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精神分析学诞生以来,其发展进路经历了自我革命、客体关系革命、自体革命、关系革命和神经科学革命。英国独立学派是客体关系革命的主要发起者和中间力量,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部的“论战”,并在规模以及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师以开放和折衷的态度批判性地汲取各种现存的精神分析观点,形成不同于克莱因学派的客体关系思想,并表现出独立性、开放性、关系性和真实性的内涵与特征。温尼科特、费尔贝恩和巴林特是独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建构出独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促使精神分析范式从一元驱力模式转向二元客体关系模式,推动了客体关系理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后续精神分析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一个冲击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波,在全世界激荡着,震憾着”。如何认识和回答这个激荡全球的冲击波?国内外不少社会学家、未来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已经写出了很多著作。《大杠杆——震憾社会的新技术革命》一书的作者们,面对如此重大的问题,也自愿集合起来,广泛搜集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思索、探求,对新技术革命作出了翔实的、有说服力的科学回答。该书以技术这个社会杠杆为中心,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为主要内容,阐述了新技术革命的前提(科学革命)、条件(教育革命)、后果(产业革命)和前途(社会革命),描绘了一幅由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这根主线编织而成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历史画卷。作者还分述了现代生产的骨肉——材料、血液——能  相似文献   

3.
庄子“天下”篇叙述道家四派的学说:宋鈃、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关于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的资料,有老子和庄子这两部书。关于宋尹学派的资料,有管子书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注一)。关于彭蒙、田骈、慎到的资料就很少了,虽然有“慎子”那部书,但其内容跟“天下”篇所说并不相同。所  相似文献   

4.
论主体能力     
举世瞩目的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全面深入的改革实践,把人类关于自身能力的认识这样一个古老的课题,再次明确而又尖锐地摆到了现代社会的面前。人的能力之进化和发展,既是科学和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和重要结果,又是它的动力和源泉。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能力的现代化。正是由于这个问题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加速发展人的能力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日益强烈的关注,成为当前人们议论最多的课题之一。现在,心理学、教育学、人  相似文献   

5.
随着“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成为人类思考的一个焦点。一方面,这种思考引发了对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反思和批判,应该说,这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批判,是人的一次重新自我定位;另一方面,这种思考又促成了“环境价值”或“环境道德”、“生态价值”或“生态伦理”等概念的产生,这一组概念联系着价值观念领域的一场革命,可以看作是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最具特色的思想成果之一,其意义决不可以低估。但在目前的讨论中,关于这组范畴的涵义如何确定…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影啊已成为20世纪末最热门的话题。实际上当前主要议论和关心的内容是新技术(加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机器人、新材料、航天技术、光纤通讯、新能源等)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前途的作用。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而广为流行的“后工业社会”论、“第三次浪潮”论、“大趋势”论、“信息经济”论等主要是从新技术发展的角度预测未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论丛》,自1982年创刊以来已出版了九辑。该《论丛》集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很受读者欢迎。最近又相继出版了三辑,要目简介如下:第10辑《信息社会述评及其他》——《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查汝强),《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实质》(黄美来、王会军)、《信息时代与马克思的公有制学说》(李万忍)、《新技术革命和马克思的预见》(何君康)、《试论新技术革命与现代生产力的结  相似文献   

8.
韩安贵 《现代哲学》2001,30(1):17-23
从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命运女神,到基督教神学关于上帝决定历史,再到维科、康德和黑格尔等关于“天神旨意”、“自然的意图”和“理性的狡黠”,尽管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内在规律,但都以不同形式承认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存在。可以说,在19世纪下半叶之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思想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历史观。但是,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历史规律是绝对必然性,人在这种必然性面前是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如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就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相似文献   

9.
也谈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在关于新技术革命与未来社会分工的讨论中,大致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新技术革命将消灭职业分工,一是新技术革命将深化职业分工。双方各自引经据典,但似乎都未能说服对方。其症结何在?我认为关键在于争论双方对分工概念缺乏一致的和全面的理解。为此本文试就马克思主义的分工理论谈点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哲学认识的艰难常在于对自身的认识。当古希腊哲人把哲学界说为“爱智慧”时,这提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思想。但由于我们通常习惯于把智慧片面地理解为“知识”或“认识”,于是对哲学便有了一个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定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然而,无论是对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中的科技战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承旺 《现代哲学》2000,(1):11-15,5
邓小平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他把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针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趋向,概括人类对科技的新认识,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把人类对科技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奏出了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不仅加强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而且也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课题。当前西方的一些学者极力宣扬“技术决定”论,对此究竟应当作何评论?我国学者尚有不同看法。有的同志认为,从归根结蒂的意义上讲,技术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此意义上“技术决定”论是正确的。多数同志则认为,“技术决定”主张现代技术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相同的社会后果,技术决定着人类的精神和社会的状况,从而否认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意义,它与唯物史观是对立的。梁树发同志的这篇文章,对此作了具体分析。我们认为,这类问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是会得到科学的认识的。  相似文献   

13.
墨子活动的时期正当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逐渐确立的春秋战国之交。在这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思想、理论战线的斗争也很激烈。各阶级、阶层的思想家站在本阶级的立场,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各自作出不同的回答,形成了各种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各学派中,儒、墨成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或儒、墨相绌,或墨、杨相非,  相似文献   

14.
维也纳学派和社会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我将在两种意义上来考虑维也纳学派与社会运动的关系,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第一,我要考虑,维也纳学派,或更确切地说,它的某些领导成员提出,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中的一项政治事业,它不仅反对奥地利思想生活中的反动势力,而且也反对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反动势力;更具体地说,是对向社会主义社会演变的社会政治运动的一项贡献。第二,我要把维也纳学派本身作为社会和历史分析的对象,作为思想运动来考察。也就是说,要把维也纳学派“作为社会运动”来考察,并且也从“社会学”的观点来考察这一运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电子计算机,而对计算机最伟大的应用就应该算是网络了。网络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文化也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网络引发的数字媒体革命。在人类社会中,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表现形式可以统称为媒体。能够用计算机记录和传播的信息媒体,无论是已经应用还是将要应用,其共同的重要特点就是信息的最小单元是比特(bit)——“0”或“1”,无论是文字、图像、声音或视  相似文献   

16.
1983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巴黎举行了关于“维也纳学派”的讨论会。这次讨论会得到了巴黎第十二大学、奥地利科学院语言哲学研究室和奥地利国立科研中心的赞助。下面就是这次讨论会部分学术报告的内容摘要。《维也纳学派与奥地利哲学》(巴黎科学史研究所 J.塞巴斯蒂克)尽管维也纳学派的成员表示他们诚心实意地愿意同过去的哲学(且不提这些哲学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倾向)决裂,但这个学派却根深蒂固地承袭着十九世纪的奥地利哲学传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江丹林,孙麾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现象上看,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据此有人认定,马克思晚年改变了他以前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的观点,而重新选择了“多线论”的立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线论”错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多线论”则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多元发展的论述突现出来,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把各个民族的发展看作是彼此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历史进程。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人类社会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特殊道路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单线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正统解释,因为斯大林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机械地理解成人类社会的单线发展模式。随着“单线论”愈来愈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线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具体提出了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概念的“复原”  相似文献   

18.
“京都学派”被公认为近代日本哲学史上的典型代表,它提出的哲学主张和参与过的思想实践不仅对当时的日本社会影响甚大,余波所至超越时空,至于当今.经常性地关注和解析有关“京都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准确把握日本社会当下的思想状况十分必要.近20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界定“京都学派”的范围、多方面探讨“绝对无”的哲学、从学理上反思京都学派在战争期间的政治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J-F·利奥塔(J-F·Lyotard)的《后现代条件》(1979)一书的发表,在大西洋两岸的哲学家中掀起了一场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谈话.人们当然会注意到,这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高度发达社会的知识条件,即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科学日益分化的后工业时代的知识条件.关于这个问题曾有过许多的讨论,利奥塔的独特之处就是用“后现代主义”来刻划这个条件.我们可以从利奥塔如何定义“现代”理解他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他拿“现代”概念指称“任何根据一种元谈话使自身合法化的科学,这种元谈话明显地乞助于某种巨型叙述,诸如精神辩证法、意义解释学、合理或劳动主体的解放、或财富的创造”.而“后现代”就是对“元谈话”、“巨型叙述”或“元叙述”,诸如黑格尔、哈贝马斯和其它形式的普遍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最早提出者,是在联邦德国和美国很有影响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哈贝马斯.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者之一.哈氏生于1929年,著有《理论与实践》(1963年)、《认识与人的兴趣》(1968年)、《技术与科学是意识形态》(1968年)、《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1973年)等书.他继承了本学派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生产力”的观点,于1968年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概括了当代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新特点和新结构,被马克思主义者加以批判吸收,本在预料之中.当然,哈氏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