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序论:印度佛教的大乘意识 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佛教学者不但面临着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如何转化与诠释印度佛教的问题;更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与扬弃,表现为中国佛教最终舍弃与吸收了小乘佛教,建构了中国大乘佛教的核心体系。但是,中国佛教大乘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是经过南北朝佛教漫长的批判与转化,伴随着印度佛典的翻译、判教...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佛教诞生至形成三大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教派的佛教信众所使用的佛教语言极其繁复,绝难辨析。但只有佛教音乐可以与佛教雕塑语言、佛教绘画语言一样成为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语言,为各国佛教徒所理解、接受与赞叹。  相似文献   

3.
南传佛教是中国佛教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东南亚泰国、缅甸的佛教有着法脉的密切联系。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中国佛教正在飞跃前进,云南的南传佛教作为我国边疆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如何在新形势下紧趋中国的发展步伐,需要我们去重视与努力参与。调整有关宗教政策,发挥特区的“特”字作用。打造南传佛教的黄金纽带,需要解决的是理论问题。南传佛教的寺院需要得到很好的提升。解决南传佛教的发展不是重视人才缺少的问题,而是如何重视人才的使用。总之,让云南南传佛教背靠世界佛教中心的中国佛教,最终形成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两条黄金纽带,将亚洲佛教南北打通,为中国经济与文化发展做好现实的服务,实现中国佛教崛起之理想。  相似文献   

4.
正一、关于都市佛教概念的诠释关于都市佛教的定义,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认为:"都市佛教是指以都市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现代都市特点及要求由僧团为主对市民进行佛法弘扬和开展宗教活动的人间佛教"。[1]1.城市与佛教都市佛教是相对于山林佛教而言的,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两种路径,分别于佛教中的自觉与觉他相联系的,山林幽静易于其中思索以图顿悟,通都大邑则利于弘传教义,普度众生。佛陀成就  相似文献   

5.
时至世纪之交 ,宗教与宗教学界的一个主要话题就是新世纪的宗教应该如何发展。其中 ,自然会涉及到二十一世纪佛教的发展 ,特别是佛教的改革问题与佛教的发展模式。有些学者亦曾著文对此加以论述 ,就佛教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关系、佛教传统及其发展模式的现代转换、佛教的存在形式如居士佛教、佛教教义的现代阐释及其与现代文化思想的关系等等 ,均在近现代佛教历史发展基础上作出了富有时代意义及展望式的解读。太虚大师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现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他的近现代佛教改革运动史云云 ,由此得到了当…  相似文献   

6.
民国佛教是中国佛教的历史转折点,不仅改变了明清佛教之积弊陋习,而且孕育了现代佛教的思想理念,开拓了佛教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从佛教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佛教在社会化之中充分发挥弘法利生的社会功能,减少与社会民众的隔阂,消除佛教在社会中的负面形象,既保证了自身的生存空间,也促进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更广泛的前景。因此,本文立足于前贤研究之基础,从宗教与社会交互影响的角度,探讨近代以来佛教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僧团的理念转换,以及佛教中的社团建设,最后集中讨论民国佛教变革的社会意义。文章认为:近代以来佛教的社团建设、社会化服务,并不必然导致佛教的世俗化。佛教随顺时代潮流而积极入世,更能体现佛教与社会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佛教研究室成立于1964年,是我所最早成立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范围涵盖中国佛教历史、佛教思想、佛教文献,并兼及国外佛教以及与佛教有关的其他宗教。在46年的历史中,不少蜚声国内外的优秀学者曾在佛教研究室工作过,在中国佛教史、佛教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佛教教育中,印光大师注重对佛教与孝道关系的阐释,发展了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印光大师的佛教教育方法既是对历代祖师大德融合儒家孝道与佛教教育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当时佛教复兴运动的积极响应。印光大师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论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界探索佛教教育和自身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乘与小乘教外有教,教内有派,佛教也不例外。同是佛教,却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别。虽然在五台山历史上流传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但它何以名大乘,它与小乘有何区别,仍有了解之必要。自从释迦牟尼创建佛教之后,开始了佛教史上的“原始佛教”时期(约公元前六、五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也就是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积极活动,宣传、发展佛教的时期。释迦牟尼死后不久,他们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既是汉魏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也与隋唐社会环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与儒佛道三教关系下中国佛教发展的新成果。对于中国佛教宗派如何评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作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其主流思想如来藏佛性论是否背离了真正的佛教?本文认为,契理与契机是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佛教藉着怎样的文化载体,其随机教化的方便与印度是否一样,而在于其根本的宗旨与佛陀创教的本怀是否一致。中国佛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佛教仍然是"佛教"。  相似文献   

11.
新书架     
《易与佛教》《易与者庄》 已故著名学者潘雨廷先生(1925-1991)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22万字,288页。为潘先生生前研究“易与佛教”、“易与老庄”问题的文稿的合集。其《易与佛教》,主要在于用易数、易象、易理,特别是河图、洛书等来分析、解释佛教的理论,将易与佛教融会贯通,见解独到。《易与佛教》共包括14篇文稿,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易》与印度佛教,分别论述《易》与《华严》、《维摩诘》、《无量寿》、唯识等大乘经论以及与原始佛教的关系。后半部分为《易》与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2.
文摘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方立天在《文史哲》2004年第4期撰写文章,认为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佛教的重要伦理准则和理想价值观念,鲜明地体现了佛教的人文精神,构成佛教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形态。首先,佛教的慈悲理念是奠立在佛教世界观——缘起论的哲学基础上的。其次,佛教认为,慈从悲来,悲必为慈。慈与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慈悲相连,才能产生“与乐祓苦”的践行和作用。大乘佛教强调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以普度众生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和伟大理想。中国佛教极度推崇慈悲精神。第三,随着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发展,佛教越来…  相似文献   

13.
佛教于两汉之际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中国佛教造像在继承古印度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本土信仰与艺术风格,并形成独具一格的汉地佛教美术,而南方早期佛教造像在这一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中国南方地区早期佛教造像,并结合有关佛教造像的文献记载加以说明古印度佛教造像至中国式佛教造像的汉化之路。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这是佛教的特殊性表现或“殊相”。除此之外,佛教还有佛教之为佛教的本质性规定,也就是佛教的普遍性内涵。这是佛教的“共相”。“共相”与“殊相”,是西方哲学中的术语,中国古代哲学中通常用“一”与“多”来表示。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汉语翻译中则通常用“普遍性”与“特殊性”来概括。  相似文献   

15.
迟帅 《中国宗教》2015,(4):68-69
继《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系统探讨了佛教学术传统在欧美的大致发展轮廓后,李四龙教授又进一步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出版《美国佛教:亚洲佛教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转型》一书,叙论结合,介绍了亚洲佛教自19世纪伊始在美国发展和学术探讨的过程。本书关注美国佛教的视角,也正是为了反思亚洲佛教自身的发展理念,以及宗教在现代社会的  相似文献   

16.
陆九渊佛教观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尝试研究儒士与佛教关系的另一视角,即由儒士对佛教的认知、理解与评价去考察儒士思想与佛教的关系。由这个角度考察陆九渊佛教观的结论是:佛教并非天生是异端;佛教既有不足,也有其独到的价值;在义利关系、出世入世和生死观等方面,佛教与儒学具有根本性差异;陆九渊思想特征不是阳儒阴释,而是儒体佛用;陆九渊佛教观透显着于当今学术研究具有深刻启示的多重信息。  相似文献   

17.
论吕澂对佛教积极人生论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的现代化是佛教今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佛教如何实现现代转换,佛教理论的创新无疑具有更为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吕(?)先生通过对佛教人生理论的分析与总结,明确批判了历史上三种不正确的佛教人生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了佛教“即世”而又“超世”的积极人生理论,明确指出佛教人生实践的立足点是去苦求乐,从而为佛教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人间佛教建设也做出了自己突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南海佛教是世界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南海历史、特点以及现代意义。笔者认为,南海佛教既是一个地理范围,又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佛教文化圈,在人数和国家数量上占整个世界佛教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影响是全面的,涵盖了整个世界。中国大乘佛教是南海佛教体系里最有影响的宗教,它与南传佛教一起构成了南海佛教的最大特色。作为当代世界佛教重要一支的南海佛教,其影响已经超过了北传大乘佛教,达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传统大乘佛教流行的中国等国家。只有充分认识到南海佛教在当前世界佛教所处的位置,及其在发挥民间外交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才能将南海佛教的正常功能发挥出来,让南海佛教真正成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中国佛教界的爱国爱教的传统,为南海和平与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任继愈佛教自印度次大陆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交流融会过程,形成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有佛教外来文化因素,又有中国文化特色,它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而不是“佛教在中国”。它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三...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公共外交中应充分发挥南传佛教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使南传佛教成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共同话题",实现南传佛教"地缘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