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以后,佛教各个宗派大都衰微,惟有禅宗盛行。元代,临济宗作为禅宗的主要派别,不仅保持宋以来丛林禅学的特点,而且对传统禅法有所发展,使禅宗保持了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南方的破庵祖先禅师(1136-1211)一支,思想活跃、法脉昌盛,在元代禅宗中影响最大。高峰原妙禅师的禅法便出于这一支,其得法法脉为:破庵祖先禅师—无准师范禅师—雪岩祖钦禅师—高峰原妙禅师。高峰禅师的参禅得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精参力究、穷彻本源而得以成就。  相似文献   

2.
南宋后期,四川籍僧无准师范曾住持号称“东南第一丛林”的径山寺近20年,被赐予“佛鉴禅师”师号。无准师范弟子众多,其中有来自日本后来成为日本禅宗临济宗开山人物的圆尔辨圆等。无准师范与在禅宗史上的著名人物四川籍僧人马祖道一、圆悟克勤一样,为推动禅宗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但目前学术界对无准师范的研究还很薄弱。仅生平事迹的认定方面.就还存在不少有待商榷之处。本文根据近年来新发现的史料以及其它相关文献,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新的考索,以求澄清史实,补阙订讹,以推动南宋禅宗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22,(4):96-96
隐元禅师是我国明末清初高僧、日本佛教黄檗宗开山祖师、中日佛教和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习近平主席曾于2019年4月在给日本长崎县知事中村法道回信中指出:“隐元禅师,在中国是很受尊崇的高僧大德,他为两国人民文化交流互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368年前,隐元禅师东渡日本,谱写出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交流互鉴的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4.
满了吗     
一位学僧在无德禅师座下学习了一段时间,觉得已经足够了,向无德禅师告辞,想去云游四方了. "什么是够了呢?"禅师问. "够了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学僧很认真地回答. "嗯,好吧,你走之前,再帮我装一盆石子吧."禅师说.  相似文献   

5.
《法音》2022,(5):15-15
本刊讯隐元禅师是中日佛教界所共尊的祖师,是中日两国人民所崇敬的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互鉴作出历史性贡献,以隐元禅师为代表的黄檗禅僧东渡人数之众、时间持续之久、空间跨度之广、文化传播种类之多,堪称是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6.
慈悲与喜舍     
在一个隆冬的黄昏里,一个饥寒交迫的男人来访荣西禅师所居庵室。他对荣西禅师说:“我的妻子和子女,已经多日未进米饭,再这样下去,她们都会饿死。请你帮我们想想办法。我们实在精疲力竭了。”荣西禅师虽想帮他,但身边也既无钱财也无食物,不得已,莱西禅师只好拿出为药师如来佛像涂装所用的金箔,对他说:“把这些金箔拿去换钱应应急吧!”当时,在场门徒都十分惊讶师父的作为,忍不住脱口道:“真可惜……师父怎么能这样做呢?”禅师注视着门徒的怀疑与愤怒的眼神,对他们说:“我不过是在实行佛的慈心而已。所谓佛的慈心,就是经典上…  相似文献   

7.
高与远     
禅院聚集了许多青年学僧,正在寺院围墙上,草拟一幅龙争虎斗的壁画。画中,龙在云端盘旋,正作势往下冲;虎盘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已修改多次,学僧们总认为画得动感不足。恰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们就请禅师对这幅壁画发表一下意见。无德禅师仔细观看后,说:画  相似文献   

8.
龟山福清寺座落于福建省莆田县城西南十五公里处的三紫山,群峰环峙,三紫凌云,松林叠翠,溪声如弦,为唐代马祖道一禅师法嗣无了禅师开山创建,无了弟子草庵义禅师法嗣慧忠扩建,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佛祖统纪》、《五灯会元》、《指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6,(4)
本刊讯座落在河北正定县的临济禅师塔,近年来经过精心修复,再现昔日巍然屹立的雄姿。五月十九日,以松山万密为名誉团长,盐泽大定为总团长,有马赖底为秘书长的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一行一百人同中国佛教徒一起,云集塔前,隆重举行庆祝祖塔修复落成剪彩仪式和诵经法会.临济宗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由唐代义玄禅师创立。此宗至宋分为黄龙、杨歧二派。日本荣西禅师入宋求法,将临济宗黄龙派禅法传入日本。其后俊芿禅师入宋,传临济杨歧派禅法于日本.清初临济宗隐元禅师赴日建宇治万福寺,立黄檗  相似文献   

10.
赵朴初会长会见南泽道人禅师一行1997年3月23日下午,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北京广济寺亲切会见了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监院南泽道人禅师和曹洞宗贯首宫崎奕保禅师的侍从中村典笃一行。91岁高龄的赵朴初会长红光满面,精神饱满。在与南泽道人禅师互致问讯后...  相似文献   

11.
一日,禅师问他的弟子们:一棵树什么最重要?弟子们有的说是枝,有的说是叶,有的说是花,还有的说是果。他们还各自说了一通各自重要的理由。而禅师却说":无论是枝叶,还是花果,都是看得见的表像,表像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一棵树什么最重要呢?"弟子们问。"根最重要。一棵树没有了根,就会死亡。"禅师说",但根却长在我们看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6,(9)
正本刊讯9月3日上午9时,"21世纪海丝佛教·福建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明旸禅师纪念馆开馆、福建省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一代高僧·明旸禅师》纪录片首映典礼仪式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明旸禅师纪念馆顺序进行,海内外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共同见证。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明旸禅师纪念馆馆长本性法师首先致辞,他  相似文献   

13.
一行禅师1926年出生于越南,是当代世界著名的宗教实践家与活动家、诗人和作家,长期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反对战争和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在欧美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5月14日至6月3日,一行禅师率领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180余人来华访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界接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与潭州谷山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考证,指出住持或驻锡该寺的僧人中,有唐五代时期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二系的谷山藏禅师、谷山有缘禅师、谷山崇禅师、谷山丰禅师、谷山和尚等,也有宋代临济宗的惠洪觉范禅师、谷山希祖禅师、谷山旦禅师、扬州齐谧首座、谷山广润禅师、石霜竹崖印禅师、谷山照禅师等。这些禅师之间相互有着较深的师承法脉渊源关系。唐代潭州谷山藏禅师的法嗣中有瑞岩禅师、百岩禅师、大岭禅师三位新罗国(今朝鲜半岛)僧人,几位禅师回国后,相继建立起自己的法派体系,对中国禅宗的东传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去年隐元禅师诞生400周年的时候,中日两国佛教界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我国唐代,先有高僧鉴真东渡弘法传戒,后有日本空海、最澄入唐求法。继之,荣西、道元入宋,又弘禅扶桑。明末清初,隐元禅师振一代禅风,植黄檗文化于东瀛。隐元禅师的东渡和黄檗宗开宗,对日本近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日本禅宗史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盛事。  相似文献   

16.
闽游诗抄     
一九八一年二月二日访西禅寺赠梵辉上人我来首访西禅寺,几历沦桑岁月长。色见声求无是处,好从病坏证医王。白云深处见青天,昔日为霖今普雨.,凛凛宗风三百年,看教此土尽庄严。争丈室中有普雨长老大书“白云深处”四字, 为霖禅师清初鼓山住特。百柱堂空观劫后,禅师会得西来意,千年象教话当时。引向庭前看荔枝。斋堂辞岁又迎春,为劝禅师常住世,悟得同时换旧新。千灯盏盏付来人。二月四日访鼓山撑拄南天是此山,何当尽遣浮云去,梵宫气象罕能班。满月清华照世间。 洛桥南桥北耸浮图,多少津梁千手眼,阳桥 信有因缘德不孤。 世人只道蔡君摸。甘彻中…  相似文献   

17.
传说有一位无言禅师,深得佛家真谛,虽然寡言少语,但人们认为他一言一行,内含大义。一天,禅师的左右不在,有个游方和尚向无言禅师请教佛法。游方和尚问,什么是佛?禅师一言不发,只是左顾右盼,乐张西望;问什么是法?老禅师抬头看天,低头看地;问什么是僧?他干脆闭目养神。又问什么是修行之道,无言禅师满脸厌烦地伸出手来。  相似文献   

18.
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这是著名禅师云门文偃曾说过的一句话。简简短短的五个字,像是一句回答,像是一声劝慰,读来,听来,有一种宁静、安详、自在。其中的禅理,却是老禅师一生修为的外化。我们究其全部的人生经验,参悟一二,也够终身享用。如果我们能够懂得"日日是好日",就学到了一种看待事物和问题的方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19.
张畅 《法音》2002,(10):85-86
本刊讯今年是贵阳黔灵山弘福寺开山祖师赤松禅师建寺330周年,农历七月十七日是赤松和尚示寂日。为此,弘福寺在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内容包括纪念赤松禅师开山330周年庆典法会、“赤松道场”立碑揭幕剪彩、学术研讨会、书画摄影艺术展览以及五百罗汉像开光等。赤松禅师不仅是贵州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也是中国禅宗史上的著名高僧。他一生寻师求道,参禅见性,倡行农禅生活,宣说佛法妙谛,培养了大批佛教人材,并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开辟黔灵山,创建弘福禅林。三百多年来,弘福寺法门龙象辈出、道风远播,涌现出瞿脉…  相似文献   

20.
佛学文摘     
邢东风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6期撰文认为无法之法是南宗禅师在思想上提倡并在实践中广泛运用无定型、不规范的宗教修行形式。南宗的观点是真心佛性不过是心灵自由活动的本体;因而任何定型、规范都会妨碍本体状态的发挥和显现,这是一种非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认识论。从这一点出发,南宗禅师在教学上一方面反对学人拘泥固守于现成的教法,另一方面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导学人。如不用言语,代以各种无规定形式的动作;不用规范的语言;亦或运用具有暗示作用的语音或动作等。南宗禅师把大乘般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