas for Aristotle, it is the joy of Reason. There are many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e commonalities reveal some inner links between Confucian rendao and Aristotelian Reason. It seems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ndao and Reason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ral reason and logical reas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two masters’ ethics,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Translated from Lunlixue Yanjiu 伦理学研究 (Research in Ethics), 2006, (1): 47–52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考察了朋友概念的历史变化,然后比较了友爱和仁两个基本概念,这些是全文的铺垫。本文主要从“信”和“乐”两个方面比较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朋友观。“信”为友道之基,这是《论语》强调“信”的原因所在;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类型的朋友“信”的情况不同,有的无“信”可言,有的靠法律来保证,有的靠道德来保证,有的则是朋友本身应有之义。朋友为人类生活带来快乐,孔子认为这种快乐是“仁道之乐”;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理性之乐”。比较有助于我们认识两位大师的伦理、政治以及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奠基者。他们的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对老子和孔子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对他们的比较研究还有一定的空白。从"道"与"仁","美"与"善","无为"与"仁政德治"三个方面对老子美学思想和孔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他们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