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3年10月18—19日,国际黄大仙文化研讨会暨黄大仙祭祀大典在黄大仙的故乡浙江金华举行。 黄大仙信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在道教,还是在民间,黄大仙始终是一位受人敬仰、道法高深、神通广大的神仙。葛洪  相似文献   

2.
冯鹤 《中国道教》2013,(1):28-29
星斗崇拜是中华文化古老的传统,《史记·天官书》载:"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在古代是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而道教对之进行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扬,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星斗信仰体系. 2012年12月27-28日,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纯阳观召开.研讨会由广州市道教协会与香港道教学院共同举办,以"研讨星斗文化,共弘华人信仰"为主题,是道教界、学术界首次以星斗信仰为主题开展的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3.
应台湾"中华道教玄天上帝弘道协会"的邀请,10月2日至7日,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副会长赴台参加了"2008宗教艺术国际学术暨玄天上帝信仰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研讨会首先于10月3日在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举行.来自各地的几十位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参加了研讨会.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副会长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并在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  相似文献   

4.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点。早在道教还未形成有形的宗教形式之前,在汉民族中,就已广泛地流传着神仙之说。道教继承了这种神仙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变成道教独有的神仙信仰体系,从而产生了反映这种神仙信仰的道教造像艺术和建筑艺术。这些精湛的造像艺术和规模宏伟的建筑,一直是中华氏族文化这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为世人所赞叹。道教神仙信仰与造像艺术的由来  相似文献   

5.
简讯     
2005年10月27-11月1日,我所张泽洪教授应邀参加“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在云南蒙自举行,参加研讨会的中方学者50余人,越南各大学、研究院学者50余人。研讨会探讨红河流域社会历史文化,张泽洪教授宣读了《唐宋时期云南地区道教的传播》论文。学术研讨之后中越双方学者分赴云南石屏、建水,越南老街、沙巴考察地方文化。(章宏)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丁培仁教授翻译的《中国近世道教的形成——净明道的基础研究》一书于2005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日本秋月观1977年前十余年研究净明道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14,(10):6-7
9月19日,以"慈行天下·和乐人间"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奉化)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在浙江奉化溪口拉开帷幕,向海内外展示了奉化独特的弥勒文化和地域文化。文化节的内容包括浙江佛学院、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奠基仪式,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弥勒文化暨太虚大师思想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出席了开幕式。10月4日至5日,香港道教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港举行。香港道联会举办了道教坛仪展览、香港道教论坛、  相似文献   

7.
黄大仙信仰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为人们描绘的神仙世界和流传的神仙故事,在中国民间世代相传、家喻户晓。黄大仙是道教史上著名人物,东晋道士,是道教中的得道真人之一,对信仰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黄大仙信仰的历史起源1、黄大仙的民间传说和文字记载历史上,浙  相似文献   

8.
12月2日至5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副秘书长孟至岭等一行6人应邀赴港,出席香港道教学院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道教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香港道教学院由香港青松观创办于1991年。20年来,该学院开办了各种课程班,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弘道》、《道家文化研究》两种刊物和百余种书籍,为培养道教人才、传播道教知  相似文献   

9.
正6月11日,"道教天后信仰与南海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玉蟾宫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海南省道教协会、海南玉蟾宫、腾讯道学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杂志社、台湾地区大台南天后宫协办,研讨会旨在深入研究和挖掘道教天后信仰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学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6月5日至10日,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大学宗教系、香港圆玄学院联合主办的"道教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城山脚下的青青园宾馆成功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一百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八十余篇,共有七十多位学者做了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11.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神仙信仰而期望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不仅是古代修道者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也为当时社会中许多不同身份的人所企盼和津津乐道。这种久远漫长的历史现象,既说明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出现并承传至今的宗教,与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民族仰慕和崇奉神仙的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对人生多方面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因此,对道教的神仙信仰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本文拟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简要探讨。神仙信仰是指人们对神仙的相信、崇敬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2004年4月27至28日,第二届中华文昌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华道教文昌帝君祖庭所在地--四川梓潼七曲山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社科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绵阳市文昌文化学会联合举办.出席学术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内地和港台地区的学者共50余位,共收到学术论文46篇.  相似文献   

13.
简讯     
“基督教与道教伦理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举行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暨基督教研究中心承办、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及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所协办的“基督教与道教伦理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004年10月29-31日在四川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宗教》杂志社、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云南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湖北襄樊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及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4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  相似文献   

14.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贯穿道教文化发展过程的主线.而汉代仙风极盛,其神仙信仰在文学艺术活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汉乐府游仙诗的创作.汉乐府分为贵族乐府、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三类.这三类作品中都有描写求仙问药、长生至乐的诗歌,充分体现出汉代社会神仙信仰的盛行以及前道教、道教一脉在秦至汉末时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5.
2016年6月11日至13日,2016“崂山论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道教圣地——青岛崂山太清宫举行.会议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山东省道教协会协办,青岛市道教协会、崂山太清宫承办,共提交论文40余篇.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主要议题有:《道德经》的当代诠释、道教洞天福地与环境保护、道教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道教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道教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仙界生活景象,展示了神仙世界的方方面面。透过这些粗犷朴实、线条优美生动的绘画和它所处的墓室建筑特征,从画像内表现出的修炼成仙、长生术、辟邪和神仙思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两汉时期与我国古老的民间信仰有着密切联系的道家文化的广奥和真实存在,从而透出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和对仙界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月12日至15日,宗教的现代社会角色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此次会议由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深圳弘法寺和深圳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有50余人。提交给会议的30多篇论文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主要分为三个主题:近现代佛教的社会化问题;道教如何超世而入世;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一、关于近现代佛教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在道教信仰中 ,神仙信仰是其核心内容。因为修道成仙是道教徒终生追求的目标 ,神仙是道教徒修道成仙的榜样 ,神仙事迹是道教徒实现成仙的楷模。由此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有利的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劝善、济世、稳定社会、民俗文化等方面。一、道教神仙信仰的劝善功能劝善是一切宗教的积极因素之一 ,它广泛而深入地融汇在神仙信仰之中。在道教神仙信仰里 ,劝善始终是其重要内容和精神旨趣。如果我们对由神仙信仰而引起的神话进行根本剖析 ,便会发现其真正的内在价值———社会伦理教化功能。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指出 ,…  相似文献   

19.
11月26日至28日,由香港中文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法国远东学院联合主办的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道教与中国文化及社会的关系:新的研究方法与视野”。  相似文献   

20.
山东昆嵛山是全真道的发祥地。为了弘扬全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全真文化研究中心,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牟平著名的旅游度假村养马岛召开了"齐鲁文化与昆嵛山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设有齐鲁文化与道教起源、全真道与齐鲁文化、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文化的开发与应用等议题。在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的30多位知名的全真道研究专家,围绕以上主题展开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